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材于教材之外,能力考查在课内”

2016-08-23李淑章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同行者燕国先人

李淑章

今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试题首次选自教材之外。有的老师查不到那段文字的出处,问我。我也正想就此说几句话,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那段话选自《列子·周穆王第三》,原文如下: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谓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考题做了一些处理:一是去掉了“其人愀然变容”中的“愀然”二字;二是给“社”“垅”“绐”这三个词加了注解。现在,我试着用白话文写出这段话的意思:

有个燕人,生在燕国,长在楚地,等到年老时,才重返燕国。路过晋国之时,同行者有意哄他,指着晋国的城墙说:“这就是燕国的城墙啊。”那个燕人一听,立刻变了脸色,表现出忧伤的样子。同行者又指着祭祀的神社说:“这就是你祭祀的神社呀!”那人便伤心地长叹一声。同行者又指着一处房子对他说:“这就是你祖先居住过的宅院。”那人禁不住地落下泪来。同行者又指着一座坟墓说:“这就是你家的祖坟呀。”那人听了,不禁哭了起来。同行者看到他的样子,失声大笑,说:“我先前是骗你呢,这里是晋国啊。”那人羞惭万分。等来到燕国,真的看见了燕国的城墙和神社,真的看见了他祖先的故居和坟墓,那个燕人的悲凄心情,反而变得淡薄了。

现在,就此说说我对语文考试的一些想法。

首先,语文考试不仅在于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等的记忆与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包含的人文情怀的体会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据此,我一贯主张:语文考试的内容,应是教材内与教材外相结合。而多年来,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的文言文试题总是局限于教材内,而且范围只是重点篇目。据说教育部门也多次想改变这种状况,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付诸于行动。不知为什么,今年居然有了突破:文言文考题,第一次实现了教材内与教材外相结合。

其次,这次所出的文言文试题,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特点:

一是文章短小,而且选自古代经典著作《列子·周穆王》。

二是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及句式,都是初中学生在语文课上学过的。如果学生真的学好了教材的文言文,那么,对这段文字,就会应付裕如。

三是试题主要考查了五个方面,涉及文言文阅读题考分11分中的6分,而且与教材内文言文考题相融合:

1.考查“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中的“微”字的含义,且与“微斯人,吾谁与归”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微”的异同。

2.考查“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中的“至”字的含义,且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至”的异同。

3.拿出“燕人生于燕,长于楚”这个复句,让学生从“停数日,辞去”、“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此先人之庐”、“咨臣以当世之事”这四个句子中,找出与之相同的句式来。

4.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仅有一句:“‘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5.文章内涵丰富,学生可从了解古代文化、缅怀先人、情感体验等方面获得教益。

从以上三个特点中,我感到,该试题的导向清楚,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接近于高考的“选材于教材之外,能力考查却在课内”的原则,同时告诉学生:学习语文必须在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方面下功夫,而且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最后,试题所选的文章,从网上是不容易找到的,这对押题之风至少是一种无声的抑制。

猜你喜欢

同行者燕国先人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问路
问路
助燕伐戎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先 人
四季兼程 甘苦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