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型青铜罐形器及其文化内涵

2016-08-19王瑞

文物季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青铜墓地

□王瑞

浅析小型青铜罐形器及其文化内涵

□王瑞

在《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一书中将三件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小罐称为荷包,其精致造型和实际用途都较为奇特。本文将对出土的该类小型青铜罐形器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内涵。

小型青铜罐形器青铜荷包西周春秋

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1820、M1052、M1705分别出土了三件小型青铜罐形器,其形制颇为特殊,虽略有不同,但均体小,带盖,圆弧腹,在盖沿与器口两侧都有上下恰好相对、有孔中通的穿耳,以用来系佩。所以在郭宝钧先生的《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一书中将这些小罐称作“荷包”。郭先生认为这与后世少数民族腰带上系挂的荷包十分相似[1]。其实在古代从商周就已开始腰间垂挂佩囊[2]。少数民族使用荷包等佩囊更是十分常见,这可能与少数民族游牧生活习惯有关。

目前见到的小型青铜罐形器主要在陕西、河南和山东地区出土,下文将通过其类型、用途和文化内涵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类 型

1.穿耳罐

主要以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三件小罐为代表,出土同类器物的还有山东和陕西地区。器形均大体相同,依据足部特点,分有圈足和无圈足两式。

图一 虢国墓地M1820:27

图二 虢国墓地M2012:92梁姬罐

图三 沂水李家庄猴形钮穿带壶

Ⅰ圈足式,共六件:虢国墓地M1820:27,有盖,圆弧腹,盖与器口沿两侧分别突出有上下相对管状耳,圈足,素面无纹(图一)[3]。虢国墓地M 2012:92,通高11.8厘米,口径8.1厘米,腹径9.4厘米,腹深6.2厘米,重0.75千克,人首形扁钮盖,球形腹,圈足,兽首贯耳,饰双龙双兽纹等,盖内有2行5字反书铭文:“梁姬作□□”(图二)[4]。沂水李家庄猴钮罐高12.2厘米,球形腹,穿耳,圈足,器身与器盖均残存有凝固的丝带(图三)[5]。邹县七家峪村穿带壶高9.6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1厘米,腹深7.3厘米,形制近同M1820:27,饰窃曲纹等[6]。韩城梁带村M26:137,高10.6厘米,口径7.4厘米,形同M2012:92,饰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图四)[7]。肥城小王庄穿带壶饰窃曲纹和鳞纹[8]。

Ⅱ无圈足式,共三件:虢国墓地M1052:46,形同M1820:27,唯无圈足,饰饕餮纹等(图五)。虢国墓地M1705:48束颈,圆球形腹,穿耳,饰兽带纹(图六)[9]。沂水刘家店子车马坑铜扁壶形同M1052:46,盖略弧[10]。

图四 梁带村M26:137贯耳罐

图五 虢国墓地M1052:46

图六 虢国墓地M1705:68

图七 仙人台M6:B38

图八 薛国故城M2:20小铜罐

特征分析和演变趋势:

器物大小基本上通高9~13厘米,口径6~8厘米,腹深6~7厘米,腹径9~11厘米,重约1000克以内。墓葬年代从西周末春秋初到春秋晚期晚段。形制分两式,主要体现在足部和腹部,参照《虢国墓地铜器群的分期及其相关问题》里器形分期和墓葬年代,我们可知穿耳罐是从有圈足向无圈足、圆弧腹向球形腹发展演变。无圈足和球形腹的组合所属年代较晚。装饰上器盖有平盖、人首形、动物形钮三种;纹饰由早期光素无纹到春秋常见的重环纹、窃曲纹、垂鳞纹等。

2.链式提梁罐

链式提梁罐主要无穿耳,代之以盖与器身有环钮或半环钮,并且由附带的链条相接。根据形制分两式,Ⅰ式器盖与器身均有环钮、Ⅱ式只有器身有环钮。

Ⅰ式有六件:沂水李家庄鸟钮罐高10.9厘米,盖与器身均有环钮,球形腹,圈足,链条缺失[11]。山东长清仙人台M6:B38,通高9.2厘米,口径8.5厘米,鸟钮盖,圆鼓腹,腹部环钮附链式提梁,与盖面两环钮相连,圈足,饰蟠螭纹等(图七);M6:B35,通高5.7厘米,口径5.2厘米,圆形平板式盖,平底,素面无纹[12]。临朐泉头村M乙:13,形同仙人台M6:B38[13]。蓬莱辛旺集M7提链小罐形同临朐泉头村M乙:13。蓬莱柳格庄M6:56,通高7.9厘米,腹径7.1厘米,形同临朐泉头村M乙:13[15]。

Ⅱ式一件:枣庄小邾国M3,高8厘米,平板式盖,弧鼓腹,圈足,肩部环钮带链条,饰龙纹[16]。

特征分析和变化规律:

