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西
——汉双语儿童在言语中的词汇选择机制*1

2016-09-06袁丽丽杨叶青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678400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纳西代价命名

袁丽丽,陶 云,杨叶青(.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纳西
——汉双语儿童在言语中的词汇选择机制*1

袁丽丽1,陶云2,杨叶青1
(1.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本研究通过考察图片命名任务中的语码切换代价,探讨小学纳西——汉双语者在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结果表明:1.对于纳西语作为基本熟练,汉语作为相对熟练的不平衡双语者而言,用纳西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相对熟练语言 (汉语)的代价显著大于切换至基本熟练语言 (纳西语);2.在基本水平的实验任务中,用纳西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在范畴水平的实验任务中,用纳西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3.任务水平影响词汇的选择机制,但语言的熟练程度并没有影响词汇的选择机制。

双语者;言语产生;语码切换代价;词汇选择机制

引言

在全球化语境背景下,各民族 (种族)的族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与密切,熟练掌握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母语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的汉语掌握能力也日益突显。因此,双语现象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的人被称为双语者,[1]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称为双语现象。在我国,双语现象主要是指民间杂居、交往而产生的接触型双语现象。双语者的多种语言的存储和切换,以及双语者当前不使用的语言在言语产生中的状态都成了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言语产生是将思想转化为具体言语的过程,心理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言语产生包括三种类型的心理过程,[2]即概念化过程、言语组织阶段和发音阶段。其中,词汇通达作为言语产生的核心,主要包括词汇提取和音韵编码两个步骤。[3]研究者主要以图片命名的过程来表征语词通达,即从概念产生到词汇选择再到发音的整个过程。因此,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多种语言的语义相关词的选择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其选择机制的探讨被看作是核心内容。在选择机制理论方面,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4]: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 (1anguage unspecific Se1ection)和特定语言选择假说 (1anguage specific se1ection)。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的代表模型是抑制控制模型 (Inhibitory contro1 mode1),主张通过抑制非目标语言的词汇,确保目标词的正确选择;抑制程度与激活水平有关,激活强度越大,被抑制的强度就越大;[5]特定语言选择假说则认为,在双语者的言语产生中,两种语言的词汇都得到激活,但非目标语言并不参与目标词选择竞争。[6]

两种假说的证据主要来自语码切换任务。在这个任务里,主要要求双语者根据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线索提示 (颜色、文字、位置),对呈现的目标项目 (如图片、数字、单词)不断地进行双语转换式命名或判断,并把结果与非转换项目作对比,通过测量语码切换代价的多少,来探讨抑制 (控制)机制的作用程度。双语者从正在使用的语言切换到另外一种语言时,相对于不切换,反应时更长和错误率增加的现象,称为语码切换代价 (1anguage switching costs)。在切换代价中,用熟练语命名显著慢于用其他相对不熟练的语言命名,而且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显著大于切换至不熟练语言的代价,称为切换代价的不平衡性或不对称性 (asymmetrica1 switching cost)。[7]Meuter和A11port让被试者对九个阿拉伯数字重复二百多次的命名任务,结果发现,对不熟练双语者 (不平衡双语者)而言,出现切换代价,且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显著大于切换至不熟练语言的代价,即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该结果支持了抑制控制模型。[8]Costa和Mike1[9]以母语为西班牙语,第二语言分别是加泰罗尼亚语 (高熟练)和英语 (不熟练)的双语者作为被试,采用图片命名任务的研究发现,熟练程度相当的双语者 (平衡双语者)在两种语言 (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之间切换时,以及熟练双语者 (不平衡双语者)在熟练程度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时,两种任务语言的切换代价都相当,即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该结果支持特定语言选择机制。

但是,该结果并没有得到后期研究结果的支持,有研究者[10]在考察熟练双语者的词汇选择机制,以及语音相似性对语码切换及其代价的影响时发现,熟练双语者 (不平衡双语者)进行熟练语言与新学的非常不熟悉的语言之间的切换时,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而该结果支持非特定的语言选择机制。

