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灵动的细节让教学合一

2016-09-10唐琴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主导作用教与学陶行知

在新课改背景下,面对新的教学环境,我们有些教师正处于两难困境当中,甚至陷入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面对新的教学环境,教师认为应当以新面貌出现,但又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法,因而有些教师无所适从。其二,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课堂上不敢过多指导,于是教师全身“隐退”。

陶行知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应起的主导作用,走出误区,课堂的教与学才能和谐,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把握“教”与“学”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有言“教学合一”,他的这一教学思想,既明确了教与学的一致性,也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要求我们将教学的视角集中于课堂本身,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陶行知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文本诸多细节的分析把握,并引领学生去发现文本的精华。

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教师抓住细节预设问题:“为什么贾府这么富贵的地方,而贾政屋内的摆设都是半旧的?”学生通过品味,涵咏,讨论最终明白:全新,太过富丽,那是“暴发户”;全旧,显得寒酸 ,那是“破落户”;“半旧不新”才好,最能体现其文化和涵养,绝非泛泛之辈。

教师紧紧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文本内涵,这就是在发挥其主导作用;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发掘就是主体性的彰显,这一过程正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与学也呈现着动态变化的特征。这一动态的聚焦点就是现场的生成。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倾听,不拘泥于自己的教案预设,面对学生的发言,既能听出“杂音”,又能听出“奇音”,使之成为教学的突破口。

比如教授《登高》时采用“追问”式教学,先让学生谈感受说理由。当学生谈及景物和有悲凉之感时,教师再顺势引导把对景物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于是学生最终发现:这只离散失群、痛苦孤独的鸟,其实就是诗人的化身。

教师通过倾听,自然巧妙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就是这样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生成了课堂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实,教师对学生最直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

如著名特级教师马骉老师在上《老王》一课时,他问“老王说‘我不是要钱’,那他要的到底是什么?”一学生答:“他要的是作者杨绛把他当一个平等的朋友来看。”马老师热情洋溢地说:“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男同学深邃的思想。”课的最后,马老师又拿出了杨绛的新作《我们仨》,并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马老师说:“我把这本书送给老王的知音,就是那个有着深邃思想的男同学。”可以想象,这样的评价语言,对那位同学的激励有多大,这样的“教”与“学”完全是和谐一致的。

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其实成功的“教”与“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其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解放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课改新环境下教师只有走出误区摆正自己的主导位置,通过立足课堂本身,把握住灵动的课堂细节,真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恰当地予以评价回应,用这样的“教”与“学”打造语文课堂新亮点。

唐琴,教师,现居江苏昆山。

猜你喜欢

主导作用教与学陶行知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地方人大进一步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思考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浅析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