基本上通高7~11厘米,口径5~9厘米,器盖有半球形盖和平板式盖两种,多立鸟形盖钮,以球形腹居多,足部分圈足和平底,链式提梁多由腹部环耳相衔。山东长清仙人台M6:B38腹部的链式提梁与盖面两环形钮相连,我们可知这个设计可以使盖与器身只能掀起但不相脱离,防止器盖遗失。目前可见的链式提梁罐都出土于山东地区,从器型和链条提梁看是对中原式罐形器不同程度的改造,同时年代晚于中原风格,少见或不见于中原地区,属东夷地区新创造器物。

3.仿陶铜罐形器

仿陶铜罐形器,与西周晚期陶罐相似。根据形制分两式,有衔环与无衔环两种。

Ⅰ式有衔环共三件:虢国墓地M2012:91,通高8.4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10厘米,重0.34千克,形同薛国故城M2:20[17]。滕州薛国故城M2:20,通高5.3厘米,口径6.7厘米,束颈,鼓腹,平底,盖沿两侧置兽首衔环,肩两侧置环钮与盖环相衔(图八)[18]。蓬莱辛旺集M6形同薛国故城M2:20[19]。

Ⅱ式无衔环共六件:莒南大店M2共两件,其中M2:12通高6.5厘米,口径5厘米,腹径8.3厘米,平盖,鼓腹,平底,肩部有双环耳[20]。临沂凤凰岭殉人3和殉人4共三件,殉4足下:6,形同莒南大店M2:12[21]。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G2:A3,通高10厘米,口径6.8厘米,腹径12.8厘米,圆形钮平盖,折肩,斜腹,凹底,肩部有回钮形耳,通体素面,盖顶有一周16字铭文“黄子作黄孟姬行器则永宝宝霝冬(终)□□”[22]。

特征分析和变化规律:

仿陶铜罐形器出土在河南和山东地区,分为两种形制。器物大小略小于其他两类,基本上通高5~10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8~13厘米。同西周陶罐类似,束颈,鼓腹,平底。肩部分弧肩和折肩,器盖分平盖和略弧两种。需要注意的是,Ⅱ式类型的莒南大店M2:12在简报原称为卣,《沂沭流域商周青铜器研究》认为是沂沭流域罐类器形。临沂凤凰岭殉人3和殉人4罐形器在简报中称为卣;《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研究》认为殉M3随葬罐一,殉M4随葬缶二;《沂沭流域商周青铜器研究》认为三件均为罐;《中国青铜器综论》认为殉4足下为缶。另据《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研究》提到卣在春秋时已少见或不见,且大小也与卣不符,再结合其他相似形器的命名,笔者认为暂且可将其归入罐类。

二、用 途

根据已有资料显示,小型青铜罐形器因形态特殊,小巧玲珑,除了弄器性质外,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从出土情况看,陕西韩城梁带村M26出土的贯耳罐与盛放玉饰的其他小型器一同摆放在椁室东侧近墓主头部,与青铜礼器分开放置,认为已不是礼器范畴,而是实用器。同样《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提到虢国墓地M1820、M1705、M1052皆有成组的珠串饰出土,认为罐形荷包或即是盛小品珠玉之盒。

从铭文看,虢国墓地M2012“梁姬罐”盖内铭文“梁姬作□□”。简报认为最后一个字是匵,刘社刚先生推断当是盛放珠宝的首饰盒;李零先生则认为其中两字为米芻匵,当是盛脂粉类化妆品盒[23]。黄君孟夫妇墓G2折肩铜罐盖顶铭文“黄子作黄孟姬行器则永宝宝霝冬(终)□□”。铭文“行器”二字,根据以往“旅壶”、“旅瓶”等铭文来类推,“行器”可否字面理解为出行使用的行装器物。

从造型看,链式提梁罐的链条提梁除了固定盖与器身不相脱离,主要还是充当提携的作用。穿耳罐的耳部可以用丝带穿系以提。如沂水李家庄的猴钮罐形器出土时器身与器盖均残有凝固的丝带。这与少数民族在佩囊口部穿束带系于腰间颇有异曲同工之效。

因此综合来看,穿耳罐主要是当首饰盒、脂粉盒等匣、椟这样的器具。虢国墓地M1820:27出土时腹部、底部见有布纹痕迹,说明其可能用布包裹。就像后世人们出于对珍宝的喜爱,对盛放的匣椟进行包裹一样。而链式提梁罐和仿陶铜罐形器Ⅰ式更可能是盛贮器。

