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角度的分析

2016-10-17赵遥远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期刊论文文献

申 林,赵遥远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角度的分析

申林,赵遥远

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我国有关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领域研究呈逐渐上升发展趋势,但在近些年存在研究量波动发展状态;文献发表源种类繁多,以教育教学类期刊种类和发文量居首,但却存在发文密度低的普遍问题;被引频率和基金论文比例低,研究作者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内容缺乏创新性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建议:创新研究思维,拓宽研究范围;加强团体合作,形成核心作者群;注重研究内容的实效性,提高文献研究水平。

青少年;运动损伤;文献计量学;统计

引言

随着现代体育赛事的发展,“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会竞技理念使体育比赛日益激烈,国家在体育运动中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具备大批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作为其人才储备,并以减少运动员伤病,提高成材率为目的进行科学训练[1]。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预防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以及损伤之后怎样进行康复训练,是目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中重点关注的问题。经统计可知,不少学者已在本领域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发展本领域理论研究,并对我国合理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从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年代分布、研究作者、研究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的现状、特点及不足之处,并试图指出未来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检索平台,时间不限,使用主题词高级检索方法,检索主题词:“青少年运动员”和“运动损伤”或“运动创伤”;检索条件:精确。共检索到文献540篇(操作时间为2015年12月)。在相关数据采集时,根据文章主题词、关键词来判断是否为目标文章,剔除一些带有总结性的年鉴、简报和短刊后,共获得有效文献515篇(其中期刊类文献414篇、优秀硕博学位论文81篇、国内外会议报告文献 15篇,报纸5篇)。根据所检索的文献资料,利用“Note Express Ink”版文献管理软件,对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

2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

某一领域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能够揭示出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速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2]。通过对收集到的515篇有效文献进行年代分布分析可知,年发布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如图1),但有一定的起伏性。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文献量增长速度较快,并在2014年达到69篇的年发文量峰值,年增长率为19.15%,平均每年多增加12.5篇。根据图1数据,并结合我国体育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可把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类研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1缓慢发展阶段 --(1980~1999年)

我国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关注起始较晚,有据可查的是王世俊在1980年发表的《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因与治疗》一文,并率先指出青少年儿童在从事体育运动中所可能造成的运动伤害。在此阶段的20年间,发文量共42篇,年平均发文2.1篇,仅占总发文量的8.20%。究其原因:我国学校体育真正的常规发展是从1979年“扬州会议”起,自此开始重视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把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列为与文化课教育相并行的重点教育教学内容。但在此期间,我国学校体育尚处于恢复和调整阶段,体育课不受重视且上课时长短成为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缺少专门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队伍,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也随之较少。

图一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图

2.2快速攀升阶段--(2000~2009年)

此阶段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处于研究数量快速攀升阶段,在此10年间发文量为176篇,平均年发文17.6篇,占总发文量的34.17%。2000年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呈现出大踏步的快速发展趋势,尤其是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深远。但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系统这种封闭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渐显现一些问题: 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逐年萎缩,运动员文化水平低,“体教分离”[3]等。基于此,相关体育研究人员又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学校体育中来,并开始关注青少年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对青少年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的合理锻炼方法及预防运动损伤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观察与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中运动人体专业的发生和发展,自2000年起,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出现在优秀硕博士论文中,由此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随着运动人体专业在高校的发展而日趋增多,在2015年达到81篇的历史最高篇数峰值。

2.3波动发展阶段--(2010年~)

在此阶段,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处于高产、波动、起伏的发展状态。在6年的时间里共发文297篇,占总发文量的57.67%,其中年均发文量为49.5篇,是第一阶段的23.6倍,可谓是硕果累累的研究发展阶段。但是相对前两个发展阶段而言,此阶段在2010年和2015年的发文量却有所下降,年增长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现象。高产出的发展状态与体育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相一致,但出现“负增长”现象的原因却与期刊时滞、研究状态趋于成熟有关。结合我国学校体育政策不断改进和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趋势,依据普赖斯科学发展指数增长理论(采用公式: N=a0ebt,其中N为科学期刊的逐年累积数量,t为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变量,b为期刊的连续增长率,a0为期刊统计初始的对数[4]),预计未来20年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成果将呈大幅度增长趋势。