以往国外研究表明,双语者词汇选择机制时,主要考察语言熟练程度和语言相似性产生的影响,且研究的材料主要针对拼音文字,较少涉及表意文字和其他文字,如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字。张积家和崔占玲通过考察图片命名任务的语码切换代价,探讨了藏—汉—英的三语者在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包括特定语言选择机制和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4]该结果进一步支持以往的观点,双语者言语产生的词汇选择机制受到语言熟练程度的影响,且得到张积家、崔占玲等的验证。[8]A11port&Wh1ie等发现,切换至相对容易的任务时反应时更长[11](P273-296);也有研究发现切换至容易任务时不一定反应时更长。[12]

纳西——汉双语者的纳西族儿童,对于他们而言,在正式学习汉语之前已经具备了母语的词汇和语法系统,这必然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言语产生过程中,作为非目标语言的状态如何,是否会影响目标词汇的选择?且与成人相比,对于少数民族儿童,其母语和第二语言熟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且由于汉语作为被试日常交际的语言,随着年级的增高,熟练程度可能逐渐超过纳西语,母语并非一定是优势语言,这无疑是一个较为新颖的切入点。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对纳西——汉双语者的小学儿童进行考察,以探讨语言熟练程度和任务水平对纳西——汉双语者的语码切换的影响,考察纳西——汉双语者在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

研究一

(一)方法

1.被试选取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大东建新完小的57名被试学生 (男生29人,女生28名),其中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分别为19名、20名和18名。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纳西语作为其母语,汉语作为其第二语言。被试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被试的基本信息

实验前,使用自评和他评两种方式,用5点量表评定被试纳西语和汉语的熟练程度,“5”表示非常熟练,“1”表示非常不熟练,其中,他评主要由被试所在学校的10名教师进行,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5。两种语言熟悉程度的数据见表2。

表2 纳西语和汉语的熟练程度的自评和他评情况

表2自评结果显示,纳西语和汉语的平均熟练程度分别为3.33和3.86,存在非常显著差异(t(104)=3.33,p<0.01),即被试的纳西语为基本熟练度,汉语为相对熟练语言;其中,二年级的纳西语和汉语平均熟悉程度分别为:2.58和2.84,不存在显著差异 (t(36)=1.46,p>0.05),故称二年级为双语不熟练组;四年级的纳西语和汉语平均熟悉程度分别为3.60和3.95,不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t(26.2)=2.85,p<0.05),称四年级为双语相对熟练组;六年级的纳西语和汉语平均熟悉程度分别为3.83和4.89,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t(34)=7.37,p<0.001),称六年级为双语熟练组。方差分析检验表明:不同年级汉语自评熟悉度差异显著 (F(2,54)=86.49,p<0.001)。事后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两两之间都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就纳西语自评熟悉程度,年级差异具有显著性 (F(2,54)=37.87,p<0.001),事后检验发现,其差异主要反映为二年级学生的熟练程度显著低于四年级、六年级学生水平。

他评结果显示:纳西语和汉语的平均熟练程度分别为3.37和3.87,存在显著差异 (t(58)= 2.26,p<0.05),即被试的纳西语为基本熟练度,汉语为相对熟练语言;其中,二年级的纳西语和汉语平均熟悉程度分别为2.60和2.80,不存在显著差异 (t(18)=0.95,p>0.05),故称二年级为双语不熟练组;四年级的纳西语和汉语平均熟悉程度分别为3.50和3.90,其差异不显著 (t(15)=2.06,p>0.05),称四年级为双语相对熟练组;六年级的纳西语和汉语平均熟悉程度分别为3.90和4.90,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t(18)=4.87,p<0.001),称六年级为双语熟练组。方差分析检验表明:不同年级汉语自评熟悉度差异显著 (F(2,27)=87.62,p<0.001),事后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两两之间都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就纳西语自评熟悉程度,年级主效应显著 (F(2,27)= 16.25,p<0.001),事后检验发现,二年级学生的熟练程度明显低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他评结果与自评结果具有一致性,即,就被试的双语熟悉程度而言,他评与自评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其评价的有效性。

