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社区营造的发展性视角对中国的启示

2016-09-16余缅萍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台湾营造居民

余缅萍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广东广州511450)

海外社区营造的发展性视角对中国的启示

余缅萍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广东广州511450)

社区营造在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中国台湾、日本、巴黎等地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成为开展社区营造的典型代表。本文从社区营造的基本内涵着眼,结合中国台湾、日本和巴黎三地的社区营造实践经验,从“发展性”的角度对社区营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归纳和探究海外社区营造的发展性视角及其对我国社区营造的启示,期望能够更多地从实质性和全面的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和探讨社区的经营和建设。

社区营造;社会工作;发展性视角

和谐社区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对社区营造开始关注和实践。社区营造起源于东亚,本文尝试对海外的社区营造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从“发展性”的角度对社区营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归纳和探究海外社区营造的发展性视角及其对我国社区营造的启示,为实务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一、社区营造的宗旨及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社区营造的概念和定义多有论述。概括来讲,社区营造即社区的经营与改造,旨在通过推动社区居民达成社区共识,发展自主能力,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共同经营社区发展活动,改善社区生活空间和生活品质,激发社区活力等。[1]

笔者认为,最能体现社区本质的要素在于共同体意识,即所谓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学者指出,社区营造的宗旨是建立社区共同体。没有共同体意识,一个社区只能是空间的概念,而不是真正的社区。故社区营造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物质空间环境规划的范畴,其关注点已从物质空间转向对社会、对人的关注。[2]反观社区营造的内涵和宗旨,可以看出社区营造运动实质是对社区本质的一种期待和回归。

随着现代化的进展,传统意义上的社区逐渐瓦解,社区意识淡化,住在同一个社区的人群不再是具有紧密联系和共同习俗及归属感的群体,这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地区的社区营造运动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比如日本社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面临居民交往减少、养老和幼儿教育等问题,这促进了民众对社区营造的重视和参与。而中国台湾的社区营造运动也是缘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应对生存危机而生的社区自救和社区保存运动,以及居民对于生活环境品质不满而酝酿的改善环境的社区运动等。可见,日本和中国台湾社区营造运动的兴起正是缘于社区意识的危机以及对社区本质的期待和追寻。

二、海外的社区营造经验

社区营造实际上是海外探索社区发展的一种理念和方式。笔者以中国台湾、日本和巴黎三个开展社区营造比较典型的地区的经验为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中国台湾的社区营造

台湾学者江大树介绍到“中国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营造运动开始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3]。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开展“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是中国台湾社区营造典型案例。对此,笔者作如下梳理(图1):

图1 资料梳理来源于《从台湾社区营造看大陆城市社区建设》

从上图可以看到,中国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这种回归社区本质的理念和系统性循序渐进的方略对大陆社区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二)日本的社区营造

日本“社区营造”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开展了诸如改善居住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满足居民需求、增进社区活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社区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的社区营造从“官方”到“官方同民间协同”开展,充分发挥市民积极参与。市民们通过参与社区营造非营利组织或社区志愿者团体,学会了互帮互助、相互尊重接纳,公民意识与自治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而这些又是形成居民自治地区社会的要素。[4]日本社区营造专家宫崎清将社区营造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方面,其中“人”指认同感和社区意识的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文”指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民间工艺及艺术活动的传承与经营;“地”指的是地方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产”指的是特色产业的创新经营;“景”指的是公共空间的改善、景观的特色经营等等。[5]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来源于《古村落社区旅游的另一种思路——借鉴中国台湾社区营造经验》

(三)巴黎的社区营造

巴黎社区营造的重要特点是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融合。政府在“鼓励自治”的同时也在政策和财务上“积极引导”和支持。2002年巴黎市政府尝试设置街区议会(居民自治组织),聚集政府、社团和居民三方代表,为居民向区议员和政府陈述民情提供渠道。在巴黎,社团是重要的公共生活,且数量庞大,类型众多,它们主要发挥居民互助、发展兴趣及增强社区凝聚力和集中居民意见、参与社区规划协商等三大作用。总结起来,巴黎社区营造最重要的经验是“政府通过经济形式和社会诉求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其社区政策,社区居民可以在法律框架内,发挥社团、专业人士、媒体等资源,影响政府的社区规划”[6]。

