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实结合教好《史记选读》

2016-09-10熊放放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史记文言文文章

【案例背景】《兵法》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可见虚实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把这句话放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适用。在处理文言文本时,要虚实结合,既不能太实,死抠字词释义不放;又不能太虚,在文本大意还不理解的情况下就去分析文意,体悟情感。把文言文当作正常的文章来分析欣赏,万万不能把大家之作仅作为识词之用。在必修阶段,大部分教师都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但到了选修阶段,又原形毕露了。因为教学时间紧张,备课量大,不少老师上《史记选读》就是把文章翻译一遍,了解大致内容后,分析一下人物形象,草草结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上成了古代汉语词典课。所以利用这次市公开课的机会,我想好好研究如何教《史记选读》,挖掘出它的魅力。

【教学设想】《滑稽列传》这篇文章文言字词的难度并不大,可以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解决大部分的字词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教学时弱化字词释义,强化课文分析,紧扣字句品味,感受语境情境。围绕“滑稽”一词展开课堂讨论,通过分析滑稽人物“能言善辩”的具体表现,分析他们“辩”的方法,最后回到司马迁的评价“岂不伟哉”上,探讨这些身份低微的人能否称得上“伟”字,由表及里,深入文本。

【教学过程】首先,用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兴趣:文章的题目该怎么读呢?学生根据书下注释,都认为读gǔ jī。老师提问:为什么不读huá jī?从读音辨析进入文章。

其次,重点研习淳于髡的片段,分析淳于髡是否符合滑稽(gǔ jī)的特点,他是一个“能言善辩,言辞流利”的人吗?学生认为淳于髡擅长表达,说话滔滔不绝,这说明他言辞流利,而淳于髡善于用故事表达观点,又说明他能言善辩。教师追问,“能言善辩”这个词语怎么理解?其实“能”就是指“善于”,“言”是指说话,“辩”是指“有说明是非的能力”。所以“能言善辩”就是指“能说、会说”。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体现了淳于髡的“能说”,那么他的“会说”具体如何体现呢?

接着,请学生划出2、3、4小节淳于髡的话,概括说的内容。第2节说了“国中有大鸟”的故事,第3节主要说了“操蹄禳田”的故事,第4节说的是自己“几何醉”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要说这三个故事呢?这些故事起到预想的效果了吗?学生得出这三个故事都是为了劝谏国君。如第3节说“操蹄禳田”的故事是因为齐威王让淳于髡带的礼物太少,不可能请到救兵,淳于髡讲了一个故事,暗示齐威王要多带礼物,因而解除国家的危机。教师总结这种方法叫做类比。

再接着,深入文本,通过具体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探讨淳于髡的“辩”法。教师提问:“淳于髡用类比的方法成功劝谏,如果不用故事来类比,直言劝谏行不行?比如淳于髡可以直接说‘臣以为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也’,你觉得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好吗?”利用这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认为直言劝谏的方法可能成功,但也可能让齐王觉得失了面子,对增加礼物的要求不予理睬。毕竟淳于髡不是什么大官,所以说故事用类比的方式让齐威王更能接受。为了更深入理解文本词句,教师直接设问,“其实淳于髡在说故事之前,还有一小段描写,我们来看看这几句描写可不可以删掉?”删掉肯定不好。“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他在朝堂之上夸张地笑,笑得帽带子都断掉了,这个动作引起了齐威王注意。教师追问:“淳于髡有个语言的细节,‘何敢’,只有两个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学生读出谦卑的语气,教师故意读出讽刺语气,请学生比较哪个正确,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谦卑的语气是正确的,这个时候淳于髡的目的是为了劝谏,不可能表现出讽刺齐王的样子,应该表现得很谦卑,使君王易于接受。教师总结,在这个故事中,淳于髡的笑和他说的话都是为了委婉劝谏,也可以叫做讽谏。“讽”并不是讽刺的意思,而是“委婉规劝”的意思。

最后提出探究问题,司马迁在列传的一开头,就将这几个小人物的作用抬到了和儒家经学相同的高度,有人认为对滑稽人物的作用是过分拔高了,你认为呢?学生的看法是统一的,滑稽人物的基本职责是运用滑稽手段让君主开心,他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贱,而这几个人为了国家、百姓,以“谈言微中”的方式,起到排难解纷的作用,而且他们解决的并非鸡毛蒜皮的小问题,而是关乎社稷、民众、国家的大问题,就实际效果来说未必低于六艺。教师总结,他们虽然是滑稽,但并没有自甘于弄臣的身份,不因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自轻自贱,这种“小人物的悲悯情怀”才是真正的崇高。所以在文章结尾,司马迁再次强调“岂不伟哉”,这样的人物堪称“伟”啊!

