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混合研训模式设计

2016-09-10王丽珍张利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微信

王丽珍 张利平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提出与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方向的变化,教育实践需求的一再更新,打造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团队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关键一步。微信作为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一款应用软件,能够实现有效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的泛在式学习。本文针对当前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微信为载体的混合研训模式设计,旨在探索更为科学、便捷且易普及的教师培训模式。

关键词:微信;教师培训;混合研训;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8-0074-04

● 引言

随着“翻转课堂”“智慧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方式正发生巨大变革,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而信息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组建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日益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流。教育实践需求的更新不仅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题随之改变,并进一步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培训方式、评价方式等产生一系列变化。[1]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专业发展从技能训练到素养提升,从正式学习到非正式学习,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面对信息化教学这一浪潮的冲击,利用“互联网+”思想对教师培训模式的优化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混合式培训结合了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的优势,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混合式培训不仅难以满足参训教师泛在式学习的需求,也广泛存在“重技能,轻融合”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将教研与培训相结合,才能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促进理论深化,从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并进一步优化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与学习管理。[2]此外,微信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社交工具,其功能强大、用户广泛、操作简便、支持随时随地学习等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混合式培训中网络研修部分的弊端。因此,充分挖掘微信的学习支持功能,探索基于微信的教师混合研训成为当前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 理论依据

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混合研训模式主要以混合式学习理论、泛在学习理论、同侪互助理论、成人学习理论为指导,围绕实际研训展开。

1.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习者主体性。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混合研训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讲师提供了组织学习、发布信息的真实情境,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对一的问题解答、推送个性化课程等服务[3],而集中面授与微信群中的互动则加强了参训教师与专家、参训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了参训教师的协作学习能力。

2.泛在学习理论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具有高度的移动化、游戏化、碎片化的特征,人人成为学习者,随时随地都可获得海量学习资源,微信平台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个泛在学习的场所。在微信中,讲师可以通过公众平台发布以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学习内容,信息呈现方式多样,使得创造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不再是纸上谈兵;参训教师可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通过订阅号获取丰富的知识,也可在朋友圈或微信群中分享其他学习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

3.同侪互助理论

国外学者Joyce和Showers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教师培训中同侪互助的概念,同侪互助主张在参训教师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其关键在于同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参训教师通过共同规划教学活动彼此给予反馈,使其更易于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基于微信的教师混合研训通过面对面和微信群中的研讨、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并且随着交互活动的不断深入,参训教师间建立信任、凝聚智慧,进而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4.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既有科学形态的成分,又存在大量经验形态的成分,这类学习者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而非信息。[4]在教师培训活动中,也应遵循成人学习的原则展开培训。在以微信为学习支持平台的研训中,课程设计前可以先通过公众平台或微信群对参训教师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其学习需求及已有经验,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参训教师解决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实现个性化培训。

● 基于微信的教师混合研训模式设计

基于微信的教师混合研训以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修主题,通过集中面授、微信公众平台与微信群三部分来支持培训活动,目的在于提升参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其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能力。研训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中包含线上、线下两种研训环境:线下研训环境即集中面授课,包括进行研训前的准备、面对面开展研训与研训后的总结,是整个研训的起点与终点;线上研训环境由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支持,帮助参训教师开展课上自主学习与课下共同研讨等活动。其中在第一节集中面授课时,要阐明本次研训的内容与参训教师学习方法,同时对参训教师在线上环境下的学习操作做出相应指导,这既为公众平台的资源建设提供了依据,也是参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起点。

由于该模型主要强调微信平台在参训教师学习支持服务中的作用,参训教师自主学习与知识内化均发生在微信平台的学习中,因此如何开展好线上研训部分成为模型关注的重点。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讲师将培训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点,采用视频、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制作简短的微课程并将其发布,参训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在微信群中,专家、教研员、讲师、参训教师之间开展研讨交流,包括互动答疑、主题研讨、经验交流等。通过微信进行线上学习不仅充分利用了零碎时间,同时有利于形成轻松、自由的研训氛围。

混合学习环境下的研训流程包括前端分析、课程组织、研训实施与研训评价四个环节,其中研训实施与研训评价两个环节是在混合环境下进行的。

1.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主要用于了解参训教师的研训需求,界定研训内容,明确研训目标,并选择合适的研训环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问卷、访谈等了解参训教师的已有水平及对本次研训的态度,明确参训教师希望通过研训达到的目标。②研训内容分析。分析教师研训需求,明确参训教师遇到哪些问题可通过本次研训解决,确定研训内容。③网络研训环境分析。通过分析研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特征,能对信息传递媒介、网络学习设施进行选择与分析,挖掘其可用于在线研训的功能特征与条件支持[5],明确线上研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课程组织

