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6-09-30罗婷宋兴明

成才之路 2016年27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新人才模式

罗婷++宋兴明

摘 要:从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构建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两方面研究,以培养女大学生的自信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竞争;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7-0003-02

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在这个进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女性人才特别是女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而要改变我国高素质女性人才和女性创新人才更为紧缺的现状,就要根据女性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目前理论界有过程、方式、方案、要素、机制等多种界定方式,对于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有研究者涉及。我们认为,大学在女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由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评价等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下面,就从四个方面理解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创新人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要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女大学生创新人才教育观;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性施教,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实施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致力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富有开拓性和创新能力,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女性人才。在知识上,通过科学的通识教育和合理的专业教育,具备比较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在能力上,具备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创新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在心理人格上,具有自尊、自信、独立、好奇心、求知欲、意志力、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

(3)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制度、培养措施,诸如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为了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途径、方法、手段等过程要素。在优化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时,要考虑以下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来优化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二是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

(4)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在招生考核、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资格审核等人才培养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突出女大学生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业绩的评价。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最终环节,也是衡量和评判人才培养活动成败优劣的重要环节。

二、构建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纵观国内外女子院校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不少女子院校在女性精英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美国著名的女子院校——韦尔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注重发展学生引导改变世界的高素质能力,培养女性不妥协的坚韧品质,通过计划周密的手段开发她们所有的才能。韦尔斯理学院每年开设一千门左右的课程,学生的个人化教育计划开始于第一学年,必修课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科学与数学。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排名中位于前25名的学院中有6所是女子高校。在美国华盛顿,女国会议员中1/4上过女子大学,1000位最成功的女经理有1/3是女子大学毕业生。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女子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遵循“真、善、美”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术能力,尤其是女性的智慧和潜能,为女大学生学习理工科、成为高新技术人才创造条件。梨花女子大学为韩国培养了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律师和许多妇女运动领袖及国家女领导人,如韩国总统金泳三的夫人、代总理张裳以及前任总理韩明淑等杰出女性,梨花女子大学被视为韩国女性发展的象征、科学和艺术的殿堂。我国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学,培育学生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厚生”精神,主张文理兼通,加强基础知识,培养广博视野,注重社会实践,提倡启发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学,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女性人才,成为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女子大学。另外,英国的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附设的女子学院,依托本校教学资源,加强通识教育和科学素养,也为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推进理论发展、促进实践变革。创新意识越强,创新思维愈活跃,创新水平就越高。然而,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是通过后天训练来获得的。有研究表明,女性在创造性方面甚至优于男性。据丁·康诺基金会在对712 名妇女进行测试后发现,女性创造能力的平均值比男性高25%。M·埃德文等在一所高校毕业班讲授创造性思维课程,他们研究后也得出妇女创造能力超过男人的论断。既然在创造力方面女性并不天生差于男性,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创新型男性人才远多于女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培养和后天努力不够。因此,要提高当代女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关键是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通过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重点培养女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及潜意识、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

(2)加强社会性别意识,培育“四自”独立人格。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因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女人的人生舞台在家庭”等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轻自贱、妄自菲薄和对男性与社会依附的心理,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独立人格意识有待加强。根据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女大学生“四自”精神不强、人格不够独立,令人堪忧。事实上,独立人格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系,独立人格的特质往往表现为拥有稳定而持久的创新心理倾向,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将创新看成一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需要越强,越能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和 “四自”独立人格的教育,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愿望和创新潜能。

(3)加强通识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一种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完整的大学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作准备,而是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 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和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使学生具有一种超越当下社会具体需要的全面文化素养,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和处理问题。

牢固的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跨学科的开阔视野、批判和发散等创新思维、健全心智和独立的人格等因素,是创新人才的素质构成要件;这些必须通过通识教育培养,仅仅由专业教育是不能达成的,况且,过度专业化的教育,只能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越来越窄的专业视野里,走向问题的反面。因此,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大力提倡通识教育,提出“一方面学生要对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科学有一个基本了解,另一方面对三大科学要能识其会通之所在,了解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其相为因缘与依倚的原理。”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是实行通识教育的典范,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美国韦尔斯理学院、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我国金陵女子大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通识教育,这些女子院校在实行通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鉴于此,我们在构建女大学生创新人才模式方面,应该总结与借鉴中外著名大学,包括女子院校成功的通识教育经验,构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开展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为培养女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全面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创造条件 。

(4)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学习方法。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主导我国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基本上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质疑教师和权威的批判精神和意识,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一流的欧洲大学和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国显著不同,其重视质疑权威和互动式的研讨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实行学生立论、辩论及独立思考的导师制。美国大学的教学模式是实行互动式的讨论会或者小班授课,这种模式要求一小群学生自己立论、辩论、互相挑战,不会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比如,斯坦福大学实行小班授课,8名以内学生的课程占50%以上、15 名以内学生的课程超过70%;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和课程模式是“动手动脑”。美国威尔斯理学院、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我国金陵女子大学等中外著名的女子学院,其中一个教学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也是采用导师制教学或小型研讨班探究型教学模式。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中外著名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处于启发、激发和引导的地位,而非自上而下的灌输角色,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具体的实施形式是采用导师制或者小型研讨班;其具体的实施方法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女大学生的自信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师领着学生完成实践的教学方式,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去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自己、 培养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研究和构建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浇灌女大学生创新人才之花,永葆创新之树常青,这个理论和实践命题,有待我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女性高等教育界 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02).

[2]罗婷.女子高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周春燕.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女性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M].文教资料,2006(10).

[4]杨家余,王红岩.吴贻芳女子高等教育思想述评——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2).

[5]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4).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创新人才模式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