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在小儿病毒性肠炎抗病毒及抗炎效果分析

2016-09-03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年1期
关键词:西咪替丁喜炎轮状病毒

李 云



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在小儿病毒性肠炎抗病毒及抗炎效果分析

李云

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在小儿病毒性肠炎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100例病毒性肠炎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喜炎平佐治,比较两组的疗效、病毒转阴率以及炎性因子变化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毒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大便异常的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及炎性因子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的腹痛、腹泻、大便异常、恶心呕吐积分均低于对照组,TNF-α、IL-6、IL-10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毒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能够迅速缓解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喜炎平;西咪替丁;小儿;病毒性肠炎;抗病毒;抗炎

病毒性肠炎是小儿比较常见的疾病,80%由轮状病毒(RV)导致,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伴轻度呕吐,但病情变化快,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是导致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临床上对病毒性肠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补液、抗病毒、肠黏膜保护药、微生态制剂等治疗,疗效不一。喜炎平注射液是具有抗病毒效应的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对多种病毒、细菌引起的炎症、高热具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有学者将其用于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发现抗病毒效果优于利巴韦林[1]。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采用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00例病毒性肠炎的患儿,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2];②患儿家属均同意治疗方案;③均为急性起病,病程3 d以内;④既往体健,无心肝肾严重基础疾;⑤治疗前3 d均未使用收敛剂或止泻剂;⑥大便常规检查大部分正常;⑦轮转病毒检测阳性。排除标准:①有重度营养不良;②严重的内脏器官疾病;③霍乱、伪膜性肠炎及细菌性痢疾;④病因诊断不明确,未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⑤近3个月内存在严重感染者;⑥或已接受相关治疗,可能影响诊断或疗效判定者;将该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13.5±4.5)月。病程6~72 h,平均(24.5±12.5)h。脱水程度:轻度30例,中度16例,重度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个月~2岁,平均12.0±4.2个月。病程4~72 h,平均(23.2±13.2)h。脱水程度:轻度32例,中度16例,重度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检查,在合理喂养的基础上,进行退热、止吐、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西咪替丁治疗,西咪替丁注射液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m L中静脉滴注,10~15mg·kg-1·d-1。连续治疗3~5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喜炎平治疗,喜炎平注射液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 L中静脉滴注,5~10mg· kg-1·d-1,连续治疗3~5 d。

三、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3]

①显效:治疗72 h内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 h内患儿的大便次数、性状、体温以及全身症状显著好转;③无效:治疗72 h患儿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加重,体温无变化或有所升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四、统计学处理

采用双人核对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两组治疗效果及病毒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0%(47/50)高于对照组的70.0%(35/50),病毒转阴率为58.0%高于对照组的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及病毒转阴率比较[n(%)]

二、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大便异常的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腹痛、腹泻、大便异常、恶心呕吐的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的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四、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的TNF-α、IL-6、IL-10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但观察组治疗后的以上炎性因子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毒副反应及不良事件。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d)恶心呕吐(d)腹泻(d)腹痛(d)发热(h)大便异常(d)观察组50 1.50±0.30 2.10±0.30 2.20±0.40 1.70±0.50 2.30±0.40 4.50±0.40对照组50 2.90±0.30 3.40±0.50 3.50±0.60 2.80±0.70 3.20±0.40 6.50±0.30 t值-2.81 3.25 3.01 2.65 2.55 4.28 P值-0.006 0.005 0.005 0.008 0.008 0.002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

组别n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大便异常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 3.83±1.56 0.82±0.23 3.43±0.32 0.56±0.12 3.21±0.43 1.32±0.16 3.12±0.53 0.92±0.64对照组50 3.75±0.85 1.53±0.85 3.31±0.63 1.50±0.53 3.35±1.58 1.89±0.47 3.09±0.32 2.07±0.52 t值-0.12 2.05 0.31 2.57 0.44 1.99 0.07 3.51 P值-0.259 0.034 0.213 0.008 0.174 0.042 0.356 0.004

讨论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胃肠道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弱,机体调节能力较差,较容易感染病毒或细菌。小儿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常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失衡,对患儿的危害较大。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肠炎的重要原因,其进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使绒毛膜变粗变短,坏死,进而诱发腹泻[4]。全世界每年因感染轮状病毒导致死亡的患儿多达44万。临床上缺乏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方法,单纯用西药或中药治疗疗效欠佳,现多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μg/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μg/L)

