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01 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

2016-09-09赖守亮LAIShouliang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430070Wuhan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单向客体美学

赖守亮 LAI Shouliang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专题与争鸣(Topic and Contention)

01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

赖守亮 LAI Shouliang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随着计算机的使用和网络的应用,设计出现新的变化——作品或产品不再是“实物”的“虚拟设计”,或者设计过程与手段“数字化、虚拟化”,而是开始设计、生产数字虚拟的“产品”了。数字虚拟设计的审美客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对象存在载体的新发展,情境与场域的突变,交互性,单向度到多向度,单媒介到多媒介,设计作品中有定量更有数据变量。有基于此,以审美客体的单向度到多向度的变化为对象,探讨了设计美学的新发展。

虚拟美学;数字虚拟设计;审美客体;单向度;多向度

发展到20世纪中期,设计出现了不少的新类型。但是当前通行的设计美学读本对20世纪后半叶开始活跃的类型却很少涉及或者仅仅以“设计与科学”作为标题、使用一个小节粗枝大叶的予以介绍。在此可以用一张图来揭示当今设计美学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与内容(见图1)。

图1 设计美学研究的发展

依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最初的“人造物(即‘实物’)”生产阶段(包括手工艺制作和机械化生产阶段),其设计美学(包括“工艺美学”和“机器美学”,也就是当今“设计美学通本”)研究的对象,目前都集中在“实物”(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造物”,因此诸多美学书籍名曰“造物之美”)。对于新出现(其实时间已经不“新”了)的数字和虚拟手段生产出来的数字虚拟产品(诸如网络、手机以及移动设备(如Ipad平板电脑和Iwatch苹果手表)中的程序和APP服务①、单机或者联网数字游戏、普通机械或者电子设备的交互界面(程序)、装置艺术中的数字设计部分、数字化的影音作品,等等(见图2)。它们与传统的“人造物”设计,可以说有着很多相似、相同及相通之处,但是更有诸多变化、区别和新意。尤其是它们不仅融入甚至是耗费了人们现今乃至以后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随之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它们的美学研究就显得尤有必要(当前的设计美学读本尚未涉及)。以下就从设计美学的审美客体入手来做第一步的探讨。

图2 常见的数字虚拟设计

审美客体是被审美主体所感受、体验、改造的具有审美属性的客观对象(这里说的是客观性而非存在性),是在设计实践中人化的对象。审美客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变化发展标志着人类生产劳动的历史进程。审美客体的发展有着一个由生活形态到审美意象再到艺术与设计形象的变化过程。此外,人对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也是审美客体的一种重要形式[1]。

单单以中国设计史的脉络来说,旧石器时代的工具设计制作,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设计,史前的建筑设计,再到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和铁器设计,漆器、农具、用具及交通工具的设计,服饰设计,城市、宫殿、陵墓的布局与设计……等等,样式、种类和法则数不胜数,这都是“人造物”设计阶段的手工艺时期。世界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生产出现,设计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变化,可是设计审美的客体依然没有改变其“物质呈现”的属性。直到计算机和之后出现的网络,审美客体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鲍德里亚认为②,传媒以一种“真实的内爆”使出现于屏幕的图景等同于在场的真,视野和场域代替了任何批判理论模式,因为符号已不再指涉外在的真实世界。鲍德里亚指出,这种传媒介入造成私人空间公众化、世界类象家庭化、传媒世界一体化、紊乱的信息传播全球化与快捷化。对于设计而言,总体上就是审美客体的虚拟呈现化。所有这些改变,一方面有可能使信息扩张和误读造成文明的冲突与设计的误解;另一方面传媒星系的膨胀因为失去控制而使当代人处于新一轮的精神分裂和欲望猥亵的失控状态之中[2]。

关于鲍德里亚所述说的后果,人们发现大多是基于文化层面的一种社会学解读。这些后果对于社会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是大有裨益的。这里先抛开他说的后果暂不讨论,只看看审美客体在设计学意义上究竟呈现着怎样的变化。

首先需要指出这里的“单向度”大抵是指旧有的审美活动中一维的和线性的数据与信息传输模式,而当今的“多向度”则指多维的、立体的和彼此关联与共的数据交换和共同关系演进模式[3]。

