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前线的报告
——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侧记

2016-10-19叶扬YEYang

世界建筑 2016年9期
关键词:双年展威尼斯建筑师

叶扬/YE Yang

来自前线的报告
——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侧记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 Notes from La Biennale di Venezia 15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叶扬/YE Yang

如果说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试图让人们把注意力从建筑师及其作品身上移到“建筑学”与“建筑”本身上,侧重于通过策展拆解“建筑”,那么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一次回归,建筑师及其作品构成了几乎所有展览的主体,他们更明确地回应了策展人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提出的主题——“来自前线的报告”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

展览的主题海报上一位穿拖鞋、戴头巾的老妇站在铝制梯子上望向貌似荒芜的整片大地,这一意象来自于旅行作家布鲁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在南美时的经历,他看到研究秘鲁纳斯卡古迹的德国考古学家玛丽亚·雷施(Maria Reiche)背着一个梯子,时不时站上去望向岩土地面,眼前的景观似乎毫无意义,但当她站上去的时候,眼前的石头变成了鸟、虎、树与花。而这也是阿拉维纳希望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所具有的意义[1]。

他说:“建筑是有关赋予我们所生存的场所以形式的事,但它要比这更复杂,也更加不容易。……有关场所的形式,不仅由当前的审美趋势和设计者的天赋所决定,更是一系列规范、利益、经济和政策,甚至可能是欠缺配合、冷漠和单纯的侥幸的产物。场所的形式可能改善也可能毁掉人们的生活。完成的质量受到各种困难(手段的匮乏、无情的束缚、各种紧急状况)持续的威胁。现实的推动力未必友善:资本主义的贪婪与急躁或官僚的执拗与保守主义将导致产生陈腐、平庸、无趣的建成环境。有这么多战斗,我们需要取胜,为了提升建成环境的品质,为了持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1]

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2016年5月26、27日开始媒体预展,5月28日正式开展,将持续展示到11月27日,为期6个月。来自37个国家的88个建筑师团队参加了“来自前线的报告”主题展,与此同时,67个国家馆也参加了此次双年展,分别紧凑地布置在军械库和处女花园两个主展地之中。

阿拉维纳在两个主展地主题展厅入口分别堆放了来自上一届双年展拆解的物资和废弃的金属。废弃物总重超过100t,悬吊在天花板上的金属条的总长度超过14km。入口同时也是个介绍空间,阿拉维纳在这里阐释他的策展思想——“建筑赋予人们居住场所以形式”(Architecture is giving form to the places where people live)。

为回应“来自前线的报告”,主题展的参展建筑师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建筑师的实践与工作方法上,以对光、空气、气候、色彩、建造、声音方面的理解展示了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城市生活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展厅内各种尺度的模型、材料、砌块展示出不同尺度的设计成果,像一场纷繁的聚会,其中以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低技术建造最引人瞩目。

相比之下,67个国家馆中,基于策展引导,出现了相当多与建筑相关的政治性表达,如德国馆的主题“制造家园 抵达德国”(Making Heimat Germany, Arrival Country)、芬兰馆的主题“从边境到家园——寻求庇护者的住房方案”(From Border to Home-Housing Solutions for Asylum Seekers),为欧洲的难民危机提供建筑方面的解决方案。埃及馆的主题“重构过去/不可避免的冲突”(Reframing Back/Imperative Confrontations)也体现出对地区政治环境的思考。有些国家馆展示了历史与文化,比如,罗马尼亚馆展现了富于历史特色的联动木偶。与此同时,以“泳池文化”(The Pool-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Australia)为主题的澳大利亚馆在国家馆中显得格外轻松,为酷热的威尼斯带去了一丝清凉。

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金狮奖最佳国家馆颁发给了西班牙国家馆“未完成”(Unfinished),在轻钢龙骨之间以朴素的方式展示了在金融危机之后在城乡之间未完成的80个项目,由伊尼亚基·加尔尼塞罗(Iñaqui Carnicero)和卡洛斯·金坦斯(Carlos Quintáns)两位建筑师策划,评委会称赞这个荣获金狮奖的国家馆“精练地展现了西班牙新锐建筑师们的作品,他们突破了物质材料的限制,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专注精神”。

金狮奖最佳展览得主为巴拉圭建筑师索莱诺·班尼特兹(Solano Benítez)主持的Gabinete de Arquitectura事务所,获奖作品展现了如何用两种最简单易得的资源来实现“建造”——砖头和业余工人。展品为业余工人现场搭建的高达两层的砖拱结构,整个装置的材料简单,构造优美,双层砖中间由一般的泥灰砂浆连接,通过支模使这个结构体能够迅速准确搭接,并产生出色的空间,展场中的灯光将砖形成的“X”形的投影投射到展馆两侧的墙上,出现了似幻亦真的效果。

