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钓寒江雪
——走近当代雕塑家曹俊亮

2016-09-09回族黄萌生

回族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雕像雕塑艺术

[回族]黄萌生

独钓寒江雪
——走近当代雕塑家曹俊亮

[回族]黄萌生

走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当代著名回族雕塑家曹俊亮先生的工作室,有种跨进太阳山满眼宝贝的感觉。迎面墙边一帧古朴的木雕,带着中国工艺大师蠢疯独特的风格,上有著名作家赵中森老师洒脱的书题:独钓寒江雪。它仿佛是这满屋雕像、小样(雕塑草稿)、图片、题词的注释,又是这小小工作室主人的人生写照。

中森老师曾为这位雕塑家老友操笔塑像:

如今面对这一斑驳陆离之世界,大曹身心只有两组单色:红与白。

红:他耳鬓厮磨的泥土和艺术家的热血与激情;

白:为作品造型石膏以及创造者的傲骨与坚定。

2014年,是七十岁的曹俊亮艺术硕果大丰收的黄金阶段:他为江泽民和朱镕基的老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的顾毓琇先生创作的雕像,卓然矗立在中央音乐学院;他的肖像作品《穆青》和《焦裕禄》分别刊登在《中国民族博览》封面及《新华文摘》上;被誉为“黄河风”的作品《正月》入选2013河南“艺术之声”雕塑双年展;他创作的《广场舞大妈》正在郑州雕塑公园快乐亮相……

他在回望中又看到了年轻时那缕金色的阳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清晨,已过而立之年的曹俊亮兴冲冲去开封群艺馆开办的美术班报名学画油画。离去时,他无意间向隔壁的雕塑班扫了一眼,阳光晕染在一座座白色的石膏雕塑上。“那些石膏像就像具有灵魂。”他回忆说。它们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他就这样默默地凝视着与它们对话:兄妹众多清贫中的童年,父母哀愁的眼神,十五岁回族少年独自赶着上百只羊徒步去郑州的路上,黑夜、疲倦与“一趟能多赚十几块钱”的信念,还有挖井、踩水车、卖菜、当木工,年纪轻轻却过早体验到的酸甜苦辣人生……他不想重复父辈一眼可以看到头的日子,木讷寡言的他,总憋闷着一种冲动,总想表达内心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因此,他走到哪里都喜欢在墙上地上画。当以往生活的碎片在眼前闪回时,他突然明白,他今生就要和这最平常却也最神奇的泥巴石膏结缘了。

曹俊亮崇拜古代那些无名的优秀民间工匠,手中同样捏的是泥巴,有的只能用模子拓出僵硬的土坯,而他们却凭借想象幻化出一个个活生生的艺术生命。曹俊亮说,这就是他为什么痴迷于雕塑艺术的唯一原因。

雕塑不是舶来品,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东方艺术,我们的祖先,用灵慧的双手和一颗大智的心,赋予泥土生命,从传说中的女娲抟土造人,到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以及全国各大寺庙众多的精美佛像。但中国的雕塑,往往创造的是一个虚空浪漫的“神”的世界。人生经历毫无浪漫亮色的曹俊亮,他看到的、触碰心灵的却是人,普通的鲜活的人及“人中的昆仑”——那些名家大师,他选择的主攻方向,就是雕塑领域里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人物肖像。

从开封大相国寺藏经楼东院(当时市群艺馆所在地),由画家徐玉庆、雕塑家景新生老师引导他第一次触摸红泥,已近四十个春秋。曹俊亮艰难跋涉着,挣扎着,思考着,却不曾动摇过,一如孤寂星光中赶着羊群一往无前的十五岁的少年。为了弥补先天不足,他六次自费赴京参观美展,登门寻师苦读,四十一岁时,报考了河南大学夜大美术专业班,如饥似渴地系统学习,使他的艺术造诣有了质的提升。当年群艺馆雕塑班五十多位师兄弟们,早已各奔东西,只有大曹仍心无旁骛地坚守于这红与白的艺术世界。正如他的好友、《汴梁晚报》原总编金聚泰老师所言:雕塑已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天不摸那些泥巴,不到工作室里这里捏捏,那里挖挖,刮刮擦擦或拍拍打打,他的手就好像没地方放,人就像丢了魂似的。他那双管道工粗糙的大手,入夏还残留的冻疮的疤痕,以及那斑斑点点、层层汗渍的工作衣,无言刻画着这位穆斯林汉子殉道般执着的细节。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原主任、著名雕塑家吴树华先生在《曹俊亮雕塑作品集》序言中,中肯地评价说:

