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丰厚的裴氏碑刻

2016-08-19裴建民何沁学赵英然

文物季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闻喜县碑刻碑文

□ 裴建民 何沁学 赵英然

文化遗产丰厚的裴氏碑刻

□裴建民何沁学赵英然

河东裴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碑刻将碑身、碑文、书法三者完善结合,是雕刻、文学、书法艺术的综合体现,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对研究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裴氏家族碑碣碑铭碑刻艺术

裴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宏大、声名显赫的名门巨族,其祖居地在晋南闻喜县。上自周秦,下迄于今,号称“天下无二裴”的裴氏子孙们在大河之东这块灵秀的发源地上已搏风击雨、繁衍生息了2500多年。

唐朝宰相张说所撰《赠太尉裴行俭神道碑》载:“其先出于嬴姓,伯益之后也。秦则裴侯始封,汉则侍中受职,魏晋之代郁为盛门。八裴方于八王,声振海内;三子尊为三祖,望高士族。”特别是到了隋唐之世,裴氏家族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正史立传与载列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三千余人。上下两千年,裴氏先后出现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进士68人。

河东裴氏在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留下了丰富的生活遗迹。但是,由于岁月风雨的涤荡,今天我们在闻喜县境内所能看到的,已经只是吉光片羽了。我们现在只能凭借这些幸存下来的裴氏的历史遗迹,来追寻他们往日的辉煌。

一、裴氏碑刻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裴氏家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碑刻。由于岁月沧桑,战火不断,现多已散佚不可考。但从裴氏碑馆内存藏的碑碣和《裴氏世谱·碑志》中收录的碑铭来看,仍有稀世珍品。它对我们研究历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现存的裴氏碑刻档案,最早的是东汉永和二年(137年)的《裴岑纪功碑》,最迟的是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的《清谱序碑》,前后时间跨度长达1720年,几乎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始末。如果把裴氏碑刻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几乎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裴氏宗祠(又称裴晋公祠)创建于贞观三年(629年),经历代重修,原有前殿、后殿、廊房、碑廊、状元坊及世系碑等建筑,规模宏伟,甚为壮观,可惜由于迭遭兵燹,多数被毁。然而幸存的一些遗迹与数十通珍贵碑刻,依然向后人昭示着晋公裴度的辉煌业绩与裴氏家族不同凡响的往古岁月。

裴氏碑馆坐落于裴晋公(裴度)祠内,属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存藏着数十座巨幅碑刻,大都为稀世珍品。

碑馆里的碑刻,较为重要的有:北周裴鸿碑、唐裴镜民碑、唐玄宗御书裴光庭碑、平淮西碑、金刻裴氏家谱碑、清刻裴氏家谱碑,还有几通明清时期的宗祠重修记碑。1993年又从村口出土了《裴氏兄弟积德流芳序碑》,放置在院内。

由于裴氏家族的显要地位,使得裴氏子孙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了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因此,裴氏碑刻档案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裴岑纪功碑跋》中记有“惟汉永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首部众,克敌全师”的军事行动。《唐平淮西碑》记有唐朝淮西藩镇吴元济“以请不许,遂烧舞阳,犯叶、襄城,以动东都,放兵四劫”到李愬“夜半到蔡,破其门,取元济以献,尽得其属人”的战事经过。《裴仆射济州遗爱碑》记有唐朝宰相裴耀卿任宣州刺史时,适逢“天灾流行,河水决溢,蝗虫避境”,“公急人之虞,分帝之忧,御衣假寐,对案辍食,不候驾而星迈,不入门而雨行,议堤防也”的治洪之事。《巡抚裴公墓志》记有清朝巡抚裴宗锡任青州知府时,“引博兴湖、大清河、小清河诸水,开稻田数千顷。沮洳之地,潴之为塘,种莲藕,隙地则种柳及波罗树,教民养山蚕,野无旷土,民至今享其利”的发展生产之事,等等。裴氏碑刻档案以其深厚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裴氏碑刻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碑身、碑文、书法三者的完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它是雕刻艺术、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的综合体现。

图一 裴鸿碑

图二 裴光庭碑

二、现存的珍贵碑刻

1.裴鸿碑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的记录中州刺史、九曲城主裴鸿功绩的《裴鸿碑》全称《周故开府高邑侯裴史君(鸿)之碑》,书法稳健,刚劲有力,汉隶与魏碑合一,为全国书法名碑。裴鸿碑,这是裴氏碑馆现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图一)。

《周故开府高邑侯裴史君(鸿)之碑》系螭首方座,篆额,碑身有分。据《河东裴氏新谱》(闻喜裴氏研究会收藏),此碑与裴镜民碑俱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在裴氏家族墓地永青村掘出,移置裴柏村裴晋公祠内。据碑上题记看,此碑至今已有1420余年历史。是馆内现存最早的裴氏珍贵碑刻。碑高154厘米,上宽67厘米,下宽184厘米,上厚25厘米,下厚27厘米,正文隶书有方界格,29行,满行63字,宽2厘米见方,全碑约1770余字。

