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美

2016-09-10孙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模块化思维课堂

孙杰

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规定从高中2014级学生起,选考科目实行“7选3”,其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成技术学科。这一由“标配”到“自选”的新高考模式是划时代的创举,其理念是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着力拓展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高中教育。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由于考试方式改为笔试,教学方式也随之转变,应试模式的机械化训练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对上机的热情也大不如前。因而一些问题始终在我心头萦绕: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除了教学常规的注意点,哪些元素还可以变得更接地气,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美?该如何用我们的智慧、勤奋和行动,去斩除前行道路上的荆棘,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具吸引力?2015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下面我以课堂的一些环节为例,谈谈我在准备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权当引玉之砖。

思考一:多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是一节课的立意之本?

这次上课的内容选自浙教版《算法与程序设计》第四章“VB程序设计初步”第4节“过程和函数”,《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指出:教学过程中必须设法让学生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探究,加深学生对函数和过程定义方法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养成程序设计模块化的良好习惯,教学建议2课时。我仔细研读了这段话,并归纳总结出12字方针:理解思想,加深认识,养成习惯。

那么,教师面对的学生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中的VB基础知识,包括常用事件及事件处理过程,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按常规教学进度,接着该学习“自定义函数”这一块内容。我向原任课教师了解了情况,得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一般。于是在课前的见面会上,我通过几个问题进一步摸底,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Form_load,也不清楚Dblclick()。虽然我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些知识点,可以顺着进度教他们“自定义函数”,但总觉得对学生缺少一个思维上的提纲挈领,即什么是模块化?为什么要模块化?怎么实现模块化?所以,我选择了放慢上课进程,先讲清楚模块化的思想并加强对事件处理模块的学习,这样能更好地服务于下节课“自定义函数”的讲解。

课堂的前期处理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递进问题。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边楚女老师的一句话,“有时候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谋求在课堂里的华丽转身却遭遇掣肘,也许本质的原因是你读不懂学生。弯下腰来,倾听学生,让教学更接地气”。教师对一个课堂的抱负,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才能经得起考验,否则就是一厢情愿的“抱负”,“以生为本”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找不到生存的落脚点。

思考二:知识需要牵引,还是直接呈现?

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探寻答案的欲望,陪伴他们走过思考的过程?或是激趣,或是迁移,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这节课的开头,我从“积木引发的思考”到“模块化建房的对比”,很好地迁移了模块化的概念。

课堂上,我请两位学生谈模块化的优点,他们讲得很到位,说明他们对这个概念有了理性的认识,达到了知识的自我呈现效果,教师只需进行总结,就能轻松地完成概念的迁移。

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前提,在上课总结完概念后,学生在制作游戏的牵引下,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很好地找到事件处理模块并进行综合应用、尝试创新,这个游戏任务给了课堂很好的弹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然,课堂上的“优帮差”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完成了作品,体验了成功,是对学生最好的牵引。在这节课结束时,我将3张Image的位置初始化代码归纳为一个通用过程,学生顿悟:模块化真的让程序更简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模块化”的好处,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做题。

思考三:技术充满文化味,课堂才有生命力?

“隐藏知识点,问题生活化”一直是我的教学设计理念。寻找问题生活化的原型,每一次都让我很伤脑筋,更别说增加技术课的文化味道了。让技术深深地埋在文化的气息中,这才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在。

这次活动的地点在中国银杏之乡——浙江省长兴县,11月是长兴最美的季节,很多与会教师都领略了满树满地的金黄。瑟瑟秋雨中,走在长兴街头,银杏叶簌簌掉落的情景让人平添很多不舍。我的小游戏《留住那份美》(游戏说明:单击“开始”按钮后,银杏叶会从树上随机掉落下来,通过单击或双击叶子让其回到树上,从而达到“留住那份美”的目的。每次单击或双击得到相应的分数,叶子掉落的速度随着分数的增加而加快,难度会越来越大,充满挑战性)就是在这样的不舍中在上课前一晚灵光一现,应运而生。编写游戏时的那种兴奋,让我在午夜忘记了腰酸背痛,这就是“问题生活化,艺术加文化”带来的激情,将“知识”隐藏在主题背景之下,让“技术”穿上文化的外衣,这正是我对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让学生尝试完成下发的半成品时,他们的兴奋与专注让我完全放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证明,这个设计是这节课的亮点,学生在欣然接受挑战的同时,学会了举一反三,增强了对程序中各种事件处理过程的统筹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公共代码”进行封装……

很多时候,你的努力相对于这节课增加的文化气息,也许都不值一提。但是当学生惊艳于你的细节设计,你很骄傲地对学生说“老师也有文艺范儿”时,学生注视你的那种眼神会让你幸福感飙升,而这就是课堂生命力的表现。

思考四:课堂上重实践还是做题?

我们都知道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对思维的引导。我的课堂实践理念是“课内导思维”,要让这种理念变得更实际,导学案就变得非常重要。

导学案导什么?关键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知识是死的,教不完的,唯有学会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一生受益。本节课我制作的导学案,如下页表1所示。

从该表的设计可看出,每个环节都有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在“解题帮助”和“教你一招”中探索求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案的引导下,我在课堂上安排一半时间进行半开放式的实践,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犯错。这种行为正切合台湾郭瑞祥教授的观点:去犯错与创新吧!借着课本教你的基础,然后去有计划地犯错、尝试创新,是极有价值的。当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忙碌,感受无助的沮丧、灵光一现的激动、成功的兴奋时,还有什么场景比这更美妙呢?

思考五:如何加强作业管理?

课堂上实践操作的效果又如何考量呢?如何用笔试的标准衡量实践的能力呢?

结合前面的“课内导思维”,学生回去就是“课外强知识”了,通过适当的练习来记住一些重要知识点,对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作业的管理上,我尽量做到细化,因为只有做得细,对学生的了解才更准确,作业的意义才更大。

这节课后,我检查了学生提交上来的作品,共有21份(共有21名学生),正常完成作品的有18份,3个image一起动的有2份,还有一位学生新加了一个暂停按钮,暂停之后可以不停地刷分,直至溢出。学生能按需所动,有创造性,每每遇到这样的学生我都会很开心,都能体味到自身的价值。

在日常的作业本批改中,我会总结学生答题的特点。例如,这次作业中共有8题,我列出了出错记录(如表2)。

得到反馈后,我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第8题会有5人做错了?分别错在哪里?是不是我上课有什么地方疏忽了?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下节课的处理上,我会更得心应手。作业如何体现出它的价值,这是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大凡有追求的教师,都在寻求自己心中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散发着自身理念的美感,或浓或淡。它会贴上个性的标签,彰显个性的美成为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标志。新高考模式给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势必会带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也会迎着这份曙光,在实践中历练,在思考中成长。

猜你喜欢

模块化思维课堂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欢乐的课堂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大众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