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

2016-10-17杨贤传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皖北指标经济

杨贤传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安徽 铜陵 244061)

皖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

杨贤传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安徽铜陵244061)

以实现对皖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做出科学评价为研究目的,通过对与社会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从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三个方面展开了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皖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皖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对比,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整体比较落后;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指出了推动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启示和相应对策,以资决策部门借鉴.

皖北地区;主成分分析;地区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等皖北六市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日渐成熟,发展基础和条件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皖北各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城市转向、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各种发展机遇相互叠加,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种内生动力一般源于以内需拉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又是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转型的坚实基础,可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作为物质基础,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会促进形成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依靠社会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可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为此,对皖北地区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既是对之前发展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

1 文献回顾

1.1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

党的“十八大”从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社会建设是条件.“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化解社会矛盾的动态过程,必须重视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五位一体”战略就无从谈起.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发展不但需要经济增长,更需要同步的社会改革,如果只有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却停滞不前,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一种表现[1].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高速发展,政治稳定,但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继续用解决经济问题的老办法将无法解决越来越棘手的社会问题,所以需要用当前对社会认识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2].不协调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最终会制约经济社会的变革,针对我国出现的“无发展的增长”现象要给予重点关注[3]13.可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顺应民心和时代潮流的内在要求,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解决现代化建设瓶颈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经济增长应该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4].一味地片面追求经济高增长将最终失去增长的源动力,透支财政、环境、政府的公信力,最终会威胁到人类的自身生存[5].

1.2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增长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发展,良好的社会基础反过来会持久地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就是社会各个侧面具有进步指向的累积性变动[6].联合国也提倡经济社会应该协调均衡发展,指出社会发展就是铲除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社会障碍,包括制度、个人和人口等方面.因此,一些学者对此展开探讨,如:构建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3]12.社会发展评价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性和全面性的分析、监测,已成为社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7].当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切合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与研究方向的需要,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视角会选取不尽相同的指标,但是,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是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府机构、团体组织、研究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AI)、环境经济持续发展模型(EESD)等[8].国内研究学者结合我国实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关指标体系,部分地方政府编制了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比如北京市、江苏省等.其目的是为了对社会发展水平做出科学评价,为社会管理者提供政策建议,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研究视角不同,评价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角来看,相应地需要建立反映时代特征的具体量化指标,来测度达到小康社会的程度.陈友华[9]通过测度研究发现,社会指标的实现难度要远大于经济指标.因此,指标选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指标体系应该从总体上反映出人、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10]34.同时,也有的学者针对中国社会创新力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创新性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虽然只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定方面,但是对全面评价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1].

1.3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准确描述一个特定时期某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不但需要一套能反映大部分社会发展信息的指标体系,还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科学统计方法.客观地说,社会发展含义丰富,很难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测度方法,不同的学者依据研究侧重点选择了不同的统计方法,力求取得最恰当的评价结论.马占新[12]认为社会发展状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一种分析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其模型简单、理论成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管理信息,但是DEA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不同视角和子目录下会出现输入和输出的冲突问题,为了解决DEA法的缺陷,文中提出了CSDEA模型与方法.谢守红、周驾易[1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70个县级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百强县级市的空间分布特征,解释了我国县级市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政策决策机构制定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思想,以丢失最少的信息将多个社会评价指标综合成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能有效代表原有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有助于简化原本复杂的评价体系,但是主成分因子载荷出现正负号时,综合评价函数意义模糊,公共因子命名困难.黄锁明、孙中艮、王葛培[14]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市域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江苏省各地社会发展水平现状,认为因子分析法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找出影响变量的共同因子,化简数据,但是因子分析法在计算因子得分时,采用的最小二乘法有时会失效.殷克东、陈斐[15]综合运用了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AHP法对我国沿海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并对沿海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分类,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时充分发挥了每一种方法的优点,扬长避短,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

