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教”与“学” 盘活常态课

2016-10-14顾建华

体育教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有效运用

顾建华

摘要:体育教学语言既有教师教的语言,又有学生学的语言。本文通过课例思考统筹“教”与“学”的语言,突出教学思路的层次性、教学手段的针对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性,提高群体学生的乐学程度和个体学生的投入程度。

关键词:低段体育;教学语言;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5-0046-02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通常师生以多种语言形式来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因此,体育教学语言并非完全等同于教师的语言,而是“教师教的语言+学生学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语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学的语言,要针对低学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运用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若即若离”的针对性指导,调整教学进程或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修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此,笔者以一年级《立定跳远》课为例,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思考如何有效运用教学语言上好小学低段体育常态课,与同行共享。

一、“教”的层面——突出三个“性”

一般常态课下,大家往往从设计思路、手段运用以及目标达成等三方面来关注如何教。由于体育教学语言贯穿于课的始终,因此,教师正确把握与运用教学语言,是实施成功教学的关键。

1.问题语言要精设,突出教学思路的层次性

[片段]:本课紧紧围绕“你能用双跳双落动作的方法从这个圈跳入那个圈吗?”这一问题主线,通过游戏“石头、剪刀、布”激趣热身作铺垫,由单人跳单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你是怎么跳的?”再提出问题“怎样从这个圈跳入那个圈?”引导学生从两人组合练习圈圈相连的小兔跳过渡到圈圈不连的青蛙跳,最后通过师生比远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老师是怎么跳的?”继而巧妙地导入本课立定跳远主教材的学习环节。

[思考]: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反馈来看,本课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能够在老师问题语言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各个学习环节中,从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掌握双跳双落的立定跳远动作,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如果说一堂引人入胜的好课可以让人回昧无穷,那么教学思路则是一堂课的灵魂,以问题主线串联起的教学思路,关键在于精心设计问题语言。对于不同教材,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爱新奇、好表现的心理精心设计问题语言,并且围绕这一问题主线以若干小问题串联起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样“教”的语言其指向性更明确,既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点拨语言要到位,突出教学手段的针对性

[片段]:

师:现在距离拉大了,用小兔跳的方法,还能从这个圈跳入那个圉吗?

生:(齊答)能。

师:(摇手)先不要告诉我,如果不行的话,想一想,你能模仿什么动物的双跳双落动作从这个圉跳入那个圈?两人小组先讨论一下,去尝试地练一练,过会再告诉我。(学生两人小组讨论热烈,尝试练习积极主动,教师巡回观察与引导。)

师:现在来告诉老师,你是模仿什么动物的双跳双落动作从这个圈跳入那个圈的?

生1:青蛙跳。(请生1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同伴的下肢动作。)

师:青蛙跳和小兔跳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先师生互动交流,后自主模仿青蛙跳。)

[思考]:从教的层面来看,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不是灌输,也就是说教师的点拨语言要简洁明了,具有导向性。上述环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既没有给予否定,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练习的方法,而是给予耐心的点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尝试与体验,由小兔跳过渡到青蛙跳。这里,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语言,以及有针对性的方法手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法给予了及时有效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环节,学习任务明确,学生参与的欲望更强烈了,练习的针对性也更强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点拨时机,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注意课堂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跟进措施,帮助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3.追问语言要抓准,突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性

[片段]:

(请两生进行展示,同时引导全体观察同伴下肢动作:生1展示双跳双落动作,生2展示单跳单落动作。)

师:他们跳得动作一样吗?

生3:不一样。

师:(追问)哪里不一样?你能来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生3站在原位模仿生2的错误动作。)

师:(再次追问)这只小兔子的脚肯定是跛了一下受伤了,我们称它为跛脚兔,那么健康的小兔子应该怎么跳?(师生进入双跳双落动作的学习环节。)

[思考]:上述片断中,教师运用正误对比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没有直接点明学生的错误动作,而是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追问,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学生明确问题所在以及如何改进,从而有目标、有方向、有行动地投入到双跳双落动作的学习活动中,那么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方式,是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提问”,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做好精心预设,而且要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动态生成,在关键处实施有效的追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二、“学”的层面——提高两个“度”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而且往往以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能密切关注学生的这些语言,对提高教学效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口头语言要丰富,提高群体学生参与活动的乐学程度

[片段]:

师:哪位小朋友喜欢和老师一起玩“青蛙比远”?(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选生1上前展示青蛙跳,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展示立定跳远。)

师:我的青蛙跳与他(指向生1)的动作哪里不一样?

生2:就是老师的手这样甩了几下(边回答边模仿老师的动作。)

师:你观察仔细,模仿得也像。老师用手臂甩几下就能跳得很远,你们想不想也跳得更远?

生:(齐答)想。

师:好,仔细观察老师的手臂是怎么甩的。最长,最短,最长,最短,这个动作像什么?(教师边演示弹性屈伸动作边引导学生观察。)

生3:像弹簧。

师:你很会动脑筋,大家玩过弹簧吗?

生:(齐答)玩过。(个个表现得跃跃欲试。)

[思考]:口头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很难用清晰、规范的语言来表述,因此,教师既要运用好学生的生成资源,又要通过语速或语调的变化、形象的比喻、肢体的加入等,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使之立体化、通俗易懂。本课例中,当学生把摆臂动作说成“甩了几下”,教师不但没有立刻纠正学生的规范用语,而且还顺着学生的话语用“最长,最短”来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再结合慢镜头的示范动作,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弹性屈伸比作弹簧来玩,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成倍增长,在玩的过程中积极体验运动乐趣。这样的语言,对提高群体学生参与活动的乐学程度能够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

2.肢体语言要洞察,提高个体学生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

[片段]:

(两人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巡回观察并发现后排有一名男生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师:(走上前俯身轻抚学生的肩膀)想不想让老师身上的大拇指飞到你的胸前?(指一指老师身上的大拇指贴纸,再画一个空中弧线指向学生的胸前。)

生:(點头)

师:只要你能和同伴一样认真地参加练习,用自己的行动来争取大拇指好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生:(愉悦地投入到与同伴的合作练习中,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与奖励。)

[思考]:此环节,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时,非但没有严厉批评,反而进行耐心地诱导,并且对其后续学习行为的转变给予了及时的评价与奖励,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迅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走神等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通过洞察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肢体语言,作出相对准确、客观的判断与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合理跟进方法手段,提高个体学生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关注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语言是有效的,也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会发出哪些学习语言,只有这样统筹“教”与“学”,师生才能共同演绎出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常态课,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有效运用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教学中PBL的有效运用探析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激趣 导思 引探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