3 期刊类文献特征

3.1文献发表源特征分析

期刊可以客观反映文献的研究领域及其不同的研究方向,是评价研究价值的重要平台。通过对期刊种类和载文量统计,不仅可以分析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文献的价值导向,同时也可以反映各类期刊刊载文献的种类及深度。

对414篇期刊类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文献发表源统计得(如表1):①刊载青少年运动损伤文献的期刊可分为7类:体育学院学报、普通院校学报、体育科技期刊、教育教学期刊、医学保健期刊、运动期刊和其他;②在我国刊载青少年运动损伤文献的期刊共有172种,刊均载文2.41篇;每篇信息含量2.59页/篇,其中刊载在体育学院学报的文章信息量最大为3.82,明显高于其他类期刊,这从侧面表明在体育学院学报上刊载的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文献较高的研究深度与质量;③教育教学类期刊在期刊种类和载文量数量上都居首,分别为41种、149篇,载文量占总文献量的35.99%;其次是医学保健类期刊(35种),但其载文量只有44篇,仅占总文献量的10.63%。④体育科技类(16种)期刊种类较少,仅占总种类数的9.30%,但其刊均发文量为5.19篇,平均发文密度远远超于其他类期刊。

表1 期刊类文献发表特征统计分布表

3.2被引频率分析

一篇文献被引用次数的多少, 是该文献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测度[5]通过统计运动损伤类科研论文的被引频次得知(如表2):在414篇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科研论文中,被引文章共有200篇,被引率为0.48。文献总被引频次984次,每篇被引频次2.38次。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为46次,最低的为0次,且被引0次的篇数高达214篇,而被引频次在20次及20次以上仅有8篇。由此表明,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科研论文的研究深度尚处于较低水平。

表2 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文献的被引频次量表

3.3基金文献比例分析

基金论文的比例往往代表了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制高点等评价指标。通过分析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中基金论文的数量、资助等级及特点,可以反映出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力度。结果显示:在414篇期刊类文献中,归属于基金资助的文献成果仅有16篇,只占总数的 3.86%,其中有国家级11篇,省部级4篇,地市级1篇。由此可见,我国体育研究者对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缺乏重视,总体研究水平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3.4研究作者分析

研究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力量。探讨作者的著述规律及其数量关系,可以发现和预测研究论文数量的增长和内容的分布及发展动向[6]。通过统计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类文献的研究作者可知:

3.4.1署名作者发文量分析

由表3可知,1980~2015年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的期刊类文献共376人(按第一作者统计),发文篇数在1-4之间分布,篇均作者数为1.36人/篇。只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共346人,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92.02% ,该比例显著高于洛特卡定律规定的60.7% ;发表2篇的共25人,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6.65%;发表篇数最多的是4篇共3人,仅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0.81%。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高产活跃的核心作者较少,这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形成及其不利的发展态势。

表3 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署名作者发文量分布

3.4.2署名作者合著特征分析

合著论文是指由2个或2个以上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论文,不少实证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论文比一般独立完成的论文要获得更多的引用[7]。论文合著率和合著度是评价期刊论文质量的常用指标,论文作者的合著度是在确定的时域内,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反映了期刊登载论文作者的智能粘合程度;合著率是反映期刊论文作者优势互补的合作智能发挥程度[8]。通过统计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类研究文献可知: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的期刊类文献合著论文有156篇,文献总体的合著度为1.67(人/篇),合著率则为 37.68%(见表4和表5),明显高于我国社会科学期刊合著率20.10%的指标。占总文献量的62.32%。

表4 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文献研究作者合著情况一览表

表5 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文献不同年代作者合著情况表

3.4.3署名作者所在单位分析

在刊物论文中给出作者所在单位,对研究论文作者地域分布、稿源主次顺序、不同类型单位作者的稿件投向、不同地域研究的活跃程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9]。通过对署名作者所在单位(第一作者)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分为4类,分别为体育院校(包括体校)、普通高校、医科所以及其他。在414篇期刊类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文献中,有162次(43.09%)来自体育院校, 154人次(40.96%)来自普通高校,51人次(13.56%)来自于医科所,9人次(2.39%)来自其他单位。这说明普通高校是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主要单位。