三、文化内涵

1.小型青铜罐形器体现西周末春秋初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小型青铜罐形器作为春秋早期初见形制,是本时期专门发展出来的颇有特色器型。这一时期随着西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政治结构中各诸侯国、新兴贵族阶层、势力集团逐渐发展壮大,人们的信仰和社会礼仪制度也发生深刻变革。僭越礼制的现象频繁,墓葬中随葬器物开始摆脱西周中期以来逐渐定型的礼器组合和形态束缚,为满足贵族阶层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意识开始出现新器型。在女性贵族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形态特殊铜器。因此有学者认为特殊形器是女性所钟爱的器物。主要是当时高级贵族女性阶层所受成规束缚较少,也可能是性别差异的不同需求,为规格化的随葬制度带来新形制[24]。以小型青铜罐形器为例,有圈足者都为女性所有,如虢国墓地M1820墓主是苏国嫁到虢国之女姪妃襄、M2012是梁国嫁到虢国之女、小邾国M3是鲁地秦贵族之女秦妊。相反男性多是无圈足罐,如虢国墓地M1705、M1052、沂水刘家店子车马坑驭者铜扁壶。

2.小型青铜罐形器反映了西周春秋时期族属关系和地缘关系。

学者认为拥有形态特殊铜器的贵族女性很可能来源于其他的人群集团,如“戎狄”和“殷民”[25]。我们知道戎狄自西周伊始就聚居在北方地区,西周晚期实力渐强,与其相邻的中原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多选择与其通婚,以稳固一方。如韩城梁带村M26墓主为芮国国君夫人,器物多有带“仲姜”铭文。经考证认为是文献《左传》记载的芮姜,通过对出土物文化因素综合判断,认为芮姜应是一位来自西北姜戎部族的女子。两周之际芮国与戎人相近,伴随戎人势力强大,可能受其侵扰频繁,出于政治需要,芮国公室选择与姜姓戎人通婚[26]。另外从墓主娘家国别判断,有苏国、梁国、陈国、鲁国等,有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虽不是都来自戎人部族,但在中原地区他们都与北方戎人交错杂居,或嫁入东夷之地,通过姻亲和地缘关系,一定程度都会受到戎人和东夷文化因素影响。

3.小型青铜罐形器体现了夷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小型青铜罐形器主要出土于中原和山东地区,形成了以陕西梁带村芮国和河南三门峡虢国为代表的中原风格。这两个诸侯国隔黄河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有利于交往与融合。山东地区出土罐形器的列国分布在东夷之地的淮汉流域、汶泗流域、沂沭流域、黄水河流域。水陆交通的便利更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和相同区域内的相互影响。如多见于东夷地区的链式提梁罐是在中原风格基础上加入东夷文化特色,表现在造型的演变,器盖立鸟装饰的增多。除了宗周地区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融,在山东本地周代异姓封国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也具有浓厚的东夷文化色彩[27]。如研究人员认为,邿国墓地M6:B38形制近同齐国临朐泉头村M乙,是因齐与邿相距不远,邿国罐形器影响了齐国临朐M乙的发展[28]。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既需要在长期的冲撞与互动中完成,也需要精神信仰与文化追求的同一性,如东夷人鸟崇拜习俗和西周对凤鸟形象的热衷,也许更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融合。

四、结 语

目前可知,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小型青铜罐形器共有三种类型,主要发现于中原和山东地区。春秋早期偏早以中原发现最多,纹饰与形制最具中原风格。春秋早期偏晚以后鲁南、鲁东南、胶东半岛多有发现,器形也有所变化。小型青铜罐形器的演变发展也是在中原风格基础上结合当地土著文化因素,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为春秋初创形制,无论是当首饰盒、胭脂盒等实用器还只是弄器,都体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需要和审美意识,作器风格不断向实用转化。也许荷包这样的美称足以体现小型青铜罐形器的意义和价值。

[1]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2]林莎莎《荷包称谓的起源及其与古代腰间垂挂制度的联系》,《纺织科技进展》2008年第1期。

[3][9]李丰《虢国墓地铜器群的分期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88年第11期。

[4][1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號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5][1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山东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59年。

[6]王轩《山东邹县七家峪村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1965年第11期。

[7]孙秉君《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26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期。

[8]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10]罗勋章《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

[12]崔大庸《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

[13][14][16][19][27][28]吴伟华《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研究》,南开大学,2012年。

[15]李步青《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9期。

[18]宫衍兴《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20]吴文祺、张文海《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21]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年。

[22]欧潭生《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第4期。

[23][24][26]杨磊《梁带村芮国墓地青铜器文化因素及相关问题研究》,西北大学,2012年。

[25]林永昌《西周时期晋国墓葬所见性别差异初探》,《古代文明(辑刊)》2008年第7卷。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博物院保管部)

猜你喜欢

青铜墓地
生僻字里识青铜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包山底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最大坟场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青铜古鼎
四川屏山宋代家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