“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所谓的大艺术(即纯艺术)和小艺术(即设计),把艺术如此区分,小艺术就会显成是毫无价值的、机械的、没有理智的东西。推动对于流行风格的抵御能力,丧失了改革力量;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失去了小艺术的支持,大艺术也就失去了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而成为毫无意义的附庸。成为有钱人的玩物。”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做出了如此精辟的总结。很庆幸设计在中国已经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离真正的原创设计和创新设计及设计规范和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代社会,审美活动已然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人们既可以观赏自然的图形、历史的图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再创造各种图形:科幻图形、虚幻图形、想象的外太空景象图形等,同时人们可以在边欣赏的时候边作修改(数据校正和偏好设定),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比如,大量的数字图形出现在互联网、手机网络、平板计算机的界面上,它们或真实、或虚幻、或臆造,但都是一种和人进行良好互动的关系。

正像马尔库塞③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讲述的那样,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就成了单向度的人,人们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都开始按部就班[4]。然而随着传统传播(话语权很难掌控的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时代向新媒体、数字虚拟时代的跨越,尤其是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和话语主动性优势正在逐步消解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互联网传播正日益挑战意识形态控制,解放人的自由性,逐步走进多向度社会(见图3)。

图3 基于网络的数字虚拟设计的多向度特性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确定存在,存在成为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体验,从而达到互相之间的理解与和谐。主体间性是超越主体性,克服其片面性,把与客体对立的主体转化为与主体交往的主体即交互主体,从而使主体成为真正的主体,即自由的主体,也使世界成为真正的人的世界。主体间性理论的建立是哲学现代发展的产物[5]。这里,审美成为人的一种自由存在方式和对存在的透彻的领悟方式,并且具有了主体间性。

数字虚拟设计符合当代美学以主体间性美学为主的审美原则,它消解了主客体的对立和主体的绝对主导地位。让人们认识世界,可以自由地随心所欲地观察这个世界,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创造自己所喜欢的影像和虚拟的生活方式(见图4)。

图4 网络游戏中房间的布置和装饰

数字虚拟设计具有以往人造物设计无法比拟的开放性。正像数字图形消解了主客体的关系那样,审美方式就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告别了以往以主体为主要的描摹对象;抒发主体情感的主体性美学审美方式,也摒弃了以往以描摹神、自然为主要对象的客体性审美方式,这里的影像、图形和符号既是主体的,也是客体的,描述的只是一种生存和体验方式。从而在这个以网络为主体的大社区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的符号(符码和文字)、创意和声音。这个强大的社区具有同样强大的开放性。这是传统设计所没有的形式。传统设计往往有固定的圈子,同时也不是所有的设计作品都可以自由地交流。传统的交流方式往往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圈子中间进行,往往由此分化成各种不同的联盟(协会)。因此,数字虚拟设计的这种开放性可以促进人们进行多向度的体验、交融和共生。

在这个多向度的社区里,人们可以及时看到最新的影视作品和明星动态,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字创意作品和民族文化符号,也可以让并不相识的彼此协作完成一项数字虚拟任务,凡此种种,都能够证明这种多向度的特性是前所未有的。当代社会从物质社会进入到非物质社会之后,审美由一种对物的欣赏上升到一种相互体验的高度。数字虚拟设计具有一种传统设计无法比拟的沉浸美,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可以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数字虚拟时代,深刻地改变设计师的设计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数字虚拟时代,审美心理也呈现了新的特点。伴随着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文艺和审美信息再也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专利,精英审美趣味势必日益边缘化。人们体验和看待设计作品的方式、设计观念、审美理想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如本雅明所言传统设计审美是感悟式的静观审美,突出的是设计的膜拜价值,传统审美活动中洋溢着所谓“神性仪式化”情韵和格调,那么数字虚拟社会中文艺产品(包含设计产品)则成为供人消遣娱乐的人工数字制品,呈现的是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网络、游戏、即时服务则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操控价值、交互趣味,在这里,创作的过程常常就是一种在线交互的集体接龙、协商切磋。比如说游戏,其借助游戏引擎、3D画面、人物建模、视觉仿真、听觉仿真等,综合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传感通道营造现场感,玩家可以进入游戏灵境的“虚拟现实”,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切身感受、沉浸体验,操控其中而非膜拜于外、远观于前。传统的印刷文化奉献给人们的是以文字为中心的形象,而网络传播、多媒体艺术则使人们走进了“图像世界”,视觉形象成为文艺审美活动中的新宠。电子游戏、绘本、网络超文本咄咄逼人,时尚化、风格化、奇观化、仿象化的审美取向蔚为潮流。网络传播也打破了文艺审美的地域时空限制,使文艺信息得以摆脱物理载体、现实时空的束缚而全球流动,审美主体得以跨域在线交流,传统的源于现实空间和地方性知识的审美心理惯例由此被改写[6]。与文字传播、传统读文时代纸质文学读者理性、谨严、内敛、有序的审美心理有别,网络传播时代的受众则长于图像感受,弱于文字思维,更为感性、浮躁、外露、漠视于宣泄,更具民主参与精神和包容并蓄的心态。