2 皖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方法

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社会发展水平可以反映出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基础上,认为对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应该全面反映出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体现出“以人为本、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围绕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对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在具体指标选取上除了遵守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独立性等基本原则外,结合本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遵循以人为本、国际可比性、可得性等原则,力求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对指标的改进主要采用德尔菲法,在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后,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克服了统计过程中的非正定矩阵问题,最后构建出4个子系统15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人口子系统包含3个指标;经济子系统包含4个指标;社会进步与稳定子系统包含4个指标;生态环境子系统包含4个指标.4个子系统相辅相成,比较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10]34.在评价方法上,针对社会发展评价指标多,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和信息重叠现象,为避免多个指标描述同一个问题,降低分析难度和复杂性,文中选择了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思想,将原来具有相关关系的多个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从而简化系统结构,抓住问题的本质[16].为了将皖北地区跟省内其它地市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更好地反映其社会发展水平在安徽省所处的发展层次,笔者则以安徽省16个地市的社会发展指标汇总数据作为面板数据.

表1 皖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皖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主要步骤: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2)求出相关矩阵R,做主成分法的适用性检验;3)根据相关矩阵得出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以及方差贡献率;4)确定主成分的个数,遵循特征根λi≥1,累计方差≥85%的原则进行选择;5)进行主成分命名,写出主成分表达式并作经济意义解释;6)计算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进行最终排名.

数据的来源及预处理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年《安徽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2014年16个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的客观性保证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17].对于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既有正向指标也有逆向指标,为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目前逆向指标的正向化处理主要有直接取负数和取倒数方法,对于0~1的逆向指标,可用1减去该指标,本文采用倒数法来处理逆向指标[18].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对统计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还采用了SPSS默认的Z-score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主成分分析过程利用SPSS21.0软件对加工后的标准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相关系数矩阵R,从矩阵R可以看出选取的15个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变量信息存在重叠,适合主成分分析法.再对主成分分析进行适用性检验,从输出结果可知,KMO检验值等于0.60,大于0.5;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概率值P=0.000<0.05,与单位阵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检验,适合做主成分分析[19].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统计提取了4个主成分.前4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是49.813%、20.815%、7.938%、6.862%,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429%,满足主成分的提取要求,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有指标85.429%的信息.

表2 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通过表3的主成分载荷系数矩阵可以看出,人口城镇化率、各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占城镇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这些指标信息,上述指标主要概括了经济子系统的信息,也有部分人口、社会子系统指标,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可知,这些指标与经济子系统指标高度相关,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因此,第一主成分可以解释为社会经济基础指标,集中体现了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人口密度、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森林覆盖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充足的人口数量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可以产生“人口红利”,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为人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科教文卫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在第三主成分上负载较大,结合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可以解释为人力资源培育与就业潜力发展指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两个指标在第四主成分上有较高负载,可解释为废弃物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指标.

表3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4个主成分命名后,依据表3的主成分载荷矩阵、主成分特征值的算术平方根可以得到相应的特征向量,将特征向量与标准化的数据相乘,得到主成分的线性表达式:

最后,建立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F=0.583Y1+0.244Y2+0.093Y3+0.080Y4

表4 安徽省各地市因子得分及综合实力评价结果

至此,可计算出安徽省16个地市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对其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如表4、表5所示,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可以将安徽省16个地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分为四类.第一类:成熟发展地区;第二类:中等发展地区;第三类:初步发展地区;第四类:滞后地区.把皖北六市与省内其他地市进行横向对比发现,皖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不高,只有资源型城市淮北市和淮南市,老工业城市蚌埠市的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二类发展地区,阜阳市、亳州市和宿州市则处于最低的四类滞后发展地区.即使蚌埠、淮南和淮北处于二类发展地区,但是综合得分与皖江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巨大,最高的铜陵市达到3.303,而皖北地区排名最高的蚌埠市只有0.285,社会发展可谓极不均衡.

