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数理图谱与未来图景

2016-09-01田洵洵罗生全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4期
关键词:文献能力研究

● 田洵洵 罗生全

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数理图谱与未来图景

●田洵洵罗生全

以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教育观念转变的时代诉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学生学业发展的代际差异等方面阐述了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的统计、对文献作者所在单位进行分类计量和文献研究内容的归类汇总进行定量分析,用数理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教师能力作为研究问题域的问题中心、教师能力研究的过度分化、教师能力研究的主体和领域分布单一的研究现状。并由此构建出教师能力研究的“常热”、教师能力研究的无序与有序、教师能力研究主体的分化与对话和教师能力研究的领域与范式等未来研究的图景。

教师能力;定量分析;中小学

教师能力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重要而又庞杂。教师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和完成情况的个性心理特征。[1]教师能力已然不是一个新和热的话题,但是依然是教育领域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目前我国对于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定量分析较为缺乏,本文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进行定量分析,以期达到对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状况的客观了解,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未来图景。

一、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价值诉求

教师能力对于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应的教师能力研究也因而具有了其重要性和必然性。下面将从教育观念转变的时代诉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学生学业发展的代际差异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价值诉求。

(一)教育观念转变的时代诉求

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改革的实施和纲要内容已表明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前者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后者是我国整个教育阶段的全面改革。然而,不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整个教育的改革,都可以说是教育观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教育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凸显的是特定社会与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教育最终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由此,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我国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2]:由片面质量观转为全面素质观,由被动接受的教育观转为自主发展的教育观,由统一性教育观转为突显个性发展教育观,由“复制型”人才观转向“创新型”人才观,由阶段性学习观转向终身学习观。我们知道,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怎样将新的教育观念真真切切地付诸教育实践之中,这无疑是对广大教师能力的考验,需特别指出的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始终处于教育一线,唯有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内化,才能胜任现在乃至未来的教育工作。

由此,教育观念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在意识层面上的认识,更迫切的是怎样保持教育实践与教育观念的同步。那么,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最终落实者,是新的教育观念的呈现者,广大中小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完胜素质教育,这必然也是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领域。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也是一个专业,不论是对于教师的自身成长,还是教育改革对其的要求,都迫切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教师本身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实现“教有所成”,彰显教育生涯中专业价值的最佳途径;对于教育发展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更是实现教育改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之一是找准、找对教育实践的方向,同时也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为自身寻找一定的理论支撑。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苍白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途径实现对现实状况的改进,也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对其反思、批判和指导。可以说,教师能力研究既源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路径。其一,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3]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很多要素,如知识的积淀、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升,也包含了情意发展、态度转变。此外,教师专业发展还有知识、观念、能力、动机和专业态度、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等不同层面。[4]由此,可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可凝炼为: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无可厚非,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能力。其二,发展教师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举措。而教师日常工作根植于生动、复杂、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其能力的提升更需要系统完整的理论的指导,协助教师理清自己在零散的教学实践中的各种能力,并对其审视、批判和提升。由此,必然需要对教师能力的理论研究。其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相当大而杂的领域,教师能力发展的理论往往是内隐于具体实践中,而没有以“逻辑的、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教师能力的理论研究,抽取出普适性理论与原则,这些理论与原则是广大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可理解、可接受的,才能为教师教育实践的明晰、提升和推广服务。

(三)学生学业发展的代际差异

代际差异理论是在上个世纪 50年代由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2002)首次提出,指因出生年代和成长背景不同而导致的各代群之间在价值观、偏好、态度与行为等方面呈现出的具有差异性的群体特征。[5]那么,这个理论在学生的学业发展上就表现为学生学业发展的代际差异。中小学校中的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家庭环境和周围的社会环境等的不同,这样会使得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的兴趣偏好、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社会行为等,在学业发展上就表现出学习观、学习兴趣点、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等的差异,即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存在学业发展的代际差异。这样的学业发展的代际差异就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能力上的考验,同一个教师或者教师群体要面对着学业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代际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群体,那么,教师能力的构成也必须是多元的、教师能力的养成和培养方式也必须是多样化的,才能应对学生学业发展代际差异所带来的教学、管理等的挑战。教师能力受到学生学业发展代际差异所带来的挑战为其研究提供了视角和研究的必要性,从学生学业发展的代际差异方面思考教师能力的构成,在理论上为其梳理教师能力构成的体系,为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师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从而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应对学生学业发展的代际差异。

二、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以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首先通过“教师能力”主题检索期刊,时间截止为2015年12月31日,得到2454篇期刊论文,再逐一剔除学前和大学阶段教师能力研究的文献,所得有效期刊论文276篇。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并使用Excel、CNKI关键词词频统计软件和中国知网文献分析系统等分析工具,对所得的276篇期刊文献进行鉴别整理:对历年文献的发表数量的统计、对文献作者所在单位进行分类计量和文献研究内容的归类汇总分析等。从而,对我国义务阶段教师能力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能力研究的基本特征为:教师能力作为研究问题域的问题中心、教师能力研究存在过度分化的现象和教师能力研究的主体与研究领域单一等,通过数理图谱更为直观地展现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以期最终更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教师能力作为研究问题域的问题中心

