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2016-11-18杨世强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多元人文精神

摘 要: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特有艺术形态,它不仅仅作为一种绘画样式而存在,从它的艺术精神和表现形态都折射出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梳理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出,中国画已经超越其绘画形态,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人生哲学,文化情操,人生态度。当代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社会生活相互交织,多元文化共生。人们已经不再生活在单一文化价值层面。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画千年的传统,一个世纪的浮殇,如何审视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如何理解中国画的审美形态和当代价值,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浮殇;文化共生;多元

1 中国画的哲学文化背景

中国式特有的哲理文化基因一直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演变,“世界上也没有任何艺术形式,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与文化与人生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学义理,无一不对中国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从魏晋以来,文士之风开始盛行,文人崇尚个性解放与自由,崇尚风骨与格调,中国文化中将个人品格与作品格调相提并论开始提倡,中国画更是彰显出中国文人士子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品格。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由此看出,中国画不仅在于修炼技法,更重要的是修炼人品,“人品不高,画品不致”。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画中赋予自然以品格,这其实就是文人自身品格与情操。“孔子在高扬人格美的同时,取山水以喻仁、智,正是要把人的这种内在的、视而不见的品格,与经验中的山,水的特点相比,赋予这种内在美以具体可感的形式”。 [1]同时它注重道德人伦的弘扬,“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自孔子开始的儒家精神的基本特征便正是以心理的情感原则作为伦理学,世界观,宇宙论的基石”。 [2]遵循“道法自然”,一切合乎自然规律。通过“卧游”“静观”“澄怀”的体验方式,在合乎“心性”的自由境界中方能观“道”,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生观,自然观,宇宙观,最终达成中国文化中的极致精神目标“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宗白华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力图表现的是人和自然有机融合为一个世界,它所描绘的宇宙世界,既是真正的宇宙自然,又是最高尚化的人格世界”。

2 中国画的人文精神与当代语境

中国画是一种诉诸精神的艺术形式。它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状态,它强调心性自由,通过内心的“顿悟”方能观“道”,它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心境。它追求内心沉静,需要静观感悟。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说 “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这时自然物象已是自己心中主观的物象,并通过沉静内心,才能更好地感悟物象。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画过分单一的精神维度,不管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评价方式,审美情趣,形式语言等诸多层面,都与当代社会环境有着极大的矛盾与冲突。

从开眼看世界起,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就受到了世界的冲击。20世纪初,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处于弱势的中国与具有强大侵略性的西方列强尖锐的民族冲突,引起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明的深刻反思”, [3]中国画的“衰败论”以及“中国画的改良”就在这个时候被提及。而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大环境下,经济发展的同时,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同时也带来文化话语权的博弈,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本土文化受到冲击不可避免,这不仅仅是对中国画而言,在文化思想,经济结构,价值体系,政治体制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冲击。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工业革命”,迈入了信息时代,中国画原有意义上基于农耕文明的经济结构,古典文化情怀,社会政治结构,都已不复存在,传统的人文环境也已消失。以品格而论的文化审美心境也被打乱。而架构中国画技法核心的笔墨纸砚,它的书写环境已经改变。科技日新月异,智能化带来了快捷舒适的生活,丰富而便利的信息资源,现实与虚拟相互交织,在互联网时代,一键可知天下事。这是一个开放,融合,互动的时代,浅层的经济文化符号快速产生,快速被消费,新的文化符号,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等“快餐文化”盛行。“除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秩序的变异和生活模式的变革,从而引起与传统思想和传统模式的冲突变革外,文化本身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和重新估计,也将日益突出”。 [2]而一种需要静观与体验,需要指向精神人格的艺术形式总会被冷落。繁忙的生活,人们已无暇顾及深层的精神滋养。而大众审美直接,刺激,互动,快速,戏谑。在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中国画具有哲学义理,思想深度,对于精神人格,审美修养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也只能默默前行。