曹俊亮的肖像雕塑以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享誉天下。这八个字名副其实,概括了他肖像雕塑的特征、艺术造诣和他在肖像雕塑上的成就。他是人们心目中的肖像大师……肖像在雕塑创作这个专业领域中是个峰顶,可他常常使人觉得他举重若轻,同时又理所当然。

2009年,台湾《中国时报》等两岸多家媒体聚焦一重大事件:

12月14日,伴随着一架载有“中原文化宝岛行”代表团的飞机在台北机场降落,由河南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率领的“号称带着一百六十亿元商机来台湾的河南团,昨天晚间参加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晚宴,河南团送给连战一个超大的礼物,就是连战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掀开红布的这一刻,全场发出惊呼声”,“就连一旁的连方瑀(连战夫人)也好奇(地)仔细研究”。雕像由开封“雕塑名家曹俊亮亲制”。

连战的这尊头像雕塑,曹俊亮创作于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开始了在大陆为期八天的和平之旅,曹俊亮时刻关注着那一行不同寻常的历史足迹。“任何一个愿意为中华民族的利益做出贡献的人,都应该获得人们的敬意。”他十八天夜以继日,创作出连战主席个性鲜明的塑像,山岩般上升的基座,烘托出连战睿智亲切的笑容。曹先生说:“只有具备人物个性,折射出人物的时代共性,才是肖像雕塑艺术的‘创新’。”

与连战同样是政治家,金泳三总统的雕像,庄重大气,有着韩国人的含蓄与自信。当金泳三的塑像隆重安放在其家乡“金泳三纪念馆”时,金泳三率夫人、外孙女在其铜像前盘桓良久,亲切合影。精于汉学与书法的韩国碑林博物馆馆长许由先生,欣然为曹俊亮先生写下了“真玉泥中异”五个大字,这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们称赞大曹是“埋在土里的金子”异曲同工。

曹先生的工作室木架上还昂立着乒坛名将瓦尔德内尔、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陈宝琛(现立于福建陈宝琛故居)、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导演翟俊杰、文化愚公李公涛等雕像,最吸引我的是,其人物肖像在生动准确的“形似”基础上,从五官及面部表情中透出那种独特的情感、气质、神韵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曹先生却特别钟情于塑像的草稿——窗台上木格里近百个泥塑的小样。他说,越是主要的,恰恰是次要的;越是次要的,反而是主要的。看来不起眼的草稿,体现了作品的形与势,是雕塑的构图、重心、比例、结构、虚实关系、软硬对比等的整体构思,面部表情与五官不是硬安上的,而是草稿的形与势以及整体关系下自然的流露与表现。细看那六七公分高甚至可以在手中把玩的小泥塑,个个面目不清却栩栩如生,动感强烈,似乎只需曹先生略加点睛之笔,便活脱脱地出现在你面前。这也许是吴树华先生所说的“举重若轻”和“理所当然”吧。

曹先生对雕塑有一种生死之悟。2003年,一场大病让曹俊亮一头栽倒在街头。家人和朋友们为他联系到北京手术治疗。临行前,他对着镜子,认真审视着,第一次给自己塑像。“万一手术中出现什么意外,也给孩子们留个念想吧。”他的脸上是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似的从容,内心中却涌动着一种不甘:这不能是最后一次吧,我才刚刚在那红泥巴中找到感觉,看到希望啊!在亲人们关切惊喜的目光中,他术后醒来,想做的第一件事,仍是他的雕塑。与死神擦肩而过,让他更深切地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从而他把人生的哲思、艺术的领悟及发掘创作对象的灵感,全融入他的雕塑创作中,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峰。

所以,当中央美术学院侯一民副院长看到曹先生的作品时,眼前一亮,感叹地说:“目前国内搞肖像的雕塑家,能达到这样写实能力的人不多了。”

还必须提及的,是曹先生其他极具特色的人物及城市雕塑。早期以儿子为蓝本、活灵活现的《小淘气》,入选第二届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长江抗洪时惊心动魄的《抢救》,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充满情趣的《迪斯科》,端庄静坐的《西施》,狂放动感的《梁山好汉》……还有一尊构思巧妙的雕塑《天梯》,以书籍造型层叠盘旋组成上升的阶梯,阳光照耀下犹如优美的琴弦,寓意深刻而余韵悠长。我想,如果在绿树掩映下的校园,有这么个诗意的小景,陪伴朗朗读书声,该是多么隽永美好的画卷啊!

