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备考摭谈

2016-09-10刘晓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空山省略答题

近年的高考语文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考查继续沿袭了以前的主观题型,即文字简答。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适应这种题型,实现答题思路和习惯的规范化,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谈谈有关“诗歌鉴赏”的备考对策。

首先,是如何圈定模拟训练材料的备选范围。要比较准确地圈定备考训练材料范围,必须把握制约命题材料选择的几个因素。一是难度控制。一定要考虑所选诗歌能让绝大多数考生读懂或基本读懂。二是诗歌长度(篇幅)定位。所选的诗歌篇幅不宜过长。三是思想、艺术标准的把握。所选的诗歌一定要思想艺术兼美。四是要有利于答案的制定。这一点实际上非常重要。

其次,是答题的思维视角。根据今年的《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有四点具体要求:初步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另外,我们从每年各地的高考试题中也可以看出,诗歌鉴赏的命题重点集中在意境(意象、图景),感情(心绪、情怀),手法,炼字(句意、标题、叠字、动词)这几个方面。下面略作展开说明。

关于意境的鉴赏。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鉴赏诗歌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先理解一下意象。这里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是一种物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有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意象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猿啸哀”。意象有比喻性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笔者以为,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关于语言的鉴赏。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四点把握诗歌用语的特点。

1.生动。这一点常体现在用某个词语将某种情景写活。如中唐诗人李益《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里的“唤”字,就非常生动:本来春天是悄悄到来,但诗人却说春天是被笛声召唤回来的,真是一字之用,境界全出。

2.精炼。即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微妙的含义。如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精炼”用字。一个“见”字表示了无意中看到,表现诗人的悠闲安适,改成“望”字,变成有意去望,就神气索然了。

3.含蓄。就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注重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如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字面上写的是对秋天枫叶的喜爱,但其实却是内心精神世界的深刻表露和志趣的寄托。

4.省略。古典诗歌允许省略一些在散文小说语言中根本不能省略的成分。特别是一句诗或一联诗完全省略动词,全由一串名词堆垒而成,更是诗歌语言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晚唐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类句子,就全都是通过相关名词的组合连缀,构成生动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以动写静。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即是这种手法。因为在空寂的山谷,偶尔传来几声人语,会比没有任何声响更让人感到周围环境的幽静。这同写房间肃静时加上时钟的“滴嗒”声是相同的手法。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山深林密的空寂就更加突出。

这个例子,也可从烘托或衬托的角度分析确认,称之为以动衬静。

最后,答题的语言组织和操作。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先将有关“诗歌”的文学评论微型化和单一化(侧重某个角度)。具体地说,可以先找一篇某古典诗歌的评论文章,进行整体缩写,写成如现行教材中前面“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的形式;也可以找一篇对某一诗歌进行全面鉴赏的评论文章,设定一个具体角度和具体字数,比如“表达技巧”,然后抽绎出相应文字。以上可称之为语言组织与表述的模仿阶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进行自主的语言组织,就会容易多了。

刘晓霞,教师,现居河北滦县。

猜你喜欢

空山省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空山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中间的省略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