本次研训分线上研训与线下研训两部分,首先需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信群以支持线上学习交流,并按加入群的顺序为每位参训教师指定学号,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按学号顺序每2~3位参训教师组成一组。在混合式环境下,研训内容与策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程度由易到难依次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对于基础性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广,使参训教师达到“知识”与“理解”的程度即可。而对于所学内容的“应用”与“分析”更多依赖于参训教师的不断练习与摸索,以获得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选择合适的技术辅助教学。这一阶段需要参训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在研讨中产生新的思考与解决方法,微信群可提供这样的互动平台。当参训教师掌握基本技能后,应着重培养参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即“综合”与“评价”训练。此时开展面对面集中研训,参训教师与专家、讲师、教研员等面对面交流,组织集体备课、说课、磨课等活动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提升参训教师信息素养。

因此,根据以上教育目标分类,在集中面授时主要以现场观摩、活动参与等策略开展,而线上研训主要以自主反思、同伴研讨等策略进行。在集中环境下的研训应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专家磨课指导为主要形式,注重参与性、互动性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在网络环境下,培训内容以专家通识理论课及操作演示为主,以微信多种交流功能为学习支持平台提升参训教师学习积极性,同时实现协作学习与专家指导的结合。[6]

3.研训实施

混合研训是传统面对面研训与网络研训优势互补的结果,该模式下的研训包括自主学习、合作研讨、专家引领、总结提升四步,分单元按周开展主题研修,结合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得出最终评价效果,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第一步,自主学习。讲师将前端分析环节确定的研训内容分为若干主题,将每一主题下的相关知识点分别做成5~7节微课,附加少量作业题(按题目完成的难易程度分为个人作业与小组作业,并标明每道题目的作业类型以及作业提交时间),一次性发布。学习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讲解、工具操作演示、信息化教学案例分析,参训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对该批研训资源进行选择性学习,并完成全部作业。研训第一步要求参训教师达到对学习资源的“知识”与“理解”即可。

第二步,合作研讨。参训教师可随时将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微信群中提出,所有群成员均可作答,群管理员应认真监督,对错误回答予以纠正。在规定时间内所有参训教师按小组提交作业,专家、讲师与其他参训教师自由点评,指出优缺点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并打分。此外,微信群管理员按时提供研讨主题开展交流讨论,引导参训教师对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满足教师学习需求,提高教师学习积极性。该部分中,当规定所有群成员在某一时间段内进行作业互评或主题研讨时,即处于一种“课上”状态。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管理员不断整理、搜集各参训教师在微信群中的表现并评定等级,作为最终研训结果评价的部分参考数据(记为研讨表现成绩),并将教师们的典型问题、常犯错误等反馈给讲师,讲师作出相应课程调整以确保每位参训教师掌握所学内容。课程调整可通过在公众平台中补充课程内容或者在集中面授中由专家进行深入讲解(调整方式视问题提出的时间以及补充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这一阶段,要求参训教师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合理“应用”与“分析”。

第三步,网络研训满一周开展一次集中面授,即专家引领。集中面授首先进行名师课堂观摩,使参训教师接触优秀教学法,再组织参训教师集体备课加深理解。在学习某一单元后随机选取参训教师做一节案例课,在集中面授课上以说课形式展示,并由专家、教研员、其他参训教师等进行详细的磨课点评,进行个别指导,提出改进意见,该教师进行二次教学设计再由专家等指导并评定等级,记为最终教学实践成绩。集中面授课主要在于提高参训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信息素养,即达到“综合”与“评价”的目标,这一阶段的培训更侧重于锻炼参训教师在真实课堂上的表现。

第四步,总结提升。前三步结束后,微信群管理员组织参训教师对本单元的学习心得与体会进行交流。研训中期发放阶段测试题目,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继续下一单元的主题研训。在整个研训过程中,所有参训教师随时可以在微信群中就实际教学产生的疑难提问,群成员进行即时在线答疑。

4.研训评价

研训评价是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对教师的研训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研讨表现评价。对每位参训教师在微信群中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于等级评定,量化后得出研讨表现成绩,计入总分。②阶段测试评价。对参训教师阶段测试情况评分。③教学实践评价。集中面授中,每位教师有3次说课机会,将每次说课评定等级量化后相加,得出教学实践成绩。最后,将三部分评分结果相加,得出每位教师的最终研训成绩以评价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

● 结语

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师混合研训模式主要以微信公众平台与微信群为线上学习支持环境,平台的搭建、管理与使用操作便捷,无需过多的人力与技术支持,研训易开展。该环境下,参训教师可利用零碎时间接受培训,讲师也可利用零碎时间进行课程的制作与发布,专家、教研员等对参训教师的指导也可在碎片时间中进行,使全体研训人员都能从传统研训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了碎片化环境下的微研训。整个研训过程中,参训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等,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服务。但该模式下的研训适合于区域小众教师研训,以校本研训为基础,同校参训教师教学条件相同,教学实践情况基本类似,且在真实环境中存在交往,才能使得参训教师之间更容易相互影响,从而对培训效果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参训教师的大部分交流互动在微信群中展开,因此,如何保证微信群的高活跃度与良好的群成员交流质量成为该部分的重难点,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目前仍在积极探索中。

参考文献:

[1][2]赵建华,姚鹏阁.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电化教育,2016.

[3][5]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等.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04):36-42.

[4]卢维兰.成人学习理论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04-105.

[6]郭邵青,张乐,陈莹.网络环境支持的参与式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28-33.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微信
微信
微信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