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班导师工作果效的初步探讨

2016-10-14徐月华刘宪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多面性学生需求

徐月华 刘宪云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在校本科学生数量呈现出倍数增长态势,伴随而来的是人才培养也显露出“流水线生产”的弊端。本文从学生管理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出发,立足于学生需求的多面性,初步探讨大学班导师的果效发挥问题。

关键词:班导师;学生需求;多面性;果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89-02

目前高校学生与辅导员人数比例在1∶400左右,教师和学生比例严重失调,这一现状一方面造成辅导员工作量超出限度,另一方面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辅导员制作为传统的本科生教育管理体制已然不能适应目前高校的现状。如何利用其他教师资源来解决这一人才培养的“瓶颈”是解决当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班导师制就此应运而生。

所谓的“班导师制”其实是导师制的一种扩展,确切地说是以班为单位的导师制。而导师制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班导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有着自身的专业优势。班导师、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两条腿”,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特点,互相弥补短板。但前提是各自角色定位要明确,分工协作,才能在学生管理这一环节有所作为。

下面本文将从“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出发”,逐一分析在学生培养这一环节班导师如何定位,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实践,才能发挥自身特点。

一、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

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以集体教育为主,适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而班导师却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可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如今的大学生,虽然身在象牙塔中,但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资讯高度现代化,分分秒秒接收着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声音”。各种思潮泛滥,它们就像是“吼叫的狮子,到处游行”,到处寻找可吞吃的人。而学生本身由于年龄、经历等方面的原因,思想并未成熟,也缺乏分辨力,容易受各种“杂音”的干扰,日积月累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会逐渐显露出来。而班导师要完成这样的“使命”,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其次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再次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但目前班导师的来源多数是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往往只经过短暂的“培训”就仓促上岗,思想准备不够充分。而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是关系到“百年育人”的大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兴衰,是整个高校人才培养的灵魂工程,是重中之重。班导师必须把细微的引导工作建立在这样的高度上,才能在后续工作中充满责任感和迫切感。班导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则在实际的引导工作中决定传递出的“正能量”果效。俗话说,只有自己的“眼睛”看得见了,才能让别人的“眼睛”看得见。班导师平时要注意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多阅读党刊,从而增加对社会大事件背后各类思潮的洞察力,从而在对学生的实际引导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些引导中,班导师可以采用很灵活的方式,体现彼此的双向互动,增加互信,例如采用座谈、谈心等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班导师可以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做客,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进一步接触学生,增加了解,通过“身传”来坚守我们的思想阵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学生专业学习

本科教学已经推行学分制,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因此迫切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师进行学业规划和引导。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中有70%的是本科学历,绝大多数并没有工作在教学一线,即使专业对口也无从准确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与辅导员不同的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班导师,专业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前景更为熟悉,这些优势决定了班导师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上更能帮助学生。以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方向,学生在大二下学期需选择专业方向,而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及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班导师可利用自身的优势,有效地介绍本专业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明确选课次序和同一方向完整的课程要求,从而进一步对其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另外,班导师在对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上要引导其充分考虑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因素,避免选择的盲目性。班导师可以邀请高年级的学生来交流专业学习的经验,有条件的可以邀请毕业工作的校友返校,传授就业择业的经验,了解行业发展概况,进而树立较高的专业认知度和认同感。班导师也应在平时关注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例如最近两会刚出炉的“十三五”中国国家战略的“百大工程”项目,分析其对学生今后就业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优化自己专业方向的选择。对于有考研意愿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班导师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情况和院校录取的难易程度,合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的专业方向和院校。

三、生活,心理指导

辅导员日常事务较多,管理学生人数较多,无法一一了解学生。而大学生活相对于高中阶段较为空闲,课余时间支配较为自由,所以这段时间如何利用,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因此班导师的工作,较辅导员相比,应该更加深入、细化和有针对性。班导师可以通过增加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机会,或者通过手机短信、班干QQ群等公共交流平台,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状态,尤其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症下药,找出学生的思想根源,帮助他们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在笔者担任班导师期间,少数学生上课期间在宿舍打电脑游戏或出现数日连续旷课等现象。经了解,其中有学生是因为对专业课有畏难情绪,借着打游戏来逃避学习;另有学生则是因为上学期学习成绩下滑后,变得自卑孤独,用打游戏来缓解情绪。由此可见,学生们这些细微的心理变化,必须要靠班导师一对一的交流后,才能对他们进行心灵引导,继而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存智慧和学业智慧。作为班导师,笔者和学生班干部接触比较多,有些班干部因为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受到部分同学的指责,思想包袱很重。笔者了解后,不动声色地在自己QQ空间贴出几幅漫画图,借此告诉他们无论一个人做什么,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回应。但决不能因为有人反对,本该坚持的也放弃了。几天之后,笔者发现有些班干部转载了那几幅漫画图,这至少说明他们对此已有所思考了。另外,笔者在查阅本班学生“一年级感悟”的书写材料时,发现部分学生对大学教育“流水线”的弊端有微词,以致学习热情不高。笔者利用课余时间,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告诉他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能改变自己。鼓励学生多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教学资源来进行自学,主动求教学长或者任课教师等。总之,班导师要主动关心学生生活及其精神世界,常与学生谈话,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的困惑,舒缓精神、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四、结语

班导师和辅导员在培养人才这一环节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各自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差异,班导师应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以及点对点的“导”和“学”灵活的管理模式,以“學生为本”,与辅导员互相支撑,相互沟通,来解决大学生培养上的“瓶颈”,对学生的教育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郭欣欣.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济南大学,2007,(05):24.

[2]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5,(1):76-78.

[3]唐耀华.论本科生导师制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J].高教论坛,2005,(3):9-13.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苏小菱.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创新路径思考——基于农学专业大学生择业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03):60-62.

[6]段磊,苏静.浅谈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维工作体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17-18.

猜你喜欢

多面性学生需求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引导“手机族群”趋利避害
谈二人转艺术的多面性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掌握学情,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让音乐教学建立小学生的音乐梦想
浅谈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企业文化进驻校园
争鸣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