2.实验设计

3(年级) ×2(语言)×3(任务)混合设计。预测变量为语言类型和任务类型,结果变量为图片命名的反应时及正确率。

3.实验材料

从舒华等人修订的Snodgrass和Vanderwart的标准图片库中选取30个汉语词所对应的30张标准图片,以及自制图片2张,并修改成大小为460*460像素,白色底面和不同颜色边框的BMP格式。被试者对图片反映结果依据“非常不熟悉”—— “非常熟悉”依次记1~5分。

4.实验仪器

装有试验程序的笔记本电脑,其分辨率为1366*768像素,刷新率为60赫兹。

5.实验程序

实验在相对隔音的房间内进行,采取小组施测或个别施测。将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被试,被试位于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前50cm,并准备好话筒。

然后,提示被试认真阅读完指导语后,主试对图片边框颜色所提示的语言任务类型进行说明。明确要求后,被试者自行按Q键进入正式实验前的练习,以确保被试者对实验要求的熟悉,进而进入正式实验,流程图如下:

首先,在显示屏中央向被试呈现黑色“+”注视点,500ms后自动消失,并随即呈现正式实验的图片,被试根据语言类型的要求迅速准确地命名图片,并按空格键进入下一张图片,记录员对被试的正确反应进行记录,同时,计算机自动记录从注视点呈现到被试反应之间的音频文件。如果被试在3000ms内未作出正确反应,图片自动消失。然后空屏500ms后重新呈现注视点,接着再呈现下一实验图片。

实验采用指示转换范式,提前告知被试要执行的任务,在下一指示前一直执行同类任务。实验任务的语言类型由图片的边框颜色提示,分蓝、红两种,被试兼平衡分配背景颜色。任务包括无切换和随机切换两种。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总是根据图片的边框颜色,对图片进行命名。

实验主要包括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被试都用同一种语言反应,包括汉语词命名或纳西语词命名两个部分;第二个系列是被试要在两种任务语言之间随机变换,即随机呈现两种边框颜色的图片,被试依据边框颜色,随机用汉语或纳西语命名图片。第一个系列的每个部分有4张练习图片,12张正式实验的图片;第二个系列有8张练习图片,24张正式实验的图片。被试兼平衡分配系列顺序。

(二)实验结果

实验所采集的音频文件主要由音频编辑软件Coo1 Edit Pro 2.0进行分析,该软件可以分析声音的波形,在该软件下打开一个声音文件,立刻出现该声音的波形图形。该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音强为纵坐标。时间坐标的刻度为1ms,满足采集反应时数据精确度的需要,误差为±1ms。

对于采集到的数据,利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进行整理和分析,删除未反应的以及反应时在平均数3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结果见表3。

表3 语码切换范式基本水平任务下命名的平均反应时 (ms)、正确率 (%)

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语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54)=5.18,p<0.05),被试用汉语命名图片的反应显著快于纳西语命名。切换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 (F(1,54)=364.21,p<0.01),无切换条件下的图片命名反应显著快于切换条件。年级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F(2,54)= 10.27,p<0.001),表明不同年级间对图片命名的反应时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对年级做事后检验发现,二年级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之间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年级和语言类型、年级和切换任务类型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F(2,54)=3.06,p>0.05;F(2,54)=2.32,p>0.05);语言类型和切换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1,54)=7.89,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切换条件下,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统计学的差异 (p>0.05);在无切换的条件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01),纳西语反应显著慢于汉语反应。其中,在要求用两种语言反应系列下,无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显著快于有切换条件(p<0.001)。另外,年级、语言类型、切换任务类型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54)=1.52,p>0.05)。

正确率的语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54)=19.66,p<0.001),即被试用汉语命名图片的正确率显著高于用纳西语命名的正确率。切换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 (F(1,54)=25.66,p<0.001),切换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无切换条件下的正确率。年级主效应不显著 (F(2,54)=2.33,p>0.05),表明不同年级间对图片命名的正确率不存在显著差异。