三、社区营造中的发展性视角分析

综合比较和分析中国台湾、日本和巴黎等地的社区营造经验,笔者认为在三地社区营造的理念和实践目标中,“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笔者在这里将社区营造和“发展”的理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要理解和把握社区营造的发展性视角,应对“发展”概念有个准确的把握。近些年以来,突破传统思维、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维度”去理解“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在对“发展”的理解上还必须融入“社会”的维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认识到经济成就只是人类福祉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开始格外注重“社会质量”。[7]关于“发展”的理解,奥雷利奥·佩西认为人类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才是“发展”的基础。[8]阿玛蒂亚·森以可行能力为核心对“发展”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提出可以把“发展”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认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增加人的可行能力。[9]综合上述学者们的思想,笔者将“发展”概念的理解作如下表示(图3):

图3 发展概念图

总之,对“发展性”的理解也必须将经济维度与社会维度结合起来看待,才会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将“发展”理念及目标与社区营造密切结合起来,其价值导向强调公民的参与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包括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可持续生计能力、保障发展权利,最终达成社会成员的发展。

反观中国台湾、日本和巴黎的社区营造经验,笔者认为三地均牢牢把握了“发展”的社会性维度,将人的发展、文化和权利层面的进步与社区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三地社区营造经验的共同点包含三大方面:其一,重视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回归,社区文化、居民主体性的建构。中国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中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即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非常注重社区文化的推展。而日本学者总结的社区营造经验是社区意识的建构、社区文化和特色的传承与经营。巴黎社区营造中非常弘扬居民的主体性参与。其二,强调社区系统地、可持续地发展。中国台湾社区营造分阶段性地将社区营造主体扩展到“生态、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则从社区营造运动中总结出了五大面向,这都反映了社区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社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是涉及到从生活到生态、文化结构等多个层面。其三,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在巴黎的社区营造中体现得最明显,实际上三地社区营造运动中政府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政策上的支持和实际开展中的主导或引导。这说明,社区营造基于居民主体性提升的基础上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上下协同的良好局面。

四、发展性视角对我国社区营造的启示和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剧烈变迁,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各种问题接踵而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上,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的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治理,均与这些变化和各种新出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很多地区开展的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性质的社区工作实质上也是社区营造,只是在我国不以“社区营造”之名罢了,而且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不成熟。中国台湾、日本、巴黎等地的社区营造实践所积累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综合规划社区

社区营造和规划的目标应该指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系统性的发展,综合性的社区规划,使社区获得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和系统性发展方面,要尤其注意在尊重自然肌理与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营造既具有历史感又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生活空间。正如中国大陆的传统村落,通过血缘情感和社会关系,传承地方民俗文化传统,凝聚社区居民对家国认同。

(二)充分调动居民

我们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打造社区共同体意识。如前所述,社会公民的发展也是社区营造的重要目标,公民的社会质量能力和可行能力的提升也必然需要在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锻炼。社区居民的在地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精神,也是社区营造的基础。社区营造中的公众参与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参与和非营利组织参与。从中国台湾、日本、巴黎等地社区营造的实践过程看,充分发动居民及居民社团、社区组织参与到社区营造中非常重要。在社区营造过程中,成立带有兴趣和互助性质的社区团体,使广大居民都有互动的平台。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是社区营造顺利推进的重要依托,他们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包括连接政府与社区、调节二者资源与关系、凝聚和整合居民需求及意见、社区动员和关注弱势群体等等,助力社区的成长和发展。