3.4.4署名作者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期刊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能显示出学科研究水平的地区差异,也反映出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水平[10]。依据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得知,文献第一作者分布在全国26个省、2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数量排在前5位的有:北京、江苏、上海、河北和河南,共228篇占总文献量的55.07%。按照我国地区划分,将文献作者地域分为华东(98篇)、华中(30篇)、华北(156篇)、华南(56篇)、东北(51篇)、西南(17篇)和西北(16篇),共7地区414篇(如图2)。华北和华东是研究作者的主要地域(61.35%),而西南、西北地区的研究数量则较少(7.98%)。这表明研究作者分布较广,且大多数集中于部分区域,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4 研究内容分析

4.1主题分析

根据研究者是否亲自收集观察资料,可将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综述研究[11]。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综述研究具有鲜明的分析思辨特征[12]。通过统计515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内容发现,其中实证研究有389篇,占总数的75.53%,综述研究126篇,占总数的24.47%。这表明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

图二 研究者地域分布图

4.2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反映研究内容和主题的直接词汇,它既可以表达研究作者所陈述的主要内容,又为今后本领域的资料查询与借鉴提供重要的检索途径。关键词分析则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方法[13]。

4.2.1关键词频次分布特征分析

关键词频次的多少可间接反映某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的学术范围和文献产量。利用“Note Express Ink”版文献管理软件及 Excel 2015的分类汇总功能对文献关键词(期刊和硕博)统计:在495篇文献中有关键词的文献为 495篇,有关键词的文献达到100%,关键词1776个,总频次7248次,篇均关键词数3.59个,经过“Execl 2015”的宏处理分析发现,含有3个关键词的文献最多,达到351篇占文献总数的63.64%,含3-6个关键词的文献共有 409篇,占文献总数的 82.63%,说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绝大多数在3-6个,符合正规的科技论文撰写要求。

4.2.2高频次关键词频次统计分析

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高,则表明相关的研究成果数越多,研究内容的集中性就越强[14]。经分析得知,频次≥55 次的关键词所表述的内容是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反映了本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之间内在联系。对出现频率≥15 次的74个关键词进行归类汇总,将相似或相近含义的关键词进行整合,对关键词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具有“2脉4热点””的特征,即“2 条研究脉络、4 个研究热点”。

“2脉”---该板块展示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的2条主题研究脉络。①在实证研究中,研究方法大体为: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选择固定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数据指标收集,分析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频率、部位、类型等信息,总结发生运动损伤的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大部分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年限、性别、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和心理因素,客观原因主要包括热身运动、运动负荷大小、训练比赛安排、场地器材等因素),并针对原因提出预防本项目运动损伤的方法。②在综述研究中,主要以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为理论依据,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培养目标,以影响因素分析、对比研究、现状问题调研、对策研究、可行性研究为研究形式,以运动医学为基础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身体各损伤部位的功能性筛查和诊断。

“4热点”---主要有4个方面的研究热点,包括:①运动项目种类多元化:随着欧美体育运动项目的不断引进和我国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针对青少年所展开的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程度与其自身竞技能力有一定内在联系,以竞技能力为主导因素对青少年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进行划分可知(如表6):针对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所开展的运动项目共包括43种,体技战能主导类运动项目是研究的主要项目(占总研究量的62.95%),且以“三大球”(37.05%)和“三小球”(9.35%)居多;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类研究数量次之(占总研究量的17.99%),其中如BMX小轮车、轮滑、滑板、跑酷等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中,研究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表明新一代青少年广泛的兴趣爱好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存在发展不完善的现状[15]。②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损伤:该板块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课或课余训练是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活动形式,体育安全教育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最重视的一个环节。该热点主要包括:体育课潜在安全风险、体育课程项目设置、课余体育训练中急慢性伤病等研究;③运动生理、生化、力学研究:该板块主要包括核心力量练习、功能性训练和动作筛查,以及各项目易伤部位(主要有肩、肘、腰背、膝、踝关节)的力量训练及运动康复方法;④运动医学方法的介入:该板块主要包括现代运动医学诊断方法在青少年运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如MRI诊断、肌电图(sEMG)、功能性动作测试(FMS)等方法。