年级和语言类型、年级和切换任务类型,以及语言类型和切换任务类型两两之间的交互效应均无显著性 (F(2,54)=1.22,p>0.05;F(2,54)=0.254,p>0.05;F(1,54)=0.048,p>0.05)。年级和语言类型、切换任务类型三者之间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 (F(2,54)=0.918,p>0.05)。

在反应时上,语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54)=7.89,p<0.01),用切换至汉语的代价显著大于切换至纳西语的代价;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 (F(2,54)=2.32,p>0.05),表明不同年级的切换代价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和语言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54)=1.52,p>0.05)。在正确率上,语言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54)=0.044,p>0.05);年级的主效应也不显著 (F(2,54)= 0.254,p>0.05),表明在总体正确率上,不同年级的切换代价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和语言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54)=0.918,p>0.05)。

(三)讨论

研究1发现,语码切换范式下基本水平的图片命名任务中,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两方面,语言类型和切换任务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这说明纳西—汉双语者在无切换、随机切换系列中,用汉语和纳西语命名图片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差异都显著,用汉语命名的反应显著快于纳西语,即存在切换代价;两种语言中,随机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切换条件。在切换代价的反应时上,语言类型主效应显著,表明切换代价存在语言熟练度的不对称性,切换至汉语的代价明显大于切换至纳西语的代价。以上结果说明,对小学纳西——汉双语者而言,在纳西语熟悉程度和汉语熟悉程度不平衡的语码切换中,切换至相对熟练的语言——汉语的代价要大于切换至基本熟练水平的语言——纳西语的代价。该结果支持非特定的语言选择假说,即在语言的切换中,非任务语言参与了目标词的选择竞争。[13]按照抑制控制模型,为了完成当前目标词的选择与反应,当前不使用的语言处于抑制状态,其抑制程度取决于两种切换语言的熟练程度。因为汉语的熟练程度相对较高,需要抑制的程度也相对要高,故在切换至汉语时,需要解除之前抑制所需的时间要长,从而造成切换至汉语的代价要大于切换至纳西语的代价。

在切换代价上,语言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二、四、六年级在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即语言的熟练程度对词汇选择机制没有影响。此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熟练程度双语者的词汇选择机制是不一致的,词汇选择机制会随着两种语言熟练程度的变化而发生质变。为何在本实验中不同熟练程度的双语者在两种任务语言的切换代价上不存在差异?一方面,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大小有关,双语的熟练程度作为被试间变量,无疑需要保证每组被试是大样本容量,但局限于被试的选取条件,不同熟练程度的被试样本量仅为19、20和18,缺乏一定的统计功效。另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年级间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差异并不大,以自评和他评的方法来确定被试的语言熟练度,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即被试间的语言熟练程度差异没有达到数据所显示的显著水平。

(四)小结

通过语码切换范式下基本水平的图片命名任务实验,纳西——汉双语言语的词汇选择机制可归纳如下。

1.纳西语基本熟练,汉语相对熟练的纳西——汉双语者,在用两种语言交替命名图片时,存在切换代价,且切换至汉语的代价大于切换至纳西语的代价,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采用非特定语言的选择机制。

2.双语的熟悉程度对词汇的选择机制没有明显影响。

为了确定切换任务的难易会不会影响语码切换,会不会影响词汇的选择机制,本研究进行了第二个实验,让被试进行语码切换范式下不同范畴水平的图片命名任务,探讨任务难易 (水平)对词汇选择机制的影响。

研究二

(一)方法

1.被试选取:同研究一。

2.实验设计、材料、仪器和程序:

研究2中的实验设计、材料、仪器和程序与研究1基本一致。研究2中,对被试的任务难度予以限定,即被试的任务是对图片所属的范畴进行命名,并对图片的内容能吃还是不能吃进行反应。

(二)实验结果

表4 语码切换范式范畴水平任务下命名的平均反应时 (ms)、正确率 (%)

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语言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54)=1.19,p>0.05),被试用汉语命名图片的反应时与纳西语命名没有显著差异。切换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 (F(1,54)= 523.88,p<0.001),无切换条件的反应显著快于切换条件。年级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F(2,54)= 9.50,p<0.001)。对年级做事后检验发现,六年级的反应显著快于二年级和四年级 (p<0.05);二年级和四年级之间的反应时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水平的显著 (p>0.05)。

