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2016-10-14王梅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王梅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面对新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去伪存真,吸取精髓;要潜心提炼,大胆创新,教出自己的特色风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式;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2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们在欣喜地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心底也有更多的思虑,我曾多次听过许多老师的课,从我所听过课中,感到了一些疑惑。下面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个人看法,愿与大家共商榷。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为此,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也就是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有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

2、合作学习“拉郎配”。新课程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合作研讨,于是“合作学习”风靡小语课堂。有的老师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也不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必要和有效。学生好不容易进入角色,正处于激烈交锋状态,教师提出该汇报成果了,学生合作学习被迫戛然而止,学生失望的表情教师视而不见,就是为了所谓的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成了“拉郎配”,也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匆匆》一课时,组织了四次小组合作学习,每次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后解答。每次学生开始合作后,我就注意观察,发现好几个组的学生出现“你先说,你先说”互相推辞现象,等他们开始交流,教师已经喊发言了,并且,每次合作的时间太短,学生怎么能进入角色啊!再说,一节课四次合作,只能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只会流于表面形式。

三、教师“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流行语”产生。这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拓宽以及对个体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自主阅读。记得我曾听了一节语文阅读课,当时需阅读时,老师说了句“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大声朗读,场面极为热闹。但是,其他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必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么?”。这可能是我们教师常用的话,每当教完一内容时就会习惯地问学生是否已懂。这本是好事,可多数学生往往因为面子,“不懂装懂”。对此我们教师也不深究,听之任之。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已习惯地成了教学形式。这样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是否已真正“懂”造成资源浪费。

3、“你真棒”。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赏识教育”。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分寸,也要适时,千万不能泛滥,否则就会失去本质上的意义。

总之,在新课改大潮中,作为教师,面对新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去伪存真,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大胆创新,教出自己的特色风格。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艳红“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新课程》2012年02期

[3] 张小颖“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N]《学知报》2010年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