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初探

2016-09-10徐娟刘佳

经济师 2016年1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

徐娟 刘佳

摘 要:分析探讨了“东北八大怪”的文化表现和文化成因,并据以形成了“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的“创意性、市场化、原真性”三大开发原则和“以怪文化为核心,以体验化为目的,以社区化为依托,以品质化为保障”四大开发要点。

关键词:东北八大怪 文化表现 文化成因 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06-02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并在饮食、服饰、交通工具、民居等多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1},也是一直以来全球各国各地区旅游开发的核心和热点所在。

一、东北地区概况

东北地区,古称辽东、关东,是我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以山海关为界,包括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一个比较完整且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东北地区南临黄、渤二海,东面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北面是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二河,西面紧靠大、小兴安岭,中部有辽阔的河辽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地形地势复杂多样。东北地区纬度位置偏高,分布在38°N~56°N之间,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春秋较为短促;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寒冷干燥,气温一般为-15℃左右,且持续时间较长(大致是从10月下旬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2}。东北地区这种气候特点对东北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东北居民在饮食特点、居住场所等方面都表现出御寒的地域特征。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肃慎族,东胡、鲜卑、女真、蒙古、契丹、满族等都在这里繁衍生息,这就为东北地区多样化的区域文化奠定了民族基础{3}。古代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擅骑射、渔猎,创造了东北地区三大主流文化即农业、渔猎、畜牧文化;除此之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也形成了一些异质化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异质化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出“东北八大怪”文化。

二、“东北八大怪”的文化表现与成因

(一)“东北八大怪”的文化表现

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独特,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怪”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东北八大怪”:一怪,窗户纸糊在外;二怪,姑娘叼着大烟袋;三怪,大缸小缸渍酸菜;四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五怪,吉祥喜庆粘豆包;六怪,翻穿皮袄毛朝外;七怪,草皮房子篱笆寨;八怪,狗皮帽子头上戴。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科技手段的发展和提高,东北八大怪的“怪”文化除了家家渍酸菜、粘豆包的习俗得到保留,其他的都发展了变化,大相径庭{4}。

(二)“东北八大怪”的文化成因

1.气候环境为“东北八大怪”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东北地区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纬度位置较高,属于寒温带、中温带。在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从10月下旬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皆为东北地区的冬天。面对这样极端寒冷的的天气,东北居民积极探索御寒的措施,这就无形中促使”东北八大怪“文化生成。“窗户纸糊在外面”这种怪现象正是适应东北气候环境的产物。东北地区素以冬季寒冷著称,且窗户旁边往往设有火炕,室内外温差很大,若窗纸糊在里面,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到室内的高温就会融化,水就会流到窗内,导致窗纸破坏、窗棂构件腐烂,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而“窗户纸糊在外,经久耐用,能够抵御寒风,起到御寒作用{5}。“翻穿皮袄毛朝外”是说东北人把皮袄反穿,毛朝外,这种“怪”现象也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东北地区冬季风雪较大,把皮袄反着穿,雪落在毛上会自然滑落,皮袄就不会被雪打湿,且把毛朝外外形美观、大方,故出现“翻穿皮袄毛朝外”这种怪现象。同样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狗皮帽子头上戴”等都是东北居民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是形成异质文化的前提;东北地区低温寒冷,这样的自然环境为“东北八大怪”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2.现实需求为“东北八大怪”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生成动力。东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与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产生了异质文化相应的社会需求,这种现实需求为“东北八大怪”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在东北冬季,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新鲜蔬菜很难获得,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东北人就发明了白菜的淹渍法(把鲜菜洗干净后,用热水浸烫后放到大缸当中,撒上盐巴,灌上一些水,密封起来,这样渍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开春)“大缸小缸渍酸菜”的怪文化也应运而生了。除此之外,“东北八大怪”的其他文化表现的产生也依托于强烈的现实需求,如御寒的现实需求创造了“窗户纸糊在外”怪异现象;获得安全的需要创造了“养活孩子吊起来”的奇特景象;追求娱乐的需要衍生了“姑娘叼个大烟袋”的奇异怪象,同时“东北八大怪”的形成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东北居民的时代需求和创造力。