裴鸿,卒于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周书》有传,碑文较传文详细,可补史传之不足。由于年代久远,原碑上半部剥蚀严重,字迹已漫灭不清,下半部因多年埋于土中,故字尚为清晰。此碑碑文为隶书,字体圆润工整,书法稳健,刚劲有力,为全国书法名碑。

2.裴光庭碑

《裴光庭碑》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名相裴光庭的功绩亲自书写勒石的御制之碑。全称“大唐故光禄大夫行侍中兼礼部尚书裴光庭碑”,刻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已有1270多年历史。

碑身为方形,碑额已失。据记载,碑首原为李林甫题额,可惜已毁坏无存。下部多半截及碑额、碑座遗失,碑身只剩上部少半截。残高120厘米,宽135厘米,厚43厘米。碑阴阳两面,均镌刻唐玄宗御书。正面为唐玄宗行书《裴光庭碑》,30行,每行26字,字径3.5厘米。阴面由名相张九龄撰文《裴光庭敕碑》,8行,每行8字,共64字,字径10厘米左右。碑文赞扬裴光庭承当国家重任,能徇忠节。玄宗御笔行楷,书法隽丽遒劲,均为翰墨中之珍品(图二)。

关于此碑资料记载不一。《山右古石刻丛编》拓本录有碑之全文,除上半截每行26字外,下半截每行还有约46字,这样碑文每行是72字左右,全碑约记2200余字,现存不过750余字。碑文概述裴光庭之家世及生平历官事迹,颇明晰。经与史校,内容互为详略,互相参证,可窥见裴光庭生平全貌。至其书法,结体风格质朴,运笔潇洒,自然飘逸。站在碑前,可领略和感受一代唐皇的书气神韵。可见唐玄宗不但善于隶书,而且行书更为妍媚动人。

图三 唐平淮西碑

裴光庭碑,原置于闻喜县东门外,仅残留半截。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经裴律度移至裴柏村裴晋公祠内,使它不至于再遭毁坏。裴光庭(675—733),字连城,裴行俭之子。他是弘文馆学士,玄宗朝的宰相。卒,谥忠献,赠太师。唐玄宗命中书令、集贤院学士张九龄为其神道碑撰文。神道碑文,御书。裴耀卿题御书字。宰相李林甫题额。谏议大夫褚廷诲摹勒。此碑君臣共建,名人荟萃,可谓一时盛事,千古留芳。

3.唐平淮西碑

记录唐朝名相裴度功绩的《唐平淮西碑》,由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撰文。千余年来,此碑一直为世人所敬仰,后被损坏,直到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由刑部员外郎锺秀等人重立,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著名书法家祁隽藻书丹。该碑由四通巨碑组成,一连四石,为方座。字大如拳,气势磅礴,且石质精细,刻工绝佳(图三)。由于该碑文章好,书法好,镌工好,故又称“三绝碑”。

《平淮西碑》由四通巨碑组成,高2.54米,宽0.92米,一连四石,为方座,全碑中歌颂了唐代贤相裴度力挽狂澜、削平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卓著业绩。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以宰相兼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为行军司马,平淮西吴元济。功成,诏撰平淮西碑,多叙裴度事。韩愈写完《平淮西碑》后,李愬部下认为韩碑不实,李夫人又乃皇亲,觉得裴度功劳写多了,其夫功劳写少了,所以找宪宗皇帝大闹,为愬鸣不平,告了御状。宪宗诏令拽倒碑身、磨去碑文,命段文昌重撰。唐代诗人李商隐有长篇《读韩碑诗》,为韩文叫绝。另有一首《临江驿》诗,曰:“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平淮西碑》重立时,已到了清代咸丰元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光禄大夫、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寿阳祁隽藻与同僚谒晋公祠。次年(咸丰元年),裴氏后裔自曲沃赴京都,请求他书写韩碑,勒石祠中,以垂永久。这就是裴柏村裴晋公祠内《平淮西碑》的由来。《平淮西碑》重新树立天地间,终于吐出了千余年来堵在正直人们心口上的冤气,人心大快。世传此碑为“三绝碑”——即裴度的功绩、韩愈的文章、祁隽藻的书法。祁隽藻(1793—1866年),山西寿阳人,是清代道光咸丰时一位十分正直的宰臣。他雅好书法,出颜柳,入山谷(黄庭坚),达到了“大书深刻”之境界。观《平淮西碑》,四石相连,字体厚重端平,典雅壮丽,或谓字如其人,观者无不惊叹叫绝。