网络传播开辟了新的审美维度,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精神,使传统的真实美学遇到了虚拟美学的挑战,使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受众的传统单向度传输的艺术实践和审美关系,逐渐演变为实时动态交互的在线审美关系,被动接受式审美变成了主动随选式审美。与传统社会文艺审美模式的单一化、功能的大写化、关系的从属化不同,网络传播、信息传媒文化与消费文化、创意文化一起导致了文艺审美模式与情状的剧变。传统审美信息的单向度传输为散播取代,设计师与使用者的主从关系变成了受众与写手(制作者)、人机之间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集团接受被分众化接受所取代,设计市场日益细分,接受群体日益小众化、多样化。设计创造也从重视个体价值、性灵抒发、特性表达向重视文化创意、产业运作和超验体验转变,从重视批量生产逐渐变为重视量身定做,设计消费显示出了明显的私人化、个体化趋势,设计消费模式日益多元化。网络传播、信息传媒文化还使机械复制向电子复制迅速跃进,促成了一个根基于“比特”而非“原子”之上的新型文化。Internet(互联网)的即时信息复制能力显示了有别于物理逻辑和人造物基础之上的物理原理的新型符号逻辑和数字编译原理,“超真实”的类像、仿真在传统的人造物审美之外催生了非再现的虚拟审美。由此,再现型的传统设计美学范式势必遭到非再现的虚拟美学范式冲击,这是单向度向多向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① 应用程序(其缩写为“App”,全称为“Application”)。APP指的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比较著名的应用商店有苹果的App Store、谷歌的Google Play Store和诺基亚的Ovi store,还有黑莓用户的BlackBerry App World、微软的Marketplace等.

② 又译作让·鲍德里亚(法语为Jean Baudrillard,1929年7月29日-2007年3月6日),或译为让·波德里亚,生于法国汉斯,殁于巴黎,社会学家及哲学家。他的思想从1960年代末期的著作《物体系》开始,到1980年代以降,可被归纳为“现实的消失(法语为Disparition de la réalité)”.

③ 赫伯特·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1898年7 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 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被并称为“3M”.

[1]马塞尔·莫斯,爱弥尔·涂尔干,亨利·于贝尔.论技术、技艺与文明 [M]. 蒙养山人, 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28-30.

[2]肖恩·库比特.数字美学[M].赵文书,王玉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8.

[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6-20.

[4]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33.

[5]理查德·布坎南,维克多·马格林.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M].周丹丹,刘存,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5-22.

[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张立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88.

Evolution of Aesthetic Object in Virtual Aesthetics: One-Dimensional to Multi- Dimensional

New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in design with the use of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 when the outcome of design is no longer a virtual design of a product but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the virtual product itself. In the digital virtual era, the aesthetic object has changed as well. There is new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objects carrier; mutation in situation and fi eld; interactivity; one-dimensional to multi-dimensions; single media to multi-media; more data variables than quantitative in the design works.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evolution of aesthetic object in virtual aesthetics: mainly from one-dimensional to multi- dimensional.

Virtual Aesthetics;Digital Virtual Design;aesthetic object;One-dimensional;multi- dimensional

2016-03-03

赖守亮,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

J022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2.001(0001-005)

猜你喜欢

单向客体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碳纤维/PPS热塑性单向预浸带进入市场
用“单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外婆的美学
从单向到双向的合作治理及实现路径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单向度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