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清时代与把握时代道德

2016-09-19颜中军

船山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伦理学维度

颜中军

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社会生活方式中,而且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构成元素。社会的变化不仅使曾经被社会所接受的一定类型的行为成了问题,而且也使得那种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得到清晰界定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麦金太尔在《伦理学简史》中表达的观点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谋而合。我们对现代社会道德观念的理解不仅需要从思想史及道德观念的历史流变中去把握,而且更需要对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生活方式有透彻的了解。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廖加林教授新著的《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的研究》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准确把握了伦理学的理论范式、中心视域和它的生活基础三者的内在关联。作者从二十世纪初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关注的公德心问题入手,把公德心问题置于现代性的问题域中考察,认为自西方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出现意味着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从以往非市场经济的诸领域合一状态向诸领域相对分离状态的转变,将现代社会从结构上分为政治公共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市场领域和私人领域等四个领域,并认为社会秩序的形成有赖于各相对独立领域的秩序整合及领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实际上主要吸收了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的积极成果,特别是借鉴了哈贝马斯、阿伦特、托马斯·雅诺斯基等人的观点。该著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相区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公共领域区分为社会公共领域和政治公共领域。对道德的生活基础和人伦关系结构根本变化的宏观把握,使我们对道德生活变迁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伦理学理论范式从德性伦理学转向规范伦理学,其中心视域也从注重个人的内在生活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向社会公共生活转移。

基于对现代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把握,作者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为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变迁原理和道德建设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和有价值的思考。纵揽全书,廖教授的观点不在一味的创新求异,但清晰的论述使得出的结论非常自然。如他认为公共生活中除了个人与共同体(以制度为基础和保障)的理性的契约关系,还存在着个人与普遍性人格他者(陌生人)的直接的情感交往关系,所以制度伦理研究制度的正义问题,是我们研究公共道德的第一个基本理论维度;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公民道德则包括日常生活中公民对制度规则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他者(陌生人)应有的态度、行为两个基本的层面,它是我们研究公共道德的第二个基本理论维度。对公民来说,公共道德是参与公共生活的获得性品质,它源生于公民之间互相尊重、宽容和合作的良性互动之中。公共生活道德理论研究的这两个维度,也是我们推进伴随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道德文化建设的两条基本路径。由于个人与陌生人的关系问题在传统社会中并不突出,因而传统的道德文化也少有应对的规则与观念,在公共空间不断拓展的今天,培养“尊重他人”、“善待陌生人”的观念和情感显然成为了现代公共道德的重要内容,我们有必要把道德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公共道德的培育上来。

那么,如何培育公共道德?对公民来说,公共道德人格就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范式与伦理精神在公民个体身上的内化与展示。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应然”要求:一是公民必须遵守“生活的道德”,自觉履行与享有的权利相对应的完全责任义务;二是公民个体在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在较自由的制度环境中,能自主地筹划个人生活,从而应该关注个人以外的世界,追求“道德的生活”,自觉选择履行不完全责任义务(行善的义务),追求一种理想而高尚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它既包括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契约精神这样的底线人格基础层面,也包括无私利他精神这样的高尚人格层面。该著对这两个层面的揭示,充分吸收了学界近年来对底线伦理研究的积极成果,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现代社会的道德诉求。这对道德的宣传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许由于主题的限制,该著对公共道德制度伦理维度的研究着墨不多,有可能使我们忽视公共生活中制度正义问题的重要性。此外,也没有进一步深入剖析公共道德的性质和特征,我们难免对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的关联理解不清。这些只能期待作者以后的研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伦理学维度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阅读理解两篇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对体验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
伦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
计算机伦理学的历史与逻辑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