银狮奖则由尼日利亚建筑师孔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和他的工作室NLÉ的项目“Makoko漂浮学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获得。该项目借鉴了传统的水上建造方式,利用回收的塑料桶建造了漂浮平台,以便宜的材料——木条、钉子,为贫困地区提供可以漂浮在水上的社区学校和活动场所。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要有3个级别的展览:主题展(Participates)、国家馆(National Participants)以及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在指定的两片主要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区域之外,除去总策展人直接委托的主题展和代表国家的国家馆,有大量平行展散布在威尼斯城中,它们由独立策展人申请并通过官方审批,通常也会在官方宣传页的地图上标明。在这3种类型的展览中,都出现了来自中国的建筑师/设计机构的参展作品。

1 15届威尼斯双年展官方海报(摄影:Bruce Chatwin)

2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入口,参展: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摄影:Jacopo Salvi)

1 主题展

王澍与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洞桥镇文村改造

王澍与陆文宇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在军械库主展区展示的参展作品是杭州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改造项目。最近几年,乡村建设是中国建筑界的“前线”之一,王澍希望能通过乡村建筑的试验把传统文化保留住,恢复国人的文化自信。他将改造项目所使用的真实材料陈列在现场,包括当地的杭灰石、黄黏土、土坯砖等等,营造了一种建造现场的氛围,给参观者带来直观的体验,试图令人从中发现传统的乡村建筑之美。

3人类-冥想-自然/Human-Meditation-Nature,参展: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4泥土作品!/Mud works!,参展:Studio Anna Heringer with Lehm Ton Erde Baukunst with Architekturmeseum der Tum

5建筑知识:策略实录/Building knowledge: an inventory of strategies,参展:Anupama Kundoo Architects(3-5摄影:Francesco Galli)

6光景/Lightscapes,参展:Transsolar with Anja Thierfelder

7超越弯曲/Beyond bending. Learning from the past to design a better future,参展:Block Research Group, ETH Zürich with Ochsendorf, Dejong & Block and with The Escobedo Group

8新建项目/Neubau project,参展:BeL Sozietät für Architektur(6-8摄影:叶扬)

9德国馆,制造家园 抵达德国

10芬兰馆,从边境到家园——寻求庇护者的住房方案

11埃及馆,重构过去/不可避免的冲突(9-11摄影:Francesco Galli)

12罗马尼亚馆,自动人偶的自拍/SELFIE AUTOMATON

13澳大利亚馆,泳池——建筑,文化和澳大利亚的身份认同(12.13摄影:Andrea Avezzù)

14日本馆,en:关系的艺术/en: art of nexus

15西班牙馆,未建成

16突破壁垒/Breaking the siege,参展:Gabinete de Arquitectura(14-16摄影:Francesco Galli)

17Makoko漂浮学校,参展:NLÉ(摄影:Jacopo Salvi)

张轲/标准营造:“微胡同”

距离业余建筑工作室不远,参展项目“微胡同”展示了张轲主持的标准营造在北京大栅栏所做的建造实验,设计围绕旧城改造、旧城风貌的保护与社区生活营造提出了小而丰富的构想,形式保留了北京传统建筑的青砖、灰瓦、坡顶,其功能是位于胡同院落之中、服务于社区的儿童图书馆,作品以1:1的比例在军械库展馆中重建,很好地与展馆空间结合,建筑本身的空间尺度接近儿童的需求,流露出特别又令人倍感亲切的温暖。

城村架构与香港大学:蒙古包

同在军械库主展区内,林君翰主持的城村架构与香港大学参加主题展的作品重现了一个蒙古包,并用视频记录了蒙古乌兰巴托的生活实景,表达了对现阶段城市中传统建造模式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与延续的思考。

刘家琨:“人山人海:日常生活的欢庆”

在拿破仑花园主题展中央馆二层,刘家琨展出了以成都西村大院为原型的游戏模型装置“西村Run”,它以西村大院的环绕步道和公共空间为基本造型,安置了几千个人偶,出现了从露天电影到吃饭、打牌、唱歌、恋爱等等具体而细微的生活场景,显示了社区组织生活的戏剧性与丰富性,并设置了不同的滚珠“跑道”,观众可以将钢珠放入“跑道”,以不同的跑动方式观察整个西村大院的生活。