自学成才且不善言辞的曹俊亮,曾作为特聘教授,站在郑州某国际艺术学院雕塑系的讲台上,并意外地赢得了一致赞誉。富有创作经验的他,课堂别具一格,动口又动手;作品分析时,师生互动颇是热闹;辅导课上,他指了指漂亮女生手上的两枚戒指,风趣地说,会沾上泥的。女生当即红着脸儿取下了戒指。他对雕塑的一往情深、朴实与坚实的艺术作品和人品魅力,征服了众多学子。教学课程结束后,学生争着和老师合影,还跑到开封他的小屋拜访求教,他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同学们感人肺腑的短信……而曹老师留给学生的赠言,也是他内心的独白:用心用情,用朴素的审美意识和崇高的艺术境界,去发现美,去创造未来!

为给从开封走出的中国“新闻泰斗”穆青先生雕塑头像,曹先生观看大量穆老的照片、录像、生平资料和著作,他要细悟、读懂穆青,提炼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特点的精彩瞬间。

他否定了一次次构图。苦闷时,穆青探望母亲时的一张小照片,点燃了他灵感的火花:“勿忘人民”的穆青,他的激情和泪水,一次次洒在血染的大地上和人民英模代表的心灵深处,而“人民”这一高天厚土,又滋养铸造了他笔下华章的灵魂。与有的“高大上”般、一味豪迈的雕像不同,曹先生展现的穆青,两眼微微向下,目光和悦,智慧的额头,亲切的笑容,似乎在倾听基层百姓心声,又仿佛还在深情诉说:“我是中原的儿子,我的心和那片土地魂牵梦萦。”硬线条丰碑般的泥土基座与柔和的微笑形成呼应对比,更映照出其人格的伟岸与磊落。难怪有位七十多岁的新华社老记者,情不自禁地凑到这尊塑像前说:“老头儿,还记得我吗?还记得那次咱们一块儿下去采访的事吗?”说者与闻者无不动容。

2010年10月,著名作家姚雪垠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暨姚雪垠铜像揭幕仪式在姚雪垠的故乡邓州市隆重举行,曹俊亮先生创作的姚雪垠半身铜像,准确而传神地雕塑出“文坛飞将”(茅盾先生为姚雪垠题词用语)的风采;而此前他精心雕塑的中国木刻运动先驱刘岘肖像,获得了其女儿王人殷老师的衷心赞美:“形神兼备神采飞扬”,2010年被中国美术馆借展。“这两位从开封走出的、又都得到过毛主席批示的名人雕像,我都完成了。”曹先生平静中透出深情和自豪。

他真诚感谢在艺术之路上指点他帮助他的每一位老师、朋友和亲人,感谢他所在的河南省计算机研究所,一直提供给他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小小斗室使他有了立“锥”之地和驰骋想象的大舞台。作为平民艺术家,他“得学会咬紧牙关,得不断去舔干裂充血的嘴唇,得善于咽下屈辱与辛酸”(赵中森语)。

如今,众多杂志媒体都报道了雕塑家曹俊亮的艺术成就及作品,但曹先生并未陶醉。1944年出生的他,常常感到时间的紧迫,生命的可贵,他也是一尊高大、坚韧的雕像,更像鲁迅笔下沉默的“过客”,在满是荆棘和鲜花的艺术追梦之路上仍奋然跋涉。

《在场的信仰》出版发行

马建福博士最新创作的人类学散文随笔集《在场的信仰》,日前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以日常生活中的香港社会为背景,以香港穆斯林文化为主线,以人类学常用的观察、参与观察、访谈以及深度访谈为资料收集方法,通过动态描述和在场书写,把与香港穆斯林有关的清真寺、坟地、生活社区等做了详细的记述。此外,该书还书写了作者与部分香港人交流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书中细腻的描述,把香港穆斯林的文化与社会的点点滴滴呈现在读者面前,是理解文化与社会、不同文明交流与互动的参考读本。

本书16开本,236页,定价26元,有需要的请与宁夏人民出版社联系,联系电话:0951-5066764

猜你喜欢

雕像雕塑艺术
巨型雕塑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纸的艺术
雕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