3.实践经验为“东北八大怪”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主观条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追根溯源,这“不同俗”的原因往往离不开当地人们的实践经验。“东北八大怪”文化就是东北居民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等因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异质文化。据史料证明,东北居民的“窗户纸”刚开始也是糊在室内的,但是窗户纸糊在室内,冰霜遇到室内的高温就会融化,水就会流到窗内,导致窗纸破坏、窗棂构件腐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而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发现“窗户纸糊在外”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弊端,这样“窗户纸糊在外”就在多次实践中诞生了。同样的,“翻穿皮袄毛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等怪文化都是在人们的长期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实践经验为“东北八大怪”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主观条件。

4.易获的原料为“东北八大怪”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区域民俗文化生成、存在往往以借助于某一具体物质,而这样事物的易获性是决定这一习俗长期存在的客观条件。“东北八大怪”实际上亦是东北的传统习俗,它以东北的易获物质为载体,是一种记录着东北人的生存、生活的状态的长期文化现象。为什么是“狗皮帽子头上戴”而不是“虎皮帽子头上戴”呢?这是因为东北人家家养狗,狗皮易于获得,而虎皮及其他动物的皮毛不易获得,因此,易获得的原料也是决定“东北八大怪”类型的重要因素。同样,“草皮房子篱笆寨”的形成也是得益于原料的易获得性。易得的原料决定着这一传统民俗能够广泛传播,这是形成怪文化的前提条件。

三、“东北八大怪”的旅游开发

(一)开发原则

1.创意性原则。“东北八大怪”是东北怪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历史、文化、经济多重价值。如何才能把这些“怪”文化转化成吸引旅游者的一种特有文化旅游资源,变成东北地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意性原则。我们要根据“东北八大怪”文化内涵,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赋予“东北八大怪”更多的创意载体。在开发准备阶段可以通过召开旅游开发专家座谈会,创办东北八大怪旅游项目开发创意大赛等方式收集创意性开发方案或思想。坚持创意原则,赋予“东北八大怪”新的生命力,推动东北八大怪逐渐成为当今东北旅游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2.市场化原则。对于商品来说,市场就是全部,这就要求“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一方面要优化东北八大怪开发的市场环境,建立相应的市场开发机制,扩大八大怪旅游开发市场权限,强化八大怪旅游开发的市场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导向,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访谈等途径做好旅游者市场需求调研,了解旅游者市场需求,创造符合需求的旅游产品,同时要站在旅游者的位置思考问题,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坚持市场化原则是东北八大怪进入市场、占领市场的前提条件,是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重要原则之一。

3.原真性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是无数旅游开发商、旅游企业的根本目标。目前,社会上有很多旅游开发商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使旅游资源过度商业化,这本身就是对旅游资源价值的一种扭曲。在“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坚持旅游文化的原真性,不可无底线地迎合市场需求,扭曲“东北八大怪”旅游文化的内涵;但“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坚持原真性原则并不是说是单纯地保留原来的形式,而是注重“东北八大怪”内涵的原真性。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元素或技术,丰富“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形式,但要保持东北八大怪文化内涵的原真性。

(二)开发要点

1.以怪文化为核心。所谓的“怪”本质上就是指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性。这些在东北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的现象,在南方人眼里却是一种区别于自己的生活模式的“怪”,而这种“怪”实际上就是特殊性、差异性,也就是这种特殊性、差异性才能引起旅游者的好奇心,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这种“怪”文化现象也是发展旅游的核心,是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上取胜的法宝。因此,在旅游同质化极其严重的今天,我们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抓住“怪”这一异质性的旅游资源的特性,深挖“怪”文化要素,建设特色文化,开发特色的“怪”文化旅游,将“怪”文化转变成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优秀文化旅游资源,进而产生旅游经济效益。