2 中国国家馆

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是建筑师梁井宇,9家参展团队分别为:场域建筑、众建筑、润·建筑工作室、无界景观工作室·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建筑师王路、朱竞翔,服装设计师马可,艺术家、策划人及《本地》书系创办人及主编宋群,策展人及《碧山》杂志书主编左靖。

对于本次双年展的主题,梁井宇给出了自己的阐释。他认为,只有重拾传统文化中的勤奋节俭、敬畏自然,躬身学习祖辈残留在平民百姓当中的智慧,让设计回到多数人——平民百姓当中,才是中国建筑不能忽视的前线。而中国建筑师较少留意我们的传统和日常生活,“格物致知”“百姓日用即道”等先贤思想“正是标本兼治的良药”。

参展作品围绕“平民设计,日用即道”这一主题,分布在中国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展区,涵盖“衣”“食”“住”3个部分——以“住”为主的部分传达的是平民设计;而在“衣”“食”部分,艺术家们则希望通过熟悉的物品,引人入胜地激发共鸣,使观众在情与境中切身体会“日用即道”。

中国馆中“衣”的部分展出创立“無用”品牌的马可的作品——无用之土地,展现对于消费主义的批评和对传统手工艺的捍卫态度,而“食”则展出西安艺术家宋群的装置作品。展览中的“住”分为“城”“乡”两部分。“城”将展出由梁井宇任主持建筑师的北京场域建筑工作室等所做的北京大栅栏文保区杨梅竹斜街改造项目,众建筑的“内盒院”项目通过预制化模块建造系统,建立“房中房”,提供了一种相对低廉的方法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乡”则展示建筑师、艺术家在不同地区的实践与观察,展现农村在巨变下的危机。其中包括左靖关于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的“黟县百工”计划、左靖与润·建筑的“乡村建造学社”和王路的农村建设项目。此外,建筑师朱竞翔用3天时间在处女花园中搭建了他的参展作品“斗室”,展现了一直以来他所进行的快速建造实践的成果。

中国馆在威尼斯长达半年的展览期间,还将组织学生工作营。在双年展的总主题和中国馆“平民设计 日用即道”的框架下,同在校学生一起探讨和完成主题下的工作目标,并通过文本、影像、视频等形式,在后续的展览及出版物中予以呈现。

3 平行展

相对需要收费的主展馆,大多数平行展都是可以免费参观的。本届建筑双年展上,以平行展的身份出现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参展方同样不乏亮点。

“共享|再生”

该展由意大利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由意大利著名学者马里诺·福林(Marino Folin)教授和城市复兴2050创始发起人姚京担任联合总策展人,同时联合建筑师史洋、建筑师司敏劼、策展人胡章权分别担任“城市、乡村以及VR+艺术”单元的分策展人,整个艺术项目将融合来自建筑、设计、艺术、新媒体、音乐、舞蹈、科技等不同领域的跨学科协作。参展建筑师有吕品晶、史洋、张国梁、王振飞、王鹿鸣、李宏宇、何哲、沈恩海、臧峰、陈浩如、林君翰、约书亚·伯尔乔夫(Joshua Bolchover)、李心路、费俊、司敏劼、王维仁、唐康硕、张淼、戴上、孟令西烛、徐甜甜、李煦、林琮然、张铭政、李季、陈柏旭、黄印武、孙君、何崴、陈龙、齐洪海、韩晓伟、张彤、唐芃、焦键等。参展作品突出反映了近年来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城市与乡村所做的实践和对中国城乡发展问题所进行的思考。

在展览开幕不久,由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公司主办、《世界建筑》杂志承办的2016白塔寺院落更新国际方案征集在展览现场举办了启动仪式。方案征集活动主办方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公司总经理王玉熙先生讲述了“白塔寺再生计划”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此次国际方案征集活动的主旨,华融金盈公司代表田娜女士介绍了白塔寺片区及竞赛的情况,并播放了“白塔寺再生计划之院落更新”的宣传片。其中,TAO·迹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华黎、直向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董功、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张轲、DnA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徐甜甜分别讲述了在白塔寺片区进行院落更新设计的感受。参与白塔寺片区更新研究的香港大学、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主持建筑师王维仁,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国际设计周运营公司北京歌华科意设计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孙群,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展人毕月(Beatrice Leanza),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吕品晶,“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执行委员会负责人土谷贞雄,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北方工业大学讲师青山周平,与王玉熙一起进行了有关城市更新议题的对谈,围绕城市更新的设计、运转、未来发展,提出了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想法,“共享·再生”展策展人之一的建筑师史洋先生也参与了话题讨论。

