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区山洪灾害形成机制及防治

2016-10-19张永贵杨骏宇杨胜强

水能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形成机制防治特点

张永贵 杨骏宇 杨胜强

【摘要】贵州省山区地形地貌特殊,高差较大,地质地层结构复杂,降雨强度变化较大,暴雨频发,造成山洪来势猛、涨水快、流速大、破坏力强,洪水可造成房屋、道路、桥梁和农田的毁灭性灾害。近年来山洪灾害日益频繁,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概述了山区山洪灾害,阐述了山区山洪灾害的特点,对山区山洪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山区山洪灾害;特点;形成机制;防治

一、山区山洪灾害的概述

暴雨在坡面地表径流汇集成的冲沟或河谷洪水称山洪。由于山区坡陡、沟床比降大、沟谷短、汇流迅速,因此山区山洪具有暴涨暴落,历时短、流速大,并且含有大量泥沙。山洪灾害主要有:第一、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大量土体或岩体,因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入,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速度一般缓慢,但其对村庄及其他工程设施的危害相当大。第二、崩塌。俗称啸山、片山、山崩。是山丘斜坡上的土体、岩体稳定失衡,急剧发生快速移动现象。第三、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流体,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搬运、冲击、淤埋能力都很强的特点。

二、山区山洪灾害的特点

山区山洪灾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突发性强、预报预防难度大,山洪灾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强度大,加上特定的地质、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导致山洪来势凶猛。并且山区河流众多,因此汇流迅速极易产生山洪灾害,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防治。(2)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由于山洪流程短,流速快,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对厂矿、交通及居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都十分严重。(3)季节性强、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降水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在降雨较多的年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也明显偏高;在同一年中,多雨期是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的多发期,山洪灾害发生时间大多和降雨同步或短期滞后。(4)危害大、灾后恢复困难。山洪的危害性、破坏性极强。山洪成灾很快,顷刻之间就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毁、交通中断、溪河改道,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山区山洪灾害的形成机制

山区山洪灾害的形成机制主要受到山区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1)暴雨。暴雨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与山洪灾害的形成关系密切。降雨量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雨强高、激发力强,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易产生溪河洪水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降雨强度大,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引发溪河洪水。降雨历时长,产生的径流量就大,雨水对土体、岩体的侵蚀作用就强,山洪、泥石流、滑坡就比较严重。(2)地形地质因素。地形地质是影响山洪灾害形成和发生的下垫面因素,在降雨因素一致的条件下,地形地质因素影响着山洪灾害的特性和规模。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呈现出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过渡的斜坡地带和大山系及其边缘地带,岭谷高差大,河床比降陡,多跌水和瀑布,有利于山洪灾害的形成。我国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以纵向构造和歹字型构造最为突出,对泥石流的形成和活动起着控制作用。软硬相间岩石分布区更容易风化,侵蚀也更强烈,特别有利于泥石流和滑坡的发育,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2、人为因素。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主要表现在:(1)森林过量采伐。森林过量采伐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土壤养分锐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2)放养放牧过度。由于长期管理不当,一些牧场退化严重,土地沙砾化面积逐年扩大,致使多数牧场形成叶吃光、草光的现象。这必将导致牧场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重,山地洪灾增多。(3)开矿、采石、筑路、取土、弃渣、陡坡种植使得坡面遭到严重破坏。很多施工现场既是山洪灾害的诱发源,又是补给源。

四、加强山区山洪灾害防治的措施

1、加强山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建设。由于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山区又多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的区域,救护难度大。因此需要加强通信报警系统、雨情、水情测报监测预警系统和险情、災情监测反馈系统等建设,及时准确地预报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2、增强防灾避灾意识。应做到主动避灾,科学防灾,由于部分群众对山洪灾害缺乏足够的认识,防灾避灾意识淡薄,出现在河道边、滑坡体下建住房、搞开发建设,致使河道淤塞,泄洪能力萎缩,往往造成大洪水、大泛滥,小洪水、大灾难的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广泛宣传山洪灾害的危害,普及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常识,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抗灾的自救意识和能力。

3、建立健全山洪灾害的法律法规。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只有充分依靠法律法规手段进行山洪灾害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规范和约束人类各种无序活动造成山洪灾害加剧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少山洪灾害的危害。

4、科学制订山洪防灾方案。山洪灾害的防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基于山洪灾害的特点,需要科学制订和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做好防、救、抗等事前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山洪灾害预防的领导、指挥和组织机构,查明山洪灾害的危害范围和影响程度,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与地点等,有利于将山洪灾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5、强化水土保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水土保持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是减少山洪灾害的有效途径。其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对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建立多功能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体系,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整体防护效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结束语

贵州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区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以上,由于地处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环境复杂,加之人类活动剧烈,导致我国山区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因此需要加强对山区山洪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朱自周.张掖市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9)

[2]陈文军.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11(2)

[3]姜纪永.山洪灾害防治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6(02)

作者简介:张永贵,男(1972.5~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工学学士,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工程师,长期从事勘测设计和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形成机制防治特点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