4.裴镜民碑

刻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的《裴镜民铭》,全称《益州总管司马裴启碑铭》。上世纪70年代已被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此碑刻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1360余年。此碑立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十月二十一日。此碑为唐初历史家李百药撰文,书法家殷令书丹,字迹端庄凝重,笔力挺拔,世称其法“不减欧虞”(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与虞世南),亦为全国书法名碑(图四)。

裴镜民(?—596年),父景汉,仕北周,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赠晋州刺史。入隋,为兵部侍郎,备称“明干”。又为西南道行台兵部侍郎,兼益州总管府司马。开皇十六年(596年),西南夷构乱,他总率士卒讨伐。由于援兵不至,陷于危局,于三月十九日被俘遇害。

5.裴氏相公家谱之碑

《金大定谱序碑》,全称《裴氏相公家谱之碑》。此碑为唐碑金刻,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由唐代裴氏族人裴再兴利用唐代的一块无字碑,将他家珍藏的唐代闻喜县令裴滔编撰的《裴氏家谱》刊刻其上而成碑,距今已近千年,是目前裴氏家族现存最早的家谱(图五)。

碑额题为《裴相公家谱之碑》,碑文由“里人靳愿书并题额,石匠杨卞刊”。碑文刊刻在碑阳和碑阴两面,现碑阳基本可读,碑阴则漫漶不清,多不可辨认。

碑阳前面是《闻喜县裴氏家谱序》,末云:“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里人彭城刘若虚序。”家谱正文题为《裴氏家谱》,署名为:“唐将侍郎试秘书省校书郎闻喜县令裴滔。”这份重刻唐代裴氏家谱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容和独特的排列方式。它以河东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的等第为主要线索,罗列裴氏族人。据碑文,裴氏在《贞观氏族志》中占有等第的共13人,清晰可辨姓名的有5人。他们是裴汉,第二等;裴世矩,第三等;裴怀节、裴神安、裴世清,第四等。每载一人,都要说明该门有宰辅、入省、三品、皇后、王妃、驸马的人数,然后谱列这一门中诸人数及其官爵著述等。

此碑为一通,双面,由于岁月既久,风雨剥蚀,不少地方字迹模糊,辨认较难。虽然如此,但此碑的价值极高,是现存最早的裴氏家谱之碑。对于河东裴氏、《贞观氏族志》,乃至谱学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6.清刻裴氏家谱碑

清刻裴氏家谱碑。清咸丰七年(1857年)所刻《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石组成,蔚为壮观。序文移用金刻裴谱之序,正文署名为“唐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闻喜县令裴滔”。因为清刻裴谱所记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这个署名只能是借用的。全碑对裴氏自汉魏到明末裴氏三眷世系源流分别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述与考证,支派分明,脉络清楚。此碑刻工精细,字迹清晰,保存完好,确属一部裴氏家族不可多得的族谱史料。

此外,碑作中还有历代重修晋公祠碑记数通。

图四 裴镜民碑

图五 裴氏相公家谱之碑

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经综合文献资料整理而成的,为河东裴氏自发源至宋明时期最为系统完整的族谱。它列东眷裴自汉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这份裴氏家谱碑对于研究河东裴氏的历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7.明重修唐裴晋公祠堂记碑

刻于明嘉靖二年(1524年),御史朱寔昌撰文,御史王秀篆额,御史张英书丹,碑文记载了明嘉靖元年闻喜县令张问行主持重修唐裴晋公祠堂一事。全碑通高180厘米,宽92厘米,厚21厘米,碑文总计798字,有颜体风格。

8.裴氏兄弟积德流芳并序

1993年,裴柏村的裴氏后裔又从村口发现并挖掘出一通裴氏的清碑,现置于裴氏碑馆院内。此碑为康熙皇帝诰授分守湖广湖南岳常道布政使司参议裴冲度、内阁撰文中书舍人裴衍度、朝议大夫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裴率度世德永垂碑,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月十二日,碑通高190厘米,宽90厘米,厚25厘米,前面冠以“裴氏兄弟积德流芳序”。裴冲度、裴衍度和裴率度是三兄弟,排行为老五、老六、老七。这裴氏三兄弟属曲沃裴氏,在裴柏村正北50里之外。清代,曲沃裴氏最盛,但是他们不忘裴氏的祖居地,把功德碑立在了裴柏村。这为研究清代河东裴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工作单位:裴建民,山西省闻喜县裴氏文化研究会;何沁学,山西省闻喜县诗联学会;赵英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猜你喜欢

闻喜县碑刻碑文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从《文心雕龙·诔碑》看蔡邕碑文
山西闻喜县举办闻喜药茶品鉴会
暑假研学 寓教于乐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闻喜县郭家庄:山楂喜获丰收 助家致富脱贫
碑刻
闻喜县切实加强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