图1 1983年以来论文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从纵向的时间跨度来看,对本次研究的276篇样本论文发表时间进行整理,得出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图1)。图1 为1983年至2015年,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论文每年发表的数量,从论文发表的数量及其持续时间,可以发现: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是一个持续的关注点。从图1中明显看出2001年以后论文发表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因而,根据图中所示论文数量的波动情况,本研究将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在时间上划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1983年-2000年,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论文发表数量较少,但是可以说明我国对于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关注的时间较早,当然,此时间段我国对于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还处于萌芽时期;阶段二:2001年-2015年,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呈现明显波状上升趋势,与前一阶段相比,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多且增长幅度大,说明我国在此时期对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图2 文献互引

从横向的论文文献互引来分析,某一领域论文文献共引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引文分析主要的功能主要对本领域的发展史有个清晰的表征,从而使得研究者能够明晰本研究领域的分叉点,梳理出大量有关键影响力的文献。由此分析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背景和依据,并分析其原因。本研究首先对276篇样本文献的被引情况进行排序,找出被引次数大于等于10的期刊文献49篇,并对其进行文献共引分析。有16篇共引文献,其中有五本著作:《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吴志超等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教师能力学》(罗树华,李洪珍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李其龙,陈永明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不属于本组49篇期刊论文中的文献,还有11篇共引文献为本组研究论文。同时借助CNKI的文献分析得出如图2所示的文献互引图,可知本组49篇论文中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分别共计50篇,且每篇引证文献引证的次数均不小于3次。文献之间的引证与被引证,首先在文献单元之间建立了某种外观上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蕴含文献内容上的某种主题关联。[6]一般来说,研究者所引证的文献均是与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相关的文献。所以从本次研究中的文献共引情况和文献互引中的文献引证情况来看,教师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核心关注点。

(二)教师能力研究的过度分化与系统建构

本研究对研究样本中276篇论文内容进行汇总得出样本文献中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表1所示):一类是对中小学教师教师能力的构成研究,另一类是对中小学教师能力培养进行的研究。而中小学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又可进一步从不同视角对其分类,一是从能力本身结构视角对教师能力分类,二是从学科视角对教师能力进行分类;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又可分为:教师能力的培训和教师能力的自我培养。

表1中论文数量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能力的构成研究所占比例较大(见图3),教师能力的构成研究所占比例为79%,而教师能力的培养研究所占比例为21%,说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存在过度分化的局面。其中教师能力的具体分类研究中侧重于对教师能力结构的总体研究,主要探讨教师能力的结构要素,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小学教师能力主要有: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反思能力、科研能力、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与自学能力等,如李斌(2005年)概述了国内外关于教师能力构成的代表性研究,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的教育能力与一般能力两种能力要素构成教师能力结构模型,教育能力由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和拓展能力3个基本要素构成:张波(2007年)认为教师能力的基本框架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且研究者均是从自身的理论逻辑出发对中小学教师能力进行的系统建构,也反映出对教师能力进行系统建构的必要性。然而,对于中小学教师能力的建构存在过多的观点,始终无比较统一的系统建构,未能理清教师能力建构的思路,也使得教师能力研究出现无序与混乱的现象。

表1 样本文献中研究内容分类

图3 样本文献研究内容分类及其所占比例

(三)教师能力研究的主体和领域分布单一

教师能力研究的主体从论文作者所在单位来分析,对样本文献的作者所在单位进行整理,将作者所在机构分为三类(如表2所示):第一类为中小学;第二类为高校,包括一般综合性大学、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第三类为其他机构,包括教育研究所、省市级教育局、协会、图书馆和作者机构来源不详等。各个机构发表论文数及其所占比例(图4):中小学14%、高校75%、其他社会机构11%,可以明显看出高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能力研究处于绝度大的比例,而中小学和其他社会机构所占比例较小。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而且高校的学术氛围较浓厚,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条件,同时,也有很多高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在科研探索的路上。与之相比,中小学的教师大都是生存于一线的教学环境中,比较注重教学的实践,科研能力不是很强,因而没有太多的理论研究成果。所以说,从这一方面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主体分布较为单一。

同时,在分析教师能力研究的主体所在单位时,也关注到了研究主体对于教师能力这一问题域所研究的不同领域。高频关键词可以反映出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本研究运用CNKI关键词词频统计软件对276篇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统计出关键词758个,汇总出词频大于5的高频关键词39个,其中由于搜索论文时以“教师能力”为主题,所以关键词中“教师能力”、“教师”和“能力”、等出现频次过高,这里分析高频关键词就将其剔除,所得高频关键词32个(表5)。

