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

2016-10-11张海平张平安秦文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多元高职教育

张海平 张平安 秦文

摘要:全面客观的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及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既是判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机制,重点应解决如何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涵合理化和评价方法科学化,并通过及时有效的跟踪与反馈,实现高职教育的产品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多元;培养质量;高职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13-03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高职教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生源质量及当前高职院校现状来看,如何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认可度。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对学生在整个培养周期内相关成长经历和教学活动现实或潜在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是高职院校自我检查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手段,可以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

一、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认识存在误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高职院校都相继形成了校本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有的院校还特别聘请了麦可思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分析资源。然而,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对评价重要性的认识和评价理念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观念有待更新。要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首先要弄清楚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定义和内涵。人才质量观念对于教育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通常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来评价。而现代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关键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二是评价的目标不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为应付评估和验收,通常表现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结果不能反馈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能用以指导人才的培养过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应该在于指导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忽略评价的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不尽合理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建设,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评价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内容仍然集中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略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的考核;相关主管部门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毕业初期的就业率,而忽略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都不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真正意义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和过程不尽规范

当前高职院校大都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评价办法,比如日常教学终结性纸质评价、技能考证评价、师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情境性,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要全面客观的进行评价,必须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高职院校的最终“产品”——毕业生为核心,从其“生产”的过程出发,采用规范、多元、有效的方法进行评价。

二、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原则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能掌握人才培养周期过程中的质量,终结性评价可掌握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效果,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紧密促进的,而且更应该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量的积累,终结性评价是质的表现。通过形成性评价不断的矫正、完善培养过程,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外部评价主要是指社会评价,包括用人单位、合作企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和上级主管教学部门,而内部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相关职能部门。

(三)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相结合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在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既要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掌握情况,又要评价“关键能力”,还要评价包括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等在内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在以后的就业和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

(四)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应用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因此,评价体系既要反映和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同时也要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相关评价的指标和定义要简单准确,便于处理和反馈。

(五)目的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通过多元的定性和定量的考核评价,引导高职教学活动向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前进,这就是导向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内容要切实符合社会需要,评价结果要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建议

(一)四方联动,多层规划——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

现代高职教育在开放性的运行体系当中主要有四个相关体,即“政、校、行、企”,政府是相关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包括全体教职员工,不仅仅是局限于任课教师,还包括辅导员和教学管理部门等相关人员;行业主要是指行业协会,包括第三方评价机构和鉴定机构;企业是指用人单位和合作企业。这四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角度上看,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四个相关体应该紧密联合起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规划,做好相关制度建设工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制度的设计和制订是保证评价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规划:(1)关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以下简称“双核”能力)评价的程序和管理办法。明确学生“双核”能力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地位、涉及的人员、实施步骤、设备、场地等。针对工学结合的课程,管理办法还要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学习性工作任务与评价的关系,还要规定评价主体的培训、试题编制及实践性过程环节考核等方面的要求。(2)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督导与评估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委员会例会制度,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审批制度,领导与督导听课制度,教学运行检查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可以很好地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属于终结性评价的范畴,可以从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来进行规划,学校层面专注于宏观和中观方面,由学校主导,聘请第三方机构来评价,广大企业深入参与,从办学层面上来把握人才培养质量;院系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则注重专业差异和课程内涵建设,它是学校层面上的有力补充。

(二)校企合作,能力本位——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建设

高职教育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人才培育质量评价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评价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非常复杂的问题,具体来讲,评价内容可以分为资源和学生学习效果两个部分,资源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政府经费投入情况、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等,虽然教育资源的投入对高职教育的质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并不是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充分条件。教育资源是静态的,学生才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学生在与这些优质资源进行有效的接受、互动、反思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是学习效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用人单位和合作企业的广泛参与。深化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改革,与企业开展密切的合作,遵循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把实践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关技能的要求、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关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细化出可以操作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双核”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依托企业行业优势,深入了解社会人才需要,做好就业质量调查工作,让社会来检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并很好为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培养过程调整提供参考。

(三)过程评价,结果佐证——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改革

目前,我国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几乎集中在课程上,经常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对论文和试卷进行表面的量化,没有深层次多方面地对学生学习进行测量,对学习成果的界定和测量都是采取了简单化处理。评价主体在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评判的时候,一般根据试卷作答情况,依据其个人判断或评价标准来给出一个分数;对操作技能评价则是根据项目检查单,对项目的实施结果做出评价,由此可见,评价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都远离了评价对象,缺乏与评价对象的 “感悟”和“交流”,教学活动的过程往往被忽略了。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开展的,当然,评价活动也离不开学生,特别是在评价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等综合素质上。因此,作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必须要寻求新的突破,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估方法,把过程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进行,通过与学生的“感悟”和“交流”,更加科学和合理地进行评价。具体的方法包括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调查访谈法、行为观察法和自我评价等定性评价方法,同时也可以包括课程考试、标准化测试和第三方技能鉴定等定量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在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和就业质量调查上都是适用的。只有从不同的角度采集有关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才能力争概括其全貌。

(四)立体多元,全员参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和终级目标是人的发展。学生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把是否促进学生更好的、持续的发展,是否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相关主管教育责任部门、任课教师、辅导员、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全员参与,将各个有利的因素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国新办举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sciogovcn2014-6

[2] 赵佩华,胡泊基于多元互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3] 童山东学会做事——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2)

[4]中国职业能力认证培训网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EB/OL]http://wwwhxnlcn/a/hudong/peixunzhinan, 2011-10

[5] 周志刚,杨彩菊基于学生视角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评估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责任编辑 赖俊辰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多元高职教育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