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专题复习课教学策略

2016-09-05张如欣

化学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专题复习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张如欣

摘要:全面把握教学目标要求,厘清“复习什么”;运用5种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好“怎样复习”;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比较,寻找物质间的共性及差异,渗透化学学科思想;重视作业设计专题化、体现层次性;不仅能提升复习效果,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常见的物质;专题复习;教学策略;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7–004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初中化学教学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最后一年的学习中,从元素组成、微粒构成和化学分类等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类物质有一个深入的认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这一学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对他们今后用化学的视角观察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学年学生还面临着中考,在时间有限的复习阶段,有的教师会过分突出知识的再现,在复习课中安排大量的练习,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在复习课中简单罗列知识点,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为此,有必要在提升对复习课教学功能与价值认识的基础上,优化专题复习课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更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复习有效性。

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时,要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从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和需要入手,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专题的策略和方法等。

1 全面把握教学目标要求,厘清“复习什么”

对目标任务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再次分析、研究,并且结合以教科书的研读、考试手册的分析,将有关内容的复习要求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进行比较分析,把学生的已有能力与要进一步培养的能力联系起来,把要学习的技能与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还可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有机地、自然地整合在“知识与技能”的复习过程之中,融合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之中,使认知和情意在复习阶段也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要在全面分析目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本专题复习任务的侧重点。“目标任务分析”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研讨,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复习什么”的问题。

2 建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好“怎样复习”

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学思路的反映、升华和核心要素。与新授课相比,复习课教学策略的设计更需要考虑和确定的是:安排什么样的教与学活动,使学生不但能“温故”而且能“知新”。要达到这个目的,活动的设计更应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具体地说,专题复习课应注重用好下列教学策略:

2.1 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

以“常见的物质”专题中“碱——氢氧化钠”的复习课为例,课程标准中对于氢氧化钠的教学要求为:

(1)知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俗名;

(2)理解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理解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

(3)知道氢氧化钠的用途。

学生在新授课时已经知道氢氧化钠的性质、变质的常见原因以及如何证明变质,本节课可首先进行上述内容的复习。但是,如果在复习阶段还是只重复以上几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水平,复习的价值就不能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基于课程标准,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可以提升复习的效果,为此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案例:

2.2 创设合理的情境,提出新问题

在“常见的物质”专题复习中,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设置有效的复习情境,提出新问题。

2.3 注意利用实验综合知识,深化认识

实验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分析获得感性信息去思考、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等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一般而言,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是在新课阶段完成。复习课的实验专题往往是“纸上谈兵”,注重原理、现象与结论分析等。如果在专题复习中,能根据相关内容将一些实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验证,或者将探究实验或某些实验片断从纸上搬到实验桌上,对学生的复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节课要求学生证明氢氧化钠变质,可以促使学生思考方案设计的问题所在,感悟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2.4 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

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可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并能灵活应用、触类旁通。如果只是简单罗列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而不是在复习阶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复习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为在复习阶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氢氧化钠变质成分的探究为复习主线,暗线则是围绕氢氧化钠的性质,将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等方法自然融入,引导学生在复习阶段对实验的分析从定性过渡到简单定量,复习化学方程式计算、溶液计算,更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2.5 注重学生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

专题复习应注重学生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以获取较高的教学效益。

思考装置设计背后的原理、分析步骤的合理性、思考现象的产生等,在新授课阶段受学生认知水平和课时的限制,一般不能展开综合分析。在专题复习阶段,可以结合相关内容,合理渗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述关于氢氧化钠质量分数的测定中,甲乙两套方案的评价,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适时指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展开对实验设计的评价、对同伴意见的评价,能激发彼此的思维火花。

3 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比较,寻找物质间的共性及差异,渗透化学学科思想

完成氢氧化钠性质复习后,及时引入氢氧化钙专题复习。两种物质的变质原因相同,但是证明部分变质的方法却有差异,指导学生分析导致差异的原因。进一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体会学科分类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在相似中找差别,在差别中找变化规律的思想。

4 作业设计专题化、体现层次性

既要体现复习的效果,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常见的复习课作业布置形式为完成学科基本要求相应的内容,或者完成一套往年某区的二模试卷。作业量多、针对性往往不是太强。在复习课阶段,作业的重点不在于量,而在于根据复习的内容,在完成基础型习题的前提下,选择能体现化学学科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试题,从而减轻学生过多的作业负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用知识解决问题、养成严谨的分析、表达能力。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在茫茫题海中进行筛选,选择基于课标且符合学情的作业。

上面以复习氢氧化钠性质为例介绍了“常见的物质”专题复习的主要教学策略,对比以往的罗列性质-默写有关化学方程式-完成相应习题的复习方法,可以更好了解、诊断学生对于初中常见物质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把酸碱盐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自主串成线、结成网,形成知识网络。在实验的评价环节,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的科学性、方案的合理性、运用原理的准确性、仪器药品的使用是否恰当完备、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误差产生及其原因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使复习课的功能不仅是帮助学生回顾知识,更在于能运用知识去解决化学问题。

教师在专题复习中深入思考,全面把握教学目标要求,厘清“复习什么”;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好“怎样复习”;重视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比较,寻找物质间的共性及差异,渗透化学学科思想;重视作业设计专题化、体现层次性;不仅能提升复习效果,也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伯鸿.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J].上海教育,2015,(2):1~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题复习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