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016-09-21徐冬萍

考试周刊 2016年68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

徐冬萍

摘 要: 基于创新对国家、民族、个人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中职德育课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等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个人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德育课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中职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骨干,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的质量优劣。对于身为教育实施者和主体之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始终思考并努力实践的课题。

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一直注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侧重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总结出几点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展开教育教学。

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有人说思想过关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若想要同学们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首先就要激励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思想中有创新的欲望。

(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有说过,积极的创新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激起求知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教师要用崇高的理想武装学生,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兴旺,伟大的中国梦要实现,都离不开我们的努力,离不开大家不断创新。在讲到“企业中的劳动者”时,我在课上列举一汽大众公司王洪军的案例,一位职校毕业的钣金维修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了超过3000万人民币的价值,王洪军也因为自身的出色表现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机械的“技能大师”的荣誉称号。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

其次,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入职场竞争求职竞聘,以及企业生存,员工竞争上岗的案例视频及相关报导内容,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不只是按部就班地被动接受工作安排的工作者,而是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谁在工作岗位上能主动适应岗位要求,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技能,谁就能在社会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同学们才能明白学习的深刻目的,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激起学生强烈的创新欲

提到创新力,很多人就会习惯性地认为它是少数天才人物的特长,是特殊才能的表现,创新力的“非凡论”使很多人把创新看做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这样必然会束缚创新意识的激发和产生。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创新的核心是“新”,它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创新力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创新力和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的。因此,要让同学们明白“人人皆有创新力”,并使其深入人心。例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时,我举例道:人们习惯于用玻璃或金属器装茶水,如果把茶与纸杯联系起来用纸杯装茶就是创新。又如,鞋子、音乐与电灯等看起来是毫不相干的,如果把三者联系起来,就可以创造出多功能新型鞋子,这也是创新,等等。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案例的讲解,便可逐渐消除同学们对创新的神秘感,激起他们的创新欲。

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思想解决了,创新意识增强了,但要想使同学们的创新潜能更好地得到释放,还必须注意开发,有针对性地培养与引导。

(一)培养学生的“胡思乱想”能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若缺乏想象力的参与,思考就会发生困难。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平时教学中,我时常采用角色模拟方法培养这种能力,例如,面对台湾新任领导人蔡英文当选以来的诸多言行表现,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该如何评论?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假如你是政府总理,你会采取怎样的对应措施?若你是我省的省长,又该如何根据本省省情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二)培养学生深入关注生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深入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我时常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日常的自我训练,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在讲到“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时,我会在课前布置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实地调查自己身边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形成一个调查结论报告,拿到班级进行分享讨论,并提出各自的建议意见。经常进行这种贴近生活的调查讨论分析,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践,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

(一)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即是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上下左右,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甚至时常穿插一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有趣的思维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多方位的发散性思维都非常有帮助。

如,我们思考“石头有多少用途”,让学生充分想象,可得出下列各式各样的答案:铺路、砌墙、建房、压纸片、当武器、做锤子……这些应该都是合理的。再如,思考“环境保护意义”,可从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及经济常识理解,还可引导他们从法律常识理解。

(二)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流畅性

主要指思维活动迅速,具有较高的灵活度,能够随机应变,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许多见解。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经常在课堂上把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个阵营,组织课堂辩论赛。如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让学生讨论“自私是不是人的本性”;讲“正确对待货币”时,组织学生辩论“金钱是不是万能”,等等,取得的效果都不错。

类似这种随机的辩论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后自行组织,在宿舍、班级、校园里都可以随时针对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辩论。经常进行这种随机的、即时的辩论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很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创新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新力的有效途径。我在讲到“民族区域自治权”时,让同学们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权,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课后,一位女同学拿出一道题目问我:“历史上安史之乱、七国之乱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而造成的,那么我国少数民族区域享有自治权,香港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会不会也出现历史上的情况?”并说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当时我很惊讶,这说明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有所拓展的,如果同学们都能如此对书本知识多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创新意识必将大大增强。

相信一直秉承这样的教学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训练,一定能为学生未来成长打下扎实基础,实现教书育人成才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