表6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所涉及的运动项目分类——以决定竞技能力主导因素

5 总结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呈三段式上升趋势发展;期刊文献的刊出多集中在“教育教学类”期刊上;文献被引率较低,基金类文献数量较少是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作者特征方面,第一作者发文篇数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作者工作单位以体育院校为主;在地域方面,我国华东和华北的部分省市对本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其他地区还需加快发展进程,以便促进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具有“2脉4热点”特征,即:2条研究脉络、4个研究热点;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越发受到重视,总体的研究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研究主题侧重于理论性而缺乏实效性;研究内容呈现出运动项目种类和学科交叉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6 建议与展望

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应重点关注的环节,也是培养新一代优秀健康的运动员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我们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勤于总结,勇于创新,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完善青少年运动损伤领域的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应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创新研究思维,拓宽研究范围

创新是体育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理念。在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中,应根据现代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采用新颖的研究方法,增加研究内容的种类,拓宽研究视野,强化问题思维能力,促进本领域的创新研究。

2.加强团体合作,形成核心作者群

随着目前科学研究中相互合作数量的不断增长,跨国和跨单位之间的研究合作逐渐成为目前科学研究中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在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中,研究作者应注重群体力量而多从事合作化研究,具体方法可以借助所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的力量,以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区域研究作者之间的沟通,加强本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传播和交流。

3.注重研究内容的实效性

对于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应根据其自身身体发育、成长规律和心理性格特点,进行专门的细致化研究,注重研究内容的实效性,对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的普及和传播,使研究价值做到最大化利用。

[1]李志.青少年始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2]王占坤,陈华伟,唐闻捷.21世纪初以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2):109-115.

[3]黄衍存,彭雪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演进与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92-96.

[4]姜春林.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9):20-22.

[5]齐艳红,刘兰娜,徐丽辉.《情报科学》创刊30年来载文被引分析[J].情报科学.2012.30(1):65-76.

[6]邱均平,杨思洛,王明芝.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二)———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09,2(2):8-13.

[7]张玉华,潘云涛,马峥.科技论文评估方法研究[J].编辑学报,2004,16(4):243-244.

[8]张欢,董宝林.我国体育学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5):74-80.

[9]袁伯杜,罗式胜.近五年《贵图学刊》论文作者群分析[J].贵图学刊,2006,1(105):40-43.

[10]史春杨,叶协杰.《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2005年载文、作者及引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l):67.

[11]肖荣华,袁峰.1998~ 2007年我国篮球运动心理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体育科技,2011,32(2):70.

[12]Miller KK.Mechanisms by which nutritional disorders cause re-duced bone mass in adults[J].JW omens,Health,2003,12(2):145- 150.

[13]黄晓鹂,董磊,庞楠. 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关键词的变化看该刊与研究工作的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204-206.

[14]安秀芬,黄晓鹂,张霞,等. 期刊工作文献计量学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6):505-506.

[15]张胜利,王芒,刘树军.上海高校新兴体育项目的现在与未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6).

[16]郭可雷.“项目本质特征”视角下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J]体育学刊,2013,20(2):82-85.

Research on Junior Athletics Injuries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s

Shen Lin , Zhao Yaoyua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bibliometrics and stat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about sport injuries of teenager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development trend in this field of research, whil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quantity is fluctuating in recent years; literature sources are various, while education teaching journals leading in both types and numbers with the common problem of dispatch low density; the biggest problems are-- proportion of cited frequency and proportion of fund papers are low; core authors groups are not formed; research contents are in lack of innovation. The suggestions are: create the innovation thinking, broaden the research scope;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roup, form the core authors groups;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earch contents, improve the level of literature research.

junior athletics; sports injuries; bibliometric; statistics

申林(1992-),女,河南周口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扬州225127

Sport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Jiangsu, China.

G804

A

1005-0256(2016)010-0147-5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10.062

猜你喜欢

期刊论文文献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