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感教学与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2016-09-10侯雯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内化语言文字语感

一、“语感”教学的概念界定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能力。“语感教学”是利用学生对语言的直觉顿悟能力来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熟练性,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知、理解、内化的一个过程。语感教学最早由夏丏尊先生提出,后来经过叶圣陶、吕叔湘等名家的深化、细化,与其他阅读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时效性,经验性的特点,能够迅速直接地将知识内化。正是由于语感教学的这类优越性,有许多中学老师开始重视语感培养对学生遣词造句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语感本身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训练,离不开学生的积累,因而被纳入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并逐步凸显其优越性。语感能力对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提升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诗歌,是一种寄托,更是一种情怀。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早期蒙学教材中大多也是诗类文本。所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既是对自身的丰盈,也是对国学的传承。随着时代发展,诗歌已经逐步分流,形成了多种体式。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诗,甚至还出现了“梨花体”一类的口语诗。对学生的“诗意”情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诗歌的特性决定了语感培养的可能性

1、语言凝练,便于记忆。诗歌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并且可以承载丰富的情感和内容,譬如杜甫《登高》,仅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短短14个字就承载了6个意象,不累赘,不繁琐。诗歌的凝练特性决定了它便于记忆。诗歌作为个体情感的传达,是艺术表达的载体,一直都贴近生活,可以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2、张力较大,容易截取。诗歌具有“跳跃性”,诗歌的跳跃性形成了句间空白,充满张力。即使学生在对诗歌进行仿写创作时,不能背完整首诗,也可以通过对诗歌进行“截断”,加以延伸想象,这样,不仅避免了程式僵化的单纯模仿,并且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感的整体效应是一种意境上的把握,这种艺术效果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意会”,一种领悟,语感整体性特性与直觉思维相关,能使创作灵感得以尽情释放。

三、语感教学对诗歌创作能力培养的路径

从“语感能力”到“诗歌创作”的内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熟读成诵,口头表达。学习诗歌,首先在一个“读”字。诗者,歌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一本歌集。汉代乐府诗也是用来演唱的歌本。学生的语感能力基础各有差异,有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要强一些,有些学生则略显不足,这时候“语言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语感培养必须是诵读,大声的读,做到烂熟于心。

2、读思结合,内外兼顾。在学生阅读背诵的过程中,并不是“嘴动心不动”,语感培养是一种将视觉、听觉、心理活动三者相结合的阅读模式,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读是一种方式,也是诗歌的理解过程,每读一次,对诗歌就会产生新的体验。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诗意情感,体味把玩,加深自己对诗歌的印象。

3、发挥联想,举一反三。语文学习需要敏锐的感觉以及细腻的情感。语言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因而需要借助想象来领会,如,人们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就仿佛看到荒漠中那一缕轻烟,余晖下那波光粼粼的河面。当我们学习到了古诗中的“折柳”惜别,我们能够以“柳”为题写一首抒情诗。当我们在《短歌行》中体会到一代枭雄的豪情壮志后,我们可以模仿李商隐在《无题》中对西楚霸王的刻画,将《短歌行》改写为五言格律。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老一辈语言教育家早就阐述过语感教学的核心地位。语感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策略,对中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侯雯,教师,现居四川南充。

猜你喜欢

内化语言文字语感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