语言类型和年级、语言类型和切换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 (F(2,54)=0.20,p>0.05;F(1,54)=0.28,p>0.05);年级和切换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2,54)=6.22,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二、四、六三个年级中,有、无切换条件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 (p<0.001),有切换条件的反应时长于无切换条件的反应时;其中,在有切换的条件下,六年级的反应明显快于二、四年级 (p<0.05),在无切换的条件下,二年级的反应明显慢于六年级 (p<0.01)。年级和语言类型、切换任务类型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54)=0.74,p>0.05)。

正确率的语言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54)=0.34,p>0.05)。切换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F(1,54)=48.36,p<0.001);切换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无切换条件下的正确率,年级主效应不显著 (F(2,54)=2.26,p>0.05)。

年级和语言类型、年级和切换任务类型,以及语言类型和切换任务类型两两之间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F(2,54)=0.09,p>0.05;F(2,54)=0.61,p>0.05;F(1,54)=0.70,p>0.05)。年级和语言类型、切换任务类型三者之间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 (F(2,54)=0.12,p>0.05)。

在反应时上,语言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54)=0.28,p>0.05);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2,54)=6.22,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六年级切换代价明显低于二年级和四年级 (p<0.01);年级和语言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54)=0.74,p>0.05)。在正确率上,语言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54)=0.70,p>0.05);年级的主效应不显著 (F(2,54)=0.61,p>0.05);年级和语言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2,54)=0.12,p>0.05)。

(三)讨论

研究2发现,语码切换范式下范畴水平的图片命名中,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两方面,语言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切换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这说明纳西——汉双语者在无切换、随机切换系列中,用汉语和纳西语命名图片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差异不显著;两种语言中,随机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

在切换代价的反应时上,语言类型主效应不显著,表明切换代价不存在语言的不对称性,切换至汉语的代价跟切换至纳西语的代价相当。这说明,对于纳西——汉双语者的小学生而言,在纳西语、汉语的语码切换中,切换至相对熟练语言——汉语的代价与切换至基本熟练水平语言——纳西语的代价相当。该结果支持了特定语言选择假说,即在范畴水平的命名任务中,当前不使用的语言虽然已经激活,但并没有对目标语言的选择造成了竞争或干扰。年级与语言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语言熟悉度对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选择机制并没有造成影响。

因此,从任务本身的难度或加工水平看,对图片所属的范畴 (能吃、不能吃)进行命名,其任务反应较为独特和简单,被试重复对能吃和不能吃这两个概念进行反应,反应的重复次数相比实验一的基本水平任务更频繁,且只需要从心理词典中两个方面的任务图示进行选择;从加工资源的角度看,是因为被试在加工目标语言的范畴水平时并不需要占用较多的资源。

(四)小结

在语码切换范式下对范畴水平的图片命名任务中,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如下:

1.纳西——汉双语者用相对熟练的汉语和基本熟练的纳西语交替命名图片时,汉语和纳西语的命名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切换至汉语的代价与切换至纳西语的代价相当,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即被试采用了特定语言选择机制。

2.对于范畴水平的命名任务,双语的熟悉程度并不影响词汇的选择机制。

综合讨论

本项研究通过2个研究,在不同的任务水平下探讨了不同熟练程度双语者在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研究发现,纳西——汉双语者在不同的任务水平下,两种语言的切换存在不同的特点。

