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2016-09-21洪秀秀

考试周刊 2016年68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学过程德育渗透

洪秀秀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除去教师个人魅力的导引外,语文教材如何利用和把握也至关重要。德育渗透可以在语文课堂的许多环节进行,于润物细无声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材 德育渗透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一、重要性和可行性

现代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更应注重人的发展。由此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转向既重视知识、技能又重视发展学生健康人格的道路。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而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知识又塑造人格,才能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其自身的价值。

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德教育因素。自古以来即是如此。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素质为主体的教育,它以诗书礼乐、经史子籍为范本,培育知书达理、德才兼备的文人雅士。德育的熏陶,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朝夕可就,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正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它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教师个人的魅力与导引

要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品德修养,教师首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人品涵养,所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与审美力,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人物的评价、对事件的看法乃至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认知。事实上,每堂语文课,教师都在敞开情怀,谈英雄、论感恩、评对错……无不在传导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白自己的人生哲学。点点滴滴、有意无意间,都会对学生的情感、行为产生作用。

(二)从语文教材中获取德育的素材

1.从语文教材中拣拾爱国主义的珠贝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人才济济,凡为国家和民族舍生忘死,不惜区区一生者,皆为后世子孙所敬仰。语文学科蕴涵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统一起来。《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忍尤攘诟”,在楚国被灭那一天愤而投江以明志的屈原;《苏武传》中被扣匈奴十九年,北海牧羊,历尽艰辛,白发而归的使臣苏武;《满江红》中怒发冲冠,面对靖康之耻,“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岳飞……无不满溢着爱国主义的热情。这些历史名人的高尚精神在一篇篇经典文章中闪现,我们只要用心拣拾,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2.在中外名著赏读里了解社会,认识人性,学会审美。

中外名著是德育教育的又一个来源。这些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巨大的心血,他们书写社会、思考人生、分辨善恶、体现爱憎,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与启迪。从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里葛朗台的身上,我们了解了人性中吝啬的一面;从罗贯中《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老舍《骆驼祥子》里,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在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的身上,我们更感受到了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认识到了心灵美的可贵……充分利用好中外名著这一资源,带领学生认识社会,品评人物,分辨善恶美丑,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1.在朗诵与品读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而且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诵读、品味,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领悟语言的魅力,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细品诵读,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离别康桥那淡淡的悲伤和浓浓的不舍,而且能从中得到诗歌建筑美、韵律美、画面美的启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几个意象的排列,画面感顿生,断肠之情立现,让人不得不由衷地赞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

2.在作文教学中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不仅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育人目标,而且已迫在眉睫,教会学生说真话、讲实情,不造作、不虚假已成当务之急。作文教学中要摒弃单纯求技术,急功近利的做法,要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学会做人。北师大王富仁教授说:“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可见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根本保证。

作文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写时事评论,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走出象牙塔;在评论中,敢于发表个性化的见解,通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剖析生活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课堂互助环节中增强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缺乏,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在小组互助评改作文中,所有评点痕迹采取签名制,这就使得学生心中有“我要为我的所作所为负责”的想法,增强了责任感;设立奖励机制,评选优秀评改小组,也能使学生们拧成一股绳,不使个人拖小组的后腿,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4.通过评判角色提高分辨力,增强意志力。

角色的评判,是伴着形象,伴着情感进行的,可以使学生对是非的判断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切。如在教学《论语》时,学生通过评判“颜渊与盗跖”“孔子与南子”等角色,懂得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在《老人与海》中,如何看待桑地亚哥,关乎对“英雄”的认识,老人身上承载着意志与坚持,对于学生而言,何尝不是一次洗礼?这对于学生的行事做人,起到重要的导航作用。

虽然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也不仅存于语文教材中,但是语文教学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承担起德育渗透的任务,把“人的培养”落实到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句段、每一个教学环节里。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自由、个性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为新形势下的大语文谱写出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骆东艳.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探索,2008.8.

[2]徐然.中学语文教育应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教学过程德育渗透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