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生命生长的课堂
2016-09-21杭燕楠
杭燕楠
摘 要: 作者曾观摩了许多课堂教学,但是邓老师的这节“An interesting country”让作者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整堂课,问题引领,思维攀登,文化体验丰富,学法指导得当。
关键词: 思维 文化 学法指导
我曾不止一次地追问自己,评价一堂课的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是一节热闹活跃的课,还是一节设计精妙的课?抑或是观察教师的素养有多高?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走进邓老师的课堂。听着听着,我仿佛从一个旁观者慢慢地融入这节课堂,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我在邓老师的课堂中找到我要的答案——让学生从生长到生发。
一、问题引领,追寻进阶攀登
在日常观课中,许多教师会设计许多问题开展教学。但是貌似是环环相扣的追问,实际上是教师的步步为营,使学生的回答靠近教师预设的答案,文本被嚼得支离破碎。但是,邓老师的这节课以大问题为引领,贯穿整节课始终。从上课伊始的“What do you know about Australia?”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到“How will they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What are interesting things in Australia?”,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再到后来的任务驱动“Can you make an Ad about Australia?”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迈向习得语言,再到运用语言之梯,这个过程,学生从扎根到刨坑再到攀岩,学习就此发生。
二、双线合一,唤醒文化体验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讲解关于澳大利亚介绍这一段时,邓老师以“interesting”为经,通过看图片、赏动画的方式,感受澳洲的趣味性;又以“情感体验”为纬,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澳洲动物的可爱、足球的精彩及悉尼的美丽,唤醒、丰富并升华不同的文化体验,有效地开阔国际视野。
三、开放思维,生成新的想法
“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现在课堂中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恰恰是带着你的鼻子走,名为循循善诱,实则引君入瓮;名为开启心智,实为和盘托出;名为循序渐进,实为越俎代庖。但是,在邓老师的课上,你会发现,思维得到真正的开放。在为学生呈现袋鼠的照片后,她与学生这样对话:
T:Why do you think they are interesting?
S1:They have long legs and they can jump.
S:They are special,they have pouch.
(教师及时板书pouch)T:They can put babies in it.
这种思维的开放不仅仅来自于教师问题的设计,还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邓老师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及时地给予评价并回收利用学生的资源,还能将个别学生生成的资源(pouch)变成全体学生可以共享的资源,把一个人的亮点变成所有人的亮点。这或许就是师生“共享、共有、公在”的课堂吧。这节课的开放,还来自于教师舍得让学生在思考中“浪费”时间。思维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给予充分的时间,学生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思维状态,才有可能思考充分、想得明白。当教师试图让学生对比两个关于澳洲的不同广告找到不同时,学生陷入沉默中,邓老师并没有急于请学生回答,而是静静地等待,等待思维的迸发。正是有了邓老师的舍得等待,才有了学生的精彩生成。
四、学法指导,“学会”转向“会学”
英语课堂,其目标开放灵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如果不讲究“学法指导”,学生常常会在一节课下来觉得如“盲人摸象”,似懂非懂。对于六年级的孩子,学法指导尤为显得重要。有些教师也常常会在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但往往贴标签式地一带而过。然而,邓老师在整节课中,分别在听和读做了有效地指导。尤其是对听力的指导让我叹为观止:在给出“How will they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任务后,她指导学生要学会“catch the key words”,并且有效地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如何找到关键信息,接着她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听。这种由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从学会走向会学。
观课后,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留一份纯真,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孩子生命成长的高度思考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教案的落实走向关注学生的思维,从关注问题的答案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唯有如此,教学才会充满生长的气息,学生才能不断生长并且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