研究1发现,在语码切换范式的基本水平任务中,对相对熟练的语言反应更快,正确率更高;对相对不熟练语言的反应更慢,正确率更低,即存在切换代价;切换至相对熟练语言的代价大于切换基本熟练语言的代价,且不同熟练程度双语者在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2发现,语码切换范式的范畴水平任务中,对相对熟练的语言反应更快、正确率更高,而对相对不熟练语言的反应更慢、正确率更低,即存在切换代价;切换至相对熟练的语言的代价与切换至基本熟练的语言的代价相当,且不同熟练程度双语者在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看来,无论任务水平还是任务语言的熟练程度如何,无切换系列的命名总是快于切换系列中的命名;但两种任务语言切换代价的差异和不对称性与任务水平有关,而与两种任务语言的熟练程度无关。其一,对于纳西语作为基本熟练语言、汉语作为相对熟练语言的双语者而言,在基本水平任务中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但在范畴水平的任务中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其二,不同语言熟练程度的双语者无论是在基本水平任务中还是范畴水平任务中,均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

通过考察纳西——汉双语者图片命名中的切换特点,可以推测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在忽略不同年级语言熟悉程度变化的情况下,对于纳西语作为基本熟练语言,汉语为相对熟练语言,两种语言熟练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的小学纳西——汉双语者而言,切换至相对熟练语言的代价要显著大于基本熟练语言的代价,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支持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即非目标语言对目标语言的产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词汇选择机制受到任务水平的影响,在基本水平的任务中,发现语码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被试采用了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在范畴水平的任务中,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相当,被试采用了特定语言选择机制。特定语言选择假说认为,只有当任务语言的词汇表征被整合到一个心理词典中时,才能通过该选择机制进行目标词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选择机制才能集中于一种语言的心理词典,从而避免来自另一语言的心理词典的干扰。[7]按照这种观点,对于范畴水平任务而言,任务语言只有能吃、不能吃,以及对应的纳西语四个词汇结点,任务图式较为简单,这导致了目标语言和非目标语言的词汇表征被整合到了一个心理词典当中,即双语者运用的特定语言选择机制。在基本水平的任务中,双语者对于图片对应的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较为复杂,对于纳西语基本熟练,汉语相对熟练的双语者而言,很难被整合到一个心理词典中,完成任务需要的注意控制资源更大,导致非目标语言对目标语言的干扰。

研究指出,在语码切换范式中,双语者的词汇选择机制直接受到两种任务语言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当两种语言的熟悉度存在差异时,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要大于不熟练语言的代价,采用了非特定的语言选择机制;但当两种语言都达到熟练程度,熟练程度相当的情况下,采用的是特定语言选择机制,即熟练双语者的词汇选择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任务语言的熟练程度而异。[14-17]但随着本研究的深入,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语言的熟练程度对双语者的词汇选择机制并没有造成影响。这可能由于在本项研究的2个研究中,作为被试间变量的二、四和六年级的样本量太小,人数分别为19、20和18,缺乏一定的代表性。除此之外,还可能是由于不同年级间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差异并不大,以自评和他评的方法来确定被试的语言熟练度,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即被试间的语言熟练程度差异没有达到理论上所期望的显著水平。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词的选择机制极为复杂。其中,任务的难度是影响双语者目标词选择机制的一个主要因素,它通过影响双语者的词汇表征来影响目标词的选择。一般而言,对于简单任务,两种任务语言的词汇能较好地整合到一个心理词典中,非目标词汇就不会影响目标词汇的选择。基于此,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在第二语言的学习时,一方面应该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另一方面,应该努力在两种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将新习得的语言词汇尽快整合到已有语言的心理词典中,从而促进新学语言的加工效率。

结论

一、对于纳西语作为基本熟练,汉语作为相对熟练的不平衡双语者而言,用纳西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相对熟练语言——汉语的代价显著大于切换至基本熟练语言——纳西语的代价。

二、在基本水平的实验任务中,用纳西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采用了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在范畴水平的实验任务中,用纳西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采用了特定语言选择机制。

三、任务水平是影响词汇选择机制的一个主要因素,语言熟练程度对纳西——汉双语者词汇的选择机制无明显影响。

[1]Grosjean F.The bi1ingua1’s 1anguage modes.In:J Nico1s(ed.)one mind,two 1anguages:bi1ingua1s 1anguage processing[M].Oxford,Eng1and:B1ackwe11.1992.

[2]周晓林,庄捷等.言语产生研究的理论框架[J].心理科学,2001,(3).