2.3评价结果的深度分析

通过对4个主成分的合理解释与命名,可以发现综合变量很好地涵盖了原有变量信息,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综合得分和主成分单项得分对皖北六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由于主成分得分与综合得分均值为0,就以得分为0为平均发展水平的基准线.综合来看,蚌埠、淮南和淮北的得分为正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阜阳、亳州和宿州的得分为负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从主成分单项来看,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到49.813%,在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最高,淮北、蚌埠、淮南的得分介于0.1~0.6之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远低于皖江四市的平均得分3.870,表明这3市的社会经济基础发展较好,但与皖江4市差距依然明显,也印证了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0.815%,皖北各市在该综合变量上得分较高,介于-0.135~2.422之间,基本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阜阳市排名第一,反映出皖北地区尚处于“人口红利”期,这可以成为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同时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较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7.938%,阜阳得分最高,亳州、蚌埠得分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淮南和淮北排名最后两位,说明中国的“根文化”引导出“根消费”,这种文化深植于中国人的内心,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行为,长辈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对于落后的皖北地区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都希望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变现状,甚至表现得比发达地区更加迫切.第四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6.862%,皖北6市得分情况较为复杂,阜阳、宿州的得分较高,这与该地区以低污染的轻工业产业格局有关,在以后的产业转移中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工矿城市淮南、淮北、重化工产业城市蚌埠和现代中药产业城市亳州的得分靠后,说明其循环经济发展任务艰巨,这与目前重污染的产业格局关系密切,也给目前致力于打造“两淮一蚌”重化工走廊发展战略的地方政府一个警示:必须努力实施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生产率.总之,通过以上分析说明,皖北6市综合得分较高的3市主要受第一主成分影响,其余主成分影响较为分散;综合得分较低的3市在第一主成分上失分较多,第二主成分上表现较好,说明该地区发展形势严峻,但潜力巨大,需要深挖潜力,发挥后发优势,增强发展能力.

表5 安徽省16个地市社会发展水平分布

3 启示与对策

上述分析表明,皖北地区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皖江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更大.皖北6市需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应采用全面、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思路,稳定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企业而言,当积极主动研究区域社会发展现状,承担经济社会发展主任,提高市场洞察力,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自我进步,从供需两侧共同发力推动产业升级,创造社会财富.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提高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实证分析表明,皖北地区经济基础弱,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是摆脱社会发展滞后的关键举措.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深挖发展潜力.例如,阜阳、宿州等地可以利用本地丰富、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同时,在承接传统产业过程中,政府需要引导企业重视创新.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集聚创新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所以,政府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集聚机制,吸引人才回流,尽快建立一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主动适应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高适应新环境能力,变被动升级为主动转变,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实现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构建公共政策协调机制社会发展滞后的皖北地区,经济落后是首因,但政府遵循“GDP崇拜”的传统发展理念也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各地政府不能以“增长是硬道理”代替“发展是硬道理”,对“经济只增长,社会不发展”现象要加强警惕.当前,资源配置失当,利益分配失衡是皖北各市社会发展遇到的普遍问题,政府需要发挥公共政策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中的协调作用,建立公共政策协调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可以建立公共政策辩论、联席会议、专家论证等制度,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专家的知识、经验优势,优化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打造合作交流平台,破除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充分发挥协调机制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1].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定位,为公共政策协调机制的运行扫清体制障碍,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首先,需要打造有限政府,从战略高度发挥导向作用,合理运用公共政策,调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塑造服务型政府,尽快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以需求导向回应民众需求,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实现均衡化;以保障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公益性,构建社会“安全阀”;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对民众需求的回应能力.再次,打造法治政府,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条文,为公共政策协调机制运行提供法制保障.