【教后反思】《史记选读》应该怎么教呢?有的老师认为教法很简单,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字词释义和讲故事上即可;有的老师则认为教学有难度,因为要高出文本,谈一些思想和人文的东西,实在不易。笔者个人觉得《史记》教学太实不好,实则不活;太虚也不好,虚则无根,能做到宜浅宜深、虚实结合,自然是再好不过。

现在很多老师在谈到文言文教学时,都以文与言的有效结合作为追求目标,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史记选读》教学,却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史记选读》作为一本选修教材,面向的是全体高中生,所以在选本上不能过于艰深,像《屈原列传》这样文字有些艰涩的篇目是极少的。于是“言”的难度被降低,在字词解释上记诵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高了。

第二,《史记》的史传特点使它强于叙事,弱于说理,故事性增强了,说理性自然就减弱了,如此特点带来的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但是也缩小了师生课堂讨论的空间,读一遍就似乎能读懂的文言文,还存在分析探讨的空间吗?

第三,《史记》与必修阶段所学的文言文相比,艺术手法比较统一,类型化比较明显,侧重于人物塑造和事件描述。似乎了解《史记》中一篇文章的艺术特点,其他文章就可以触类旁通,甚至无师自通了。而必修阶段所学的文言文艺术风格多样,如《阿房宫赋》强于铺排,《六国论》长于说理,《陈情表》浓于抒情,《兰亭集序》强调思辨,凡此种种,都可在教学中强调凸显,亦可成为老师教学的抓手。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自然会降低对《史记》文本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追求,逐渐流于只追求故事的新奇有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史记选读》的教学有如下思考: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小而得当”。所谓“小”,就是尽量少提或者干脆不提空洞的目标任务,如:提高学生对《史记》阅读的兴趣、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并不能起到合理设计教学步骤,指导课堂教学的作用,至多不过是摆出来好看的花瓶。既然无用,不如删掉,为每篇文章确定一两个小目标。目标明确,授课才能有的放矢;目标小而实在,课堂才能高效。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小目标呢?其实可以结合其史传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如:概括文章故事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司马迁的情感评价等。所谓“得当”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不同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恰当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虽然《史记》的类型化明显,但老师的教学目标不能千篇一律,如:同样都是记人的文章,《屈原列传》偏向议论评价,《项羽本纪》偏向人物形象的塑造,《滑稽列传》偏向叙事;同样都是列传,《管仲列传》偏向议论,谈治国策略,《李将军列传》偏向记叙,谈人物功绩。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每篇文章的特点,或叙或议、或评或析,目标明确才能重点突出。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轻言重文”。《史记》是文言文,当然有与其他文言文文本的共性特点,在教学上依然要强调文与言的有机融合。但是《史记》有其特殊性,它的“言”的难度相比于其他文言文要低很多,我们的教材《史记选读》更是如此,只要借助书下注释,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再强调“言”,而忽略“文”,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文辞,就会打乱文气,破坏《史记》特有的讲故事的特点。一堂又一堂的古代汉语课,只会使课堂气氛沉闷。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轻视”词语释义,只对重点实词虚词进行点拨即可,应该偏重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故事背景、分析写作方法、分析司马迁的论赞,通过分析层层深入文本,由表及里地将文章吃透。

最后,在教学方式上,要“少灌多评”。课改一直强调教学方式的改变,像《史记》这样内容易懂的文言文,很适合教学方式改革的尝试。之前,灌输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字词解释完后,内容概括,人物分析,难句讲解,思想理解,一篇文章教学到此结束,面面俱到。只是从头到尾基本就是老师说,学生记笔记。《史记选读》教学比其他文言文教学要好一些,因为文章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原因,老师通常会让学生说几句。但是让学生说的深度有限,通常都是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如:分析一下项羽的形象特点,概括魏公子的品质特征。又如:《滑稽列传》中滑稽人物是如何劝谏的?这样的问题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没有逐步推进的作用,因为学生粗略阅读文章就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从教学方式上看,只是千篇一律的问答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改变一下《史记选读》的教学方式,用评价分析来代替提问概括呢?不要问“项羽是什么样的形象”,改为“司马迁在论赞中评价项羽自矜功伐,你赞同吗?请结合课文分析”;不要问“滑稽人物的讽谏有没有价值”,改为“滑稽人物的讽谏,司马迁提升到与‘六艺’并举的高度,你觉得合适吗?”虽然同样是提问,但是价值大不相同。浅层次的提问局限在“写了什么,有什么,是什么”的高度,只能让学生的思维水平横向发展,而通过评析,学生不仅明白了“是什么”,还能分析出“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如何看待评价”等深层次问题,这就是思维品质的提升了。

总之,《史记选读》教学既有文言文教学的普遍特点,又有其特殊性,教学中除了要做到具体文章具体分析地设计教学环节外,还要思考教学的共性规则。只有这样选修教学才能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花架子。

熊放放,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猜你喜欢

史记文言文文章
少年品读 史记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