组别n TNF-αIL-6 IL-1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 6.82±1.86 3.41±1.24 5.84±1.24 3.71±1.13 7.74±1.22 4.26±1.57对照组50 6.75±1.12 4.55±1.85 5.87±1.53 4.90±1.32 7.61±1.53 5.89±1.35 t值-0.11 2.97 0.10 3.12 0.25 3.51 P值-0.262 0.006 0.275 0.005 0.230 0.004

一、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提高了病毒性肠炎的抗病毒效果

西咪替丁是一选择性的H2受体阻滞剂,能够明显抑制胃酸、组胺、分肽胃泌素等,进而减轻H2受体对肠黏膜的刺激,降低炎性反应。而且西咪替丁对抗病毒及免疫增强有一定的作用。樊翠珍在应用西咪替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喜炎平佐治小儿秋季腹泻的研究显示,采用喜炎平佐治能够显著缩短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提高疗效[5]。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采用喜炎平佐治后,小儿的轮状病毒转阴率显著提高,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缩短,改善好。

中医认为病毒性肠炎是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以清热解毒。喜炎平是从穿心莲全叶中提出的穿心莲内脂,磺化处理后是一种广谱抗病毒、抗菌药物,对腺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毒具有灭活作用。有研究报道喜炎平的抗病毒效果明显,主要是其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阻断病毒DNA/RNA的复制作用,提高血清溶菌酶的水平,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形成[6],从而减轻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除对效应细胞的直接作用外,穿心莲还能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各种免疫活性物质发挥作用,这也是喜炎平广谱抗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周文等人的研究显示,喜炎平能够增强常规治疗轮状病毒腹泻的抗病毒效果,减少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伤作用[7]。

二、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降低了病毒性肠炎的炎性反应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轮状病毒感染可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渗出增加。西咪替丁在人体内可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减少炎性渗出,缓解腹泻等症状。喜炎平中的穿心莲可清热解毒、燥湿、抗炎,能改善微循环,减少炎性渗出物的量,抑制炎症的发展,可减轻水肿,其抗炎作用与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炎症部位PG的合成有关,可明显改善腹泻患儿临床症状[8]。结果显示,观察组腹痛、腹泻、大便异常、恶心呕吐等消失时间短,改善程度好。吴烨等人的研究显示,喜炎平注射液能够明显抑制细胞炎性因子TNF-α、IL-6、IL-10、IL-2,从而发挥抗炎作用[9]。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能够发挥了强大的抗炎功效。就安全性而言,大多数研究均未见报道喜炎平的不良反应。有研究报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利巴韦林的四分之一,应用安全性较高[10]。

综上所述,喜炎平联合西咪替丁能够迅速缓解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1]王小芝.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9):70-72.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86.

[3]王国栋,李郁.喜炎平注射液佐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5):402-403.

[4]喻志峰.喜炎平注射液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5):23-24.

[5]樊翠珍.喜炎平与西咪替丁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33(9):1239-1241.

[6]王凯阳.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27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1):55-56.

[7]周文,罗友昌.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伴心肌损害5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8):619-620.

[8]盛丽,毕美芬,兰志建,等.锌剂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5):32-33.

[9]吴烨,沈建强.喜炎平注射液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7):81-83.

[10]吴君.利巴韦林单用及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8):323-325.

(本文编辑:任玥欣)

10.3969/j.issn.1672-2159.2016.01.049

442000湖北省十堰太和医院

2.轮状病毒转阴率

于治疗结束后,再次检测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检测方法为用胶体金法,采用试剂盒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3.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4.临床症状积分

包括腹痛、腹泻、大便异常、恶心呕吐四个临床症状,按照症状的不同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评分0、1、2、3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其中无症状为0分;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活动为1分;有症状,影响到正常活动为2分;症状较为严重,不能进行正常活动3为分。

5.炎性因子水平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空腹采血3m L,用于检测。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白细胞介素(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所有试剂盒由北京北方伟业公司提供,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

6.不良反应

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2015-10-08)

猜你喜欢

西咪替丁喜炎轮状病毒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喜炎平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
西咪替丁联用禁忌
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在应激性胃溃疡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氨溴索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效果评价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手足口病7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