3 中国画的当代表现形态

提及“中国画”,一定是基于它具有的人文精神和笔墨情趣所构建出的审美形态,不然就要进入老生常谈的“中国画的身份问题”。自五四以来,在与西方文化激励碰撞中,有关中国画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是坚守传统,还是融汇中西,围绕中国画各执己见。问题核心就是笔墨,自古以来,围绕笔墨技法的画论层出不穷,“墨分五彩”“骨法用笔”等等不一而道,正是笔墨决定了中国画的面貌,千年以来中国画的核心审美并没有变化。“古典型艺术,在理念和它的材料上达到高度统一,理念找到了最适合它的材料,并自由,妥当地融入在材料中,是自由完满的协调”。 [4]西学东渐以来,基于西方绘画史的角度,才有了关于中国画“衰败论”“中国画穷途末路”“笔墨等于零”的争论。我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它还是绕不开中国画的核心审美-笔墨。着眼当代中国画,抛开“中国画的身份”而论,从中国画的艺术旨趣,观照对象,技法特点,材料媒介等特点出发,不外乎有几类大的发展线索。

第一,围绕中国画传统技法核心,它的审美基点是以传统人文精神为准绳,内容多为传统题材,但千年文化,不仅在艺术精神,还是笔墨技巧,都高山仰止。从者也会被大家帽以保守的称号,但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它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围绕中国画的核心审美,从者寻求个体语言的独特符号。它具有中国画的传统审美旨趣,在表现内容题材上更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过笔墨语言的解构重组,以求得个体语言的新颖面貌。它的核心审美是符合中国画的艺术精神的。

第三,汲取现代东西方美术技法,如色彩,岩彩,构成等新材料新形式,探索新语言,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中国画的水墨韵致和审美趣味,但因与中国画的“尺度”问题也会带来更多的“中国画身份问题之争”。

第四,以中国水墨,宣纸等为媒介的实验水墨,把水墨,宣纸等中国画符号作为一种媒介,直接介入当代性的思考,正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具有了当代性,超越了古典中国画的审美架构,所以又得重提老生常谈的“什么是中国画”的问题了。

可以看出,所依中国画核心笔墨技法越少,就会离“中国画”越远。“中国画”在当代的表现基本呈现这么几大类主要发展线索,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都需要勇气与担当的。不管是“西方中心主义”还是“东方中心主义”,都不会影响它自身的发展。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不管哪个社会,哪个民族,哪种艺术样式,都会存在继承发展与消亡的问题,主要还是看拥有这个文化的人们对待它的态度。

4 中国画所折射出的精神价值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精髓,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共同创造的,它就是我们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共同孕育出来的文化艺术样式,它是心灵的,精神的艺术形式,它保有着当代社会这难能可贵的“静”与“思”。它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坚守,一种品格与操情,一种内在的恒定。在日益喧嚣的世界里,在我们日益为了物质奔波忙碌的时候,放慢一下匆匆的脚步,回望身后,我们何所依?精神家园离我们越来越远,人类的终极思考不得不再次提及“我们从哪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去”,我们需要认真审视中国画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在精神荒原上重识自我的灵魂,深刻洞悉我们存在的价值”,让我们在精神荒原中找到灵魂的皈依。今天,我们更要充分重视和珍惜自己的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价值所依,即使全球一体化,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所创造出的文化价值,在当下确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5 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元共存,后现代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更多的决定了文化的宽容与自由,各种文化现象共生融合,我们希望中国画能更好的发展之时,也要充分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不同文化样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中心之说”,不同文化样式和民族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纵观世界的发展,如果既能兼容并蓄,在相互融汇中又能保持自己鲜明特点的文化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文化从来都具有强大的包容和影响力,它的发展是渐进式的,一成不变和斩断传统都不可能实现。

千年以来,它继续迈着坚实的脚步,犹如它的艺术精神一样,深沉,睿智,冷静,高尚。

参考文献:

[1]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1卷)[M].齐鲁书社,1987:140.

[2]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14,320.

[3] 吕澎主.艺术的历史与事实[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96.

[4]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寇鹏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50

作者简介:杨世强(1974—),男,重庆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多元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