关注社会分层下的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皖北6市社会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可知该地区当前整体发展水平落后,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经济基础差.参考已有的研究文献,结合实地调研,发现皖北地区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收入差距大,2014年6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平均数为2.505倍,高于皖江4市的平均差距1.967倍,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还会不断强化.另外,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的“倒U字形”曲线假说,证明了二元经济结构在经济未充分发展阶段时收入差距问题会趋于严重,城乡之间与城市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会导致社会分层,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会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将会形成结构层级化的消费模式.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皖北地区居民希望通过分层消费差异建构阶层认同,强化阶层意识.企业在皖北地区开展营销活动时,应该重视研究社会分层与居民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摸清各社会阶层居民的消费偏好和消费方式,构建结构层级化的消费者行为模型,着重于研究各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行为等对企业营销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的关联因素.可以充分结合皖北的实际情况,构建以组织资源(职业地位等级)、经济资源(家庭收入)、文化资源(受教育程度)为核心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借鉴国内外已经成熟的社会分层与消费行为理论,比如:齐美尔的时尚消费论、以戈德索普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的阶层划分理论、波德里亚的消费符号象征性理论、保罗.福塞尔的消费与阶层理论、陆学艺的职业分层,综合权力、经济与文化变量社会分层理论等.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企业通过对社会分层消费的研究有助于实现精准化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

重视教育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前文提到“根文化”衍生出中国独特的“根消费”,这种“根消费”在教育消费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下一代的教育,不分贫富和城乡差异,所有的长辈会倾尽全力、省吃俭用培养后代.经济落后的阜阳市在第三主成分得到最高的1.978分,同样落后的亳州和蚌埠得分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就是最好的佐证.通过对2012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户教育项目(扣除文化娱乐用品与服务)支出数据的统计发现,各收入户在教育方面开支的离散系数为0.32,低于其他消费项目,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消费本身已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细分市场,目前已成为中国家庭仅次于住房消费的第二大消费.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积累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生产技能,增强获取收入的能力.在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教育生产劳动能力,以胜任复杂的人类劳动,通过增加价值创造提高个人收入.可见,教育具有投资收益性.2014年皖北六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了8.69年,平均教育年限的延长增加了对未来收入水平提高的预期.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教育可以成为分配和确定社会特权的工具,在经济落后的皖北地区,教育成为底层群众向上层流动的最重要手段,教育决定了以后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皖北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但会影响到个人收入水平,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对商品的鉴别力和消费观念.

[1]杨琪.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5-15.

[2]陆学艺.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J].探索,2010(5):47-54.

[3]张宝宇.巴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J].拉丁美洲研究.2005(1):12-17.

[4]董建文,韩立东.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44-147.

[5]许小年.中国经济隐患透析[J].领导文萃.2016(2):26-28.

[6]杨继明.后发社会的产业化和近代化——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理论简介[J].天津社会科学,2005(5):53-57.

[7]刘伟,张巧龄,孙辉伟.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28-30.

[8]吕潭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6-11.

[9]陈友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4(1):90-98.

[10]张庆红,夏咏.新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1(6):34-41.

[11]崔瑛,吴凤庆,薛伟.创新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导向研究[J].东岳论,2011(9):174-177.

[12]马占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DEA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499-503.

[13]谢守红,周驾易.中国县级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4(2):17-22.

[14]黄锁明,孙中艮,王葛培.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江苏市域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0-53.

[15]殷克东,陈斐.中国沿海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动态变迁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0(9):66-70.

[16]BRIANEDER,JESSEBASH,KRISTENFOLEY,etal.Incorporating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intoairqualitymodelevaluation[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4(1):307-315.

[17]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8]刘新华.因子分析中数据正向化处理的必要性及其软件实现[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152-155.

[19]王文博,窦彩兰,张欣.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1):26-41.

[20]王哲,李国成,余茂辉.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华东经济管理,2015(3):24-28.

[21]范柏乃,张电电.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共政策协调机制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4(1):47-5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in Northern Area of Anhui Province

YANG Xianchua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Tongling Polytechnic,Tongling 244061,China)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of evaluation method is conducted to offer scientific assessment on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in northern area of Anhui Province.Based on the above,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are built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by PC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area of Anhui Province relatively backward.Finally,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vided.

Northern area of Anhui Province;PCA;Regional development

F713.32

A

2095-4476(2016)08-0025-07

2016-05-16;

2016-06-10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588)

杨贤传(1982-),男,安徽巢湖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丹)

猜你喜欢

皖北指标经济
摄影·美好安徽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