2.以体验化为目的。在开发“怪”文化旅游时,应当充分利用游客的求异、求新和求奇的心理,深度挖掘和开发参与体验式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增加“怪”文化旅游景观的魅力和底蕴{6}{7}。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对于“怪”文化的全方位展示,开发“怪”文化景观的观光旅游,同时也要注重对于“怪”文化事象的参与性融入,开发互动性文化旅游。比如面对东北八大怪一些“怪”文化现象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逐渐消失,我们可以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对这些“怪”文化进行保留展览;可以让旅游者亲自体验窗户纸怎么糊在外;体验怎么腌制酸菜,进行科普教育;或者在冬季的下雪天可以让游客体验翻穿皮袄和戴狗皮帽子;酸菜、皮袄和狗皮帽子也都可以开发成旅游商品或者纪念品进行售卖。

3.以社区化为依托。“东北八大怪“这种受气候、地理等因素影响的表现在社会民众生活中的“怪”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就必须从当地居民出发,以社区化为依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社区文化{8}。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以社区化为依托,让社区居民为本地“怪”文化的恢复、维持以及发展献言献策,提高他们对旅游开发的方式、方向、方法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使随着旅游开发活动而来的新型文化现象能够快速地融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之中,拓宽旅游接待地的特色和文化内涵,使居民更多地参与“怪”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分享“怪”文化旅游的开发成果。以社区化为依托,内洽东北社区关系,倡导东北居民积极参与才能够保障“怪”文化顺利地进行旅游开发。

4.以品质化为保障。以品质化为保障就是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质量取胜,品质第一,避免庸俗化、同质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明确“怪”文化的独特性,注意开发方案选择,坚持以质取胜。在开发过程中,要深挖东北八大怪的文化要素及文化载体,设计出品质一流旅游纪念物;要“点线贯通”整合和依托丰富的“怪”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示范性“怪“文化旅游点;凭借优越的地域交通条件,组建贯穿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的“怪”文化独特旅游路线{9}。在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品质化,除了精心打造富有内涵的怪文化旅游商品外,还要提高开发者的品质观念,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奖惩机制,多管齐下,有序推进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品质化。

四、结语

“东北八大怪”是东北文化旅游的一大新点,科学地开发东北八大怪能够给东北旅游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对“东北八大怪”的成因、开发原则及开发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东北八大怪旅游开发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填补了东北八大怪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丰富了“怪”文化的研究。类似于“东北八大怪”的“云南十八怪”、“西安八大怪”等“怪”文化亦极具研究价值,但目前针对这些怪文化的研究较少。笔者希望通过对“东北八大怪”的研究能引起学术界对怪文化的关注,从而使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文化能够逐渐成为当今主流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结构性要素,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立项号:TYETP201337-2,起至期:2013.10-2016.12)、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专项(立项号:Hnkyzx2014-03,起止期:2014.11-2017.11)和中西部高校提升计划资金项目。]

注释:

{1}孙信茹.“云南十八怪”与民族文化产品开发[J].文化遗产,2009(3):1-4

{2}迟明照.近代东北自然环境与东北民俗文化[D].吉林大学,2007

{3}冯季昌.地理环境与东北古代民俗的关系[J].北方文物,1988(1):1-8

{4}赵明地,张娟.重彩木雕关东十八怪[J].黑龙江画报,2014(12):1-6

{5}胡兆量.中国民俗地理探幽[J].经济地理,1999(1):1-2

{6}李辉.试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J].东北师大学报,2013(3):1-2

{7}魏来.大东北民俗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5)

{8}刘君.东北地域文化研究[J].现代营销,2012(9):1-2

{9}钟贤巍.东北民俗旅游的文化特质与开发策略——开掘东北社会转型之精神动力的一种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2009(12):5-7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
浅谈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白沙古镇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