[3]张清芳,杨玉芳.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字形和音韵激活的时间进程 [J].心理学报,2004,(36).

[4]崔占玲,张积家等人.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选择机制 [J].现代外语,2009,(32).

[5]Green,D.W.(1998).Menta1 Contro1 of the Bi1ingua1 Lexico-Semantic System[J].Bi-1ingua1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1998,(1).

[6]Costa,A.,Mike1,S.Lexica1 access in bi1ingua1 speech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1anguage switching in high1y proficient bi1ingua1s and L2 1earners[J].Journa1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4,(50).

[7]崔占玲,张积家.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来自亚词汇水平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0,(42).

[8]Meuter,R.F.I,A11port,A.(1999).Bi1ingua1 1anguage switching in naming:Asymmetrica1 costs of 1anguage se1ection[J].Journa1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9,(40).

[9]Costa.C,&Mike1.S.Lexica1 access in bi1ingua1 speech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1anguage switching in high1y proficient bi1ingua1s and L2 1earners[J].Journa1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4,(50).

[10]崔占玲,张积家.双语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特点及机制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1]A11port,A.Wh1ie G.Task-Switching:Positive and Negative Priming of Task-Set.In G.W.Humphreys J.Dunca,AM.Treisman(Eds),Attention,Space and Action:Studies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M].Oxford,Eng1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2]Monse11,S.Yeung,N.Azuma R.Reconfiguration of Task-Set:Is it Easier to Switch to the Weaker Task?[J].Psycho1ogica1 Research,2000,(63).

[13]刘晓瑜,何朝丹,陈俊,邓沁丽.熟练粤-普双言者的双言认知控制机制——来自双任务切换范式的行为研究证据[J].心理学报,2015,(4).

[14]崔占玲,张积家,等汉—英和藏—汉—英双语者中、英文语码切换及代价研究 [J].应用心理学,2007,(13).

[15]张积家,崔占玲.藏—汉—英双语者字词识别中的语码切换及其代价[J].心理学报,2008,(40).

[16]Roe1ofs,A.A.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1emma retrieva1 in speaking.Cognition,1992,(42).

[17]Costa,A.Mike1.I.Iva.How do high1y proficient bi1ingua1s contro1 their 1exica1ization process?Inhibitory and Language-Specific Se1ection Mechanisms are both functiona1[J].Journa1 of Experimenta1 Psycho1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2006,(32).

(责任编辑徐彩玲)

On the Lexica1 Se1ection Mechanism in the Speech of Naxi-Chinese Bi1ingua1 Chi1dren

YUAN Li1i1,TAO Yun2&YANG Yeqing1
(1.Dehong Teachers Co11ege,Mangshi,678400,Yunnan Province;2.Schoo1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Yunnan Norma1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the 1exica1 se1ection mechanism in bi1ingua1 speech production of the bi1ingua1ists of the Naxi and the Chinese 1anguages at primary schoo1 through 1anguage switch costs in the picture naming tasks.Resu1ts of the study show:1)for unba1anced bi1ingua1ists virtua11y f1uent in Naxi but on1y re1ative1y f1uent in Chinese,asymmetrica1 switching costs were observed when naming pictures in Naxi and Chinese-it costs notab1y more to switch to the re1ative1y f1uent 1anguage(Chinese)than to the virtua11y f1uent 1anguage(Naxi);2)asymmetrica1 switching was observed when naming pictures in Naxi and Chinese in the basic-1eve1 experiment whi1e no asymmetrica1 switching was observed when naming pictures in Naxi and Chinese in the category-1eve1 experiment;and 3)1eve1 of the tasks inf1uences the 1exica1 se1ection mechanism but 1anguage f1uency does not.

bi1ingua1 chi1d,speech production,1anguage switching cost,1exica1 se1ection mechanism

H257.3

A

1671-7406(2016)04-0048-09

2016-02-18

袁丽丽 (1988—),女,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系助教,研究方向:学习与认知、跨文化心理学。

猜你喜欢

纳西代价命名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安纳西
安纳西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爱的代价
代价
纳西鲁丁的微笑
成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