表2 作者所在单位

图4 机构发表论文数及其所占比例

表5 高频关键词

其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关键词有:一是“教学”,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有“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二是“体育”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有“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中学体育”;三是“新课标”,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有“新课程”、“新课改”;四是“素质”,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有“能力素质”、“素质教育”、“教师素质”;五是“信息技术”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是“现代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六是“数学”和“语文”这两个科目。从高频关键词大致分布情况来看,义务阶段教师能力研究的热点为“教学”、“体育”、“新课标”、“素质”、“信息技术”和“数学”“语文”这两个科目。首先,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师能力的结构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所以对“教学”的关注比例较大。其次,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第三十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上世纪末的新课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课程结构方面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体育,那么相应的对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也会关注素质教育和专门的体育;再次,科技的成果也相应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小学的教师也要相应掌握信息化的技术,那么,对教师能力的研究会关注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最后,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作为主科,不论在课程设置还是课程评价上都居于重要地位,因而与之相关的教师能力会成为研究的关注点。以上所列的教师能力研究领域固然不可忽视,但是教师能力的研究始终是一个不断持续的动态研究点,相应的教师能力研究领域分布也要摆脱单一而随之拓宽。

三、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未来图景

我国对于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关注时间较早,自1983年至今,从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始终作为问题域的问题中心,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研究内容的过度分化现象、研究主体和研究领域单一等问题。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特征,建构了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未来图景,具体如下。

(一)教师能力研究的“常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中小学教师能力这一古老而又现实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今,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仍是一个持续的关注点,这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应然也是必然的。理论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能力的关注源于教育观念转变的时代诉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与学生学业发展的代际差异。同时,教育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教师专业的发展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依然是一个不能间断的过程,学生学业的发展存在着代际差异,这从来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因素,因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且必须是持续的。一方面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必须是持续的,另一方面,这种持续的研究也应该成为每一阶段教师能力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表示,教师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尤为重要的影响因素。[7]教师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在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未来图景中也需要保持教师能力研究的“常热”。

(二)教师能力研究的无序与有序

自然辩证法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序中应包含着有序,有序中亦应体现着无序。目前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内容所体现出的过度分化现象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无序,而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应该打破这种失衡的状态,展现出对中小学的教师能力理论研究存在着的无序与有序特征。那么,一方面这种研究的无序会造成研究的过度分化现象,然而亦能突显出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的侧重点,即现实中关于教师能力所急需关注的一些方面,这样的研究不可能做到去研究教师能力的每一方面,却会给与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有的探究。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有序会避免关于该研究领域出现过度重复的研究与大量的研究盲点,比如说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学生学业发展的要求等构建合理的中小学教师能力的标准体系,在研究的思路方面灵活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兼顾思辨性和实证性的研究等均是有序的研究。因而,在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中要通过维持研究的有序来避免该领域研究内容的过度分化,在有序的研究中也要注意突出当前研究急需关注的核心问题,绘制出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无序与有序的图景。

(三)教师能力研究主体的分化与对话

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来自于高校,教师能力的研究主体分布较为单一,不可否认,高校里浓厚的学术氛围、独有的研究实力和优越的研究条件为教师能力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研究主体的同一化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朝着相似化方向发展。反之,不同的研究群体大多是来自截然不同的教育与工作环境,有着不同的研究背景、不同的实践经历、不同的问题关注点等,从而不同的研究群体会产生不同的研究思路、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最终也会形成不同的研究结论、构建不同的研究理论,学术研究是需要不同的研究观念的碰撞而擦出新的思想的火花。但是,不同的研究群体间需要通过“对话”来使得其研究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不断促进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主体的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其研究水平、丰富其理论研究的成果。

(四)教师能力研究的领域与范式

本次研究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呈现出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的几个热点领域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未能形成该研究领域的范式。“范式”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库恩提出的,并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进行了具体论述。通常情况下,研究范式是不同研究者进行同一领域研究遵守的相同或相似的模式,其表示的是研究者研究和解释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可以归为一种社会学范式,代表着特定的研究印记,凸显着一种特有的研究习惯。一个学科或研究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就是形成一种范式,进而取得该范式下更为精髓和深奥的研究成果。[8]研究范式构建目的是为未来参与实践,并能成为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的新人(如学生)准备的,所有的特定领域的研究共同体的成员都能从该研究领域的范式夯实学科领域基础,由此,他们将来的实践与研究将大大避免了基本前提层面的疑惑。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一个特定研究传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所以说,在拓宽中小学教师能力研究的领域的同时,是需要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形成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研究范式。

[1]王丽珍,林海,马存根,胡卫平.近三十年我国教师能力的研究状况与趋势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2]刘芳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23.

[3]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4]孟宪乐著.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策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53.

[5]陈玉明,崔勋.代际差异理论与代际价值观差异的研究评述[J].中国人力资源,2014,(7).

[6]陈菊英.文献引证关系研究简要评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2).

[7]卢正芝,洪松周.教师能力三十年研究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8][美]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著.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

(责任编辑:刘君玲)

*本文系“基于大数据技术分析的教研员胜任力水平模型建构研究(BHA150077)”研究成果之一

田洵洵/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罗生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文献能力研究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