18.19平行场景的建造实验/At the parallel scene a contruction experiment,参展:业余建筑工作室(18摄影:叶扬;19摄影:Italo Rondinella)

20.21北京微胡同更新(Micro Hutong renewal, Pechino),参展:ZAO/标准营造(20摄影:叶扬;21摄影:Italo Rondinella)

22.23蒙古包,参展:城村架构,香港大学(22摄影:叶扬;23摄影:Italo Rondinella)

24.25人山人海:日常生活的欢庆/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a celebration of everyday life,参展: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24摄影:Andrea Avezzù,25摄影:Francesco Galli)

26.27中国馆,平民设计,日用即道(摄影:Andrea Avezzù)

28共享 | 再生

29穿越中国——中国理想家

30成都·厨房计划(28-30摄影:叶扬)

“穿越中国——中国理想家”

该展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及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支持下,由中国设计红星奖、中欧创新中心主办,成都传媒集团及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分为“中国理想家”和“成都·厨房计划”两部分。

“中国理想家”基于有原研哉发起的“理想家”(House vision)多学科研究活动的中国部分,由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办,毕月与米凯利·布鲁奈罗(Michele Brunello)策展,张永和、梁井宇、张雷、张轲、Crossboundaries、华黎、大舍、MAD、青山周平、NEXT、URBANUS都市实践、王昀等设计团队参展,“展现中国城市与文化的变迁”。

“成都·厨房计划”则源于成都作为本次“穿越中国城市”活动的主宾城市,Aha Union策展,展示了威尼·马斯(Winy Maas)、隈研吾、欧阳应霁等通过建筑和厨房用品制作的艺术装置,表现了以“食”为视角的生活方式。

建筑兵法

香港的城市设计在多功能和灵活性方面享有盛名,然而,日常生活中仍不时有死板和欠缺选择的情況发生。参展艺术家/建筑师以“三十六计”为灵感,呼应“前线”的主题。他们在古代兵法中自选一个谋略,透过建筑来展示他们如何在建筑的前沿战场上取胜[1]。

“共生”

澳门历史城区是见证了中国文化和葡萄牙文化交融与共生的区域,2005 年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单。本次以“共生”为主题的平行展则展示了在此区域内东西方文化的共生。展览中,可以看到澳门历史城区内一系列正在恢复和再生的建筑项目及正在消失的传统建筑技艺,以及对于澳门本土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重新发现[2]。

台湾再制:常民构筑

参展团队从常人的角度出发,探讨最接近日常生活的理想建筑原型,并发掘普通人如何应用日常媒介和材质进行环境的改造,以寻求来自不同生活层面的智慧和创新。值得关注的亮点是“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设计出容易组装、环境舒适的房子,以及可能取代LED的电子纸显示器[2]。

4 “前线”之后

本文仅仅描述了2016年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冰山一角,纵观全景,此次双年展提出了雄心勃勃、带有批判性指向的主题,从总策展人对题目的解读来看,他更倾向于把建筑视为一场反抗性的战斗,但最终威尼斯双年展呈现的效果颇像一场欢腾的世博会再加上国际建筑艺术大展,每个国家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阿拉维纳也找到了活跃在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参展者并未刻意逃避对“前线”的解读,都加以积极、热烈的回应,提出了各种“机巧”的解法,似乎所呈现的新的思想与创造性却并不丰富,“前线”的“战斗”并不尖锐、激烈。况且由于网络与图像媒介的发达,在展示场中的建筑模型与局部虽然感染人心,绝大多数都曾在媒体上曝光过数千万次。阿拉维纳所主张的对于平民和社会公平的关注,在双年展中获得了许多回应,无论是日常生活或是弱势群体,都有建筑师在密切关注着,可是过多的口号与老生常谈的解决方案让人在观展之后产生被隔靴搔痒的空虚。建筑师必须关心环境、社会、贫困、移民、乡村、儿童、垃圾,初衷无疑是基于人性的,场面也是热情的,但正因为一场展览几乎穷尽了手段,好像能做的事情也仅有这么多。(本文所用图片除叶扬拍摄外,均为La Biennale di Venezia提供)

[1] Alejandro Aravena. Biennale Architettura 2016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 File: press-kitbiennale-arch2016.

[2] 水小姐. 去威尼斯,中国建筑师们想在建筑双年展上说些什么?http://www.toodaylab.com/72364,2016-08-30.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世界建筑》

2016-08-29

猜你喜欢

双年展威尼斯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寻常威尼斯(节选)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当建筑师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