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词中的花卉意象

2016-09-10张玮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杨花旷达多情

在苏轼词中,杨花、梅花、落花是常见的审美意象,这种意象的艺术魅力,与其说是生活的写照,不如说真实地寄托了苏轼的人生理想,再现了他的人格和精神。

一、杨花意象:缠绵又无尽的哀思

细观苏轼词作,杨花是他寄托情感的重要意象之一。让我们以他的经典作品《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例细细品味: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人藉暮春之际飘落的杨花,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离愁。首句“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在春光中出场。词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得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得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

二、梅花意象:孤寂而高洁的灵魂

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词,这些词在其作品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的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的孤清与落寞。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首《定风波·红梅》:

定风波 红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这首词作者写于被贬谪黄州时,生活上、心灵上都是很失意苦闷的,作者紧扣红梅的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旷达的襟怀和不愿随俗浮沉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含蓄蕴藉,堪称咏物词中佳作。开篇写出梅花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却反而有着孤清高傲之姿,令人不敢轻视和亵渎,更突出了梅花的傲骨而不随波逐流,成为了作者自身精神的写照。下片赞扬梅花不惧严寒独自盛开的不屈品格。表面上词人是在写梅花的美丽,实则是通过梅花的外表突出了他的高贵品质。

三、落花意象:悲凉但旷达的心境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落花在苏轼词中多次出现,又有怎样的内蕴呢?以《蝶恋花》为例: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暮春时节,繁花落尽,杏花“花褪残红”,柳绵(即柳絮、杨花)在风吹之中日渐减少,充满繁花易逝、春色将尽之感伤。作者一生起落沉浮,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这也是常人心理。但在此词中,在苏轼笔下,却更超脱了这种境界。作者将视角由悲凉的“残花败柳”转到“青杏”初结、“天涯”“芳草”,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希望无限,将春天易逝、韶华难再的感伤冲淡稀释了,使人感受到豪放派代表人物的旷达乐观。落花已不再仅仅是一伤感的物事,尽管仕途坎坷、漂泊不定、天涯失落,像极了那枝上的柳绵,但落花的身后别有一番天地:那是令人喜爱的果实初结,那是燕子低飞、绿水环绕人家,那是春色仍在的生活气息,那是普天之下的青青芳草无数。作者用普通的落花意象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心境化而为一,转化流畅自然,毫无生硬之痕迹,更见苏轼之从容、高超。由落花意象,亦见苏轼亦是“多情”之人:为春花伤逝而多情,为柳绵纷飞而多情,为自身坎坷境遇而多情,为思乡思亲而多情。“多情”体现着作者的真实,对人生的思考,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乐观。此词中的落花意象,更是体现着悲凉但旷达的心境,蕴含着多情又脱俗的东坡形象。

苏轼词中的杨花、梅花、落花意象,使其词作虚实相生,从而营造出空灵的意境之美。读着这意象丰满、意境脱俗的词作,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立体、丰满的苏轼站在我们面前。

张玮,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猜你喜欢

杨花旷达多情
风很大
多情最是春风来
旷达者
爱情抄底
杨花柳絮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多情因甚 相辜负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谎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