(三)协同营造社区

政府的参与和支持相当重要,尤其是在立法保障和经济支持方面应加强政策上的引导和协助。在社区营造的实际操作中“大力发展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公私协力的营造机制”[2]。社区营造弘扬通过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自主规划和参与过程,来改变自上而下、政府全面主导的传统规划模式,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公私协力模式,形成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的合力,才能更好地达成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和现代化。

(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日本社区营造经验从“人、文、地、产、景”五大方面入手,非常值得借鉴。社区营造过程中以资产为本的视角,充分调动社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发掘社区居民内在潜能,促进居民内在交流和对外联系,从而实现社区发展。

1.形成社区自然资源库。社区走访中进行绘制社区地图,将社区人文景观、公共场地、江湖河流、祠堂建筑进行记录。每一块场地承载着社区历史,见证社区发展,将这些地方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积极开展保护传承祠堂文化活动、榕树议事、口述社区历史等活动,激发社区居民共同传承社区历史,延续社区民俗,凝聚人心,形成社区共同语言。

2.形成社区人力资源库。社区内积极搭建议事平台凝聚社区骨干、社区长者、社区热心人士一起讨论社区建设,一同商讨社区发展,透过社区骨干调动社区居民一起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融合。从活动中发掘培育社区积极参与者,定期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和公共议事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社区参与营造意识和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策划组织活动能力。

3.促进居民与内在组织联系。每一个社区都有很多独立的组织团体。如社区医院、社区物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区营造过程中积极发动辖区内的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促进居民与辖区内团体组织进行联系,并不断培育孵化符合居民需求的团体组织。

4.推动居民与外在联系。社区发展除了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还需要充分吸引社区外资源参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规划可以邀请高校、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给予指导意见;社区文化开展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团、文化工作者参与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帮扶社区困难群体可以同政府群团部门、社工志愿者组织、基金会合作开放项目,获取资金,帮助到社区有需要的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链接社会资源,如透过志愿者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招募志愿者、大众筹款平台筹集资金。

(五)大力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体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10]。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行城乡化发展,城市发展了,但是社区味道越来越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俗文化丢失,居民失去了赖以凝聚的文化信仰。未来的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区组织重视社区民俗文化传承,重新凝聚人心,如修复宗祠、修家谱、传统节日文化、孝道文化等,通过文化的传承,营造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居民融合交流,推动社区发展。

总之,海外社区营造的经验和发展性的视角为我们推进社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但在实务推进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推进,促进人、社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谢登旺.社区总体营造在原住民地区的实践[J].社会文化学报(台湾),2002(15):65-70.

[2]丁康乐,黄丽玲,郑卫.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6):716-725.

[3]董雪振.从台湾社区营造看大陆城市社区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5(9):128.

[4]胡澎.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J].日本学刊,2013(3):119-125.

[5]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M].新北市:远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89-92.

[6]杨辰.巴黎的社区营造经验[N].东方早报,2014-05-13.

[7]BECK WALKER.The Social Quality of Eourope[M].The Hague:International,1997.

[8]奥雷利奥·佩西.人类的素质[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183.

[9]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7-39.

[10]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

[责任编辑:何丽娟 吴易泽]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f Oversea Community Building and Its Im p lications for China

YU Mian-ping
(Culture and Arts Department,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511450)

Community building rose and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fter themid-20th century.Taiwan,Japan and Paris accumulated muc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building,and grew as representatives in this field. Based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building,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aiwan,Japan and Paris,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building from“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and summarizes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f oversea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in a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building and operation from a substan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gle.

community building;social work;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D669

A

1009-5446(2016)03-0073-05

2016-06-18

余缅萍(1986-),男,浙江杭州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助教,大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督导,主要从事社区营造、社区文化、社工督导,青少年社工研究。

本文撰写过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宋先华给予了很多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中国台湾营造居民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石器时代的居民
2017中国台湾前50直销公司排行榜
2017中国台湾21~50大直销公司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中国台湾、日本直销记事
营造方寸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