APP下载

对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现象的思考

2016-10-19魏喜春徐颖剑

文化产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思考建设

魏喜春 徐颖剑

摘 要:充分认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不否认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主导的社会中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其关键是发展民族文化经济,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牢记“民族文化大省”与“文化大省”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只有尊重文化的民族性才可能真正的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并通过民族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真正的“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关键词:建设;民族文化;思考

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各種文化在不同地域中长期并存,构成了一处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建设成为了各个地区政府迫切想要尝试的经济发展方向,各种文化大省的建设口号如雨后春笋般被提出。然而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否真能建设出“民族文化大省”?在我看来如何建成真正的“民族文化大省”至少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特点有那些,是构建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前提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处于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民族的文化也各具形态。这些都涉及到民族文化的理解,首先必须得搞清楚文化与民族的涵义。

“文化”一词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狭义的文化概念则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关于民族的概念,一般沿用斯大林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出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种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以及与此相联系产生的共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群体在文化观念上具有不同于别的群体的基本特点,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而任何民族都具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但是并不是说民族文化都只是本土文化,因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纯粹的,都会吸收别的文化形式。“纯而又纯的民族文化是没有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交流和传播的,而且民族文化并不会因为文化的融合或吸收而消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复杂性,因此,构建“民族文化大省”首先必须要对各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客观而又科学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对民族文化的歪曲和损害。

二、如何避免发展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建设间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难点

有人说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然而对民族文化来说,市场更是一种视角。有时,以前认为没有价值或只有精神价值,不值什么钱的东西,从市场的角度一看,便会发现其中巨大的“商机”。如一个可以编成小说,乃至拍成电影、电视的古老传说,一处可供旅游的美丽风景;有时,一些现在看来没什么利益,甚至赔钱的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会带来更大的利益。如民族文物、古籍的搜集、整理,民族古迹的保护等等。近年来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民族文化运动”似乎也都在透露着“民族文化值钱! ”这样一个讯息。于是,一些“嗅觉灵敏”的人纷纷吃起了“民族文化饭”。但是,用文化的产业化与文化的市场化解决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时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喊出一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口号那么简单的问题。经济的迅速发展,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衰落和嬗变。从近年来民族文化在市场中的境遇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市场化正在导致民族文化不恰当的“变形”:一是胡嫁乱接。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张冠李戴。比如表现服饰、音乐、歌舞时,穿这个民族的衣服,用另一个民族的音乐,跳第三个民族的舞。这种情况虽然表面看起来不甚严重,但实际上却影响很大。因为一个民族的建筑、服饰、音乐和歌舞等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体现着这个民族对世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阐释,而这也正是它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所在。一旦失去了对这些载体的准确把握,不仅得不到被表现的民族的认可,还会因为缺乏真正的“特色”而最终丧失在市场中的存在感。二是把一些少数民族不愿意展示的东西搬上市场。如纹面、天葬和某些民族习俗等。这些现象一旦变成“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展示,因为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和民族背景,加之因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理解和阐释上的差异,从广义上讲就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真实性”,甚至还会破坏民族间的良性互动和科学的相互理解。三是歪曲、丑化某些民族风俗。这一现象在所谓“婚俗”方面表现尤甚,比如云南泸沽湖“走婚”习俗断章取义的宣扬,导致一些外地游客不明所以的去猎奇,进而冒犯当地少数民族妇女引发纠纷等。 四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变形保护”。如对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民族文化遗址、景点的粗劣开发、修复等。这类“变形”往往打着“保护文物”、“开发旅游”、“脱贫致富”等旗号,立意合理令人不易察觉,然而造成的损害却可能很大、很持久。

面对这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接触过的现象,民族文化在市场上遭遇了什么?是我们都应当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民族旅游在大江南北风起云涌的开展;民族题材的影视、歌舞、小说在媒体中频频获奖;民族服饰、饮食在全国的风行……固然是我们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努力成果,但如果我们不能从有利于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正确地利用市场发展民族文化,而是把市场当成了手段,为了赢利而随意改变、歪曲甚至捏造所谓的“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成了大家猎奇的代名词。那样不仅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影响了民族团结,同时也将损坏民族文化在市场中的形象,破坏它应有的市场潜力。

我们不否认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主导的社会中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其关键是发展民族文化经济。无论 “民族文化大省”还是“文化大省”都需要对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离开产业,文化这种无形资产将无法持久壮大和光大。只有将文化经济化,产业化,文化大省才立得起来。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牢记“民族文化大省”与“文化大省”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这才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理论支柱。

参考文献:

[1]梁亚琴.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

[2]刘晓耕,刘淑君.音乐教育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思考[J].云岭歌声,2004,01:39-41.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思考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