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琴书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2016-08-15程前钱思衡刘博文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保护与传承

程前 钱思衡 刘博文

[摘要]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徐州琴书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随着新兴媒体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徐州琴书陷入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文章将从徐州琴书的形成与发展和生存现状两个方面分析其今后的保护与发展,从而推动徐州琴书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徐州琴书 形成与发展 生存现状 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050-02

徐州琴书是在配有扬琴、二胡等声乐的基础上,用徐州方言进行演唱,流行于徐州市区和周边县区的一个曲艺种类。2008年6月7日,江苏省徐州市申报的“徐州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州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并称为“江苏三书”。①徐州琴书兼具南方曲艺的婉转动听和北方曲艺的粗犷豪放,并伴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十分具有观赏性。徐州琴书使用徐州方言演唱,更加贴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主要唱腔及曲牌大多来源于苏、鲁、豫、皖等地区的歌谣、小调,经过历代艺人加工演变而成。徐州琴书分为三种,包括长篇曲目、中篇曲目和短篇曲目,其中代表曲目有《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私访》《十把金扇》《李双喜借年》《马前泼水》《水漫金山》等。1948年徐州解放以来,为了响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徐州的琴书艺人也创作了一些新的曲目,如《悦来饭店》《小两口争灯》和《王二还家》等曲目。

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徐州琴书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淡化,被流行音乐和新兴影视取而代之。徐州琴书在传承中出现了“老艺人不能演、中年艺人改行、年轻人少学”的现象,致使其陷入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濒危境遇,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曲种已经迫在眉睫。

一、徐州琴书的形成与发展

徐州琴书是由三弦——丝弦——唱扬琴——徐州琴书四个阶段发展而来。②

(一)形成阶段:三弦

清朝康熙年间,徐州兴办了育婴堂,收留了许多盲童,教授他们演唱徐州民间小曲。育婴堂的盲人学成后便沿街卖唱,被观众称为“瞎先生”,由于他们在表演时自弹三弦,观众称其表演为“三弦”。

(二)发展阶段:丝弦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人们改变了原来的演唱模式,由原来的自弹三弦发展成“一人坐唱”的单人档、“双人坐唱”的双人档(其中一人主操琴,另一人打板)等演唱形式。由于坠胡为徐州琴书主要的演奏乐器,坠胡所用的弦是用真丝捻制而成,观众称这种演唱为“丝弦”。

(三)成熟阶段:唱扬琴、徐州琴书

1.唱扬琴。徐州在抗日战争沦陷期间,大量的艺人为了谋生离开家乡演出,同时艺人们将扬琴的演奏融入徐州琴书中,创作了一些关于宣扬抗战爱国的曲目,主要有《汉奸下场》《抗日先锋》《劝夫反正》等,听众将这种形式称为“唱扬琴”。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在劳动中总结生产经验,创作了一批批琴书的经典曲目,使徐州琴书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2.徐州琴书。1949年后被徐州人改名称徐州琴书。1951年,徐州市曲艺队成立,1953年经江苏省文化厅批准成为民营公助性质的曲艺艺术团。曲艺团以唱扬琴的艺人为主,有杨四喜、崔金兰、崔金霞、邢培生、丁兰英等人。后发展到有十二档琴书可以同时登台,扩大成为有七十余人的曲艺团。③20世纪50年代初,琴书演员崔金兰进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使徐州琴书在全国知名,被艺术界和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并将徐州琴书记载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戏剧曲艺大词典》之中。

1948年徐州解放后,徐州琴书艺人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形成了一波徐州琴书创作和演绎的高潮,这一时期,创作的新曲目主要有《悦来饭店》《王二还家》《马前泼水》近三百个曲目,这大大推动了徐州琴书的发展,使徐州琴书成为家喻户晓的曲目。徐州市政府于1958年成立了徐州传统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招收徐州琴书学员,同时还聘请徐州琴书艺人孙成才、朱邦霞等为指导老师。

二、徐州琴书的生存现状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1948年徐州解放以后,徐州琴书凭借徐州特殊的地理优势,广泛流传于徐州周边地区,甚至包括其他省市的部分地区。随着徐州琴书的不断发展,其与扬州评话、苏州评弹并称为“江苏三书”,并成功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曾唱遍徐州大街小巷的曲艺,在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下,如今却走向衰落,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

徐州琴书的生存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才问题

带徒传艺活动,作为一种千百年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传承机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技巧的传习方式和民间知识的传授方法,而是悠久的农耕文明时代民间文化特有的传承法则。④传承人带徒传艺是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核心,是艺术遗产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关键所在。现如今,徐州及周边县市中能够了解并演唱徐州琴书的艺人,除年长者以外,没有学习徐州琴书的青少年。目前从事徐州琴书表演的专业人员不足10人,大部分都是徐州琴书传承人魏云彩的一代、二代徒弟,年龄均在40岁以上。⑤他们大多在民间的婚丧嫁娶活动进行表演以维持团队的日常开销,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徐州市戏马台民俗博物馆演出,收入微薄,致使徐州琴书的发展不景气,大部分艺人转行谋生,导致了众多人才的流失。

(二)徐州琴书的创新问题

一种艺术要想在社会变迁中经久不衰,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传统的徐州琴书曲目大多是选自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神话故事中的精彩片段,经过加工创作改编而成,而现如今人们生活方式已经与过去不同,徐州琴书在编排上还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致使徐州琴书落伍。在徐州琴书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将其保护与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体现出时代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重视其文化内涵,结合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创作出一些反映当今社会风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美丽徐州的新时期徐州琴书曲目。

(三)民众热情度

徐州琴书是徐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徐州人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反映,集民间性、通俗性、大众性于一身。但是,新环境下的许多徐州市民对徐州琴书知之甚少,甚至漠不关心,缺乏对徐州琴书的热情。仅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在全校范围内找到了200多位徐州籍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极不乐观:仅有20.2%的师生“看过或听说过徐州琴书”;有78.7%的师生“根本不曾听说过徐州琴书”,不过他们其中有86%的人表示“如果有徐州琴书的表演一定会去看”,这说明大家对徐州琴书的了解远远不够,应该加强徐州琴书的宣传力度。

三、徐州琴书的保护与传承

(一)挖掘创作以时代精神为背景的新作

在徐州琴书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要将其保护与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体现时代精神。在保护徐州琴书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结合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创作一些反映当今社会风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美丽徐州的新时期徐州琴书曲目,上至国家方针政策,下到人物事迹,将徐州先进的政绩工作、“汉文化”的悠久历史、“徐州好人”的先进事迹、徐州城市建设的新举措等内容加入到徐州琴书的内容之中。

(二)利用多种渠道,建立“非遗”教育生态观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为此,法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文化机构等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具有相应的责任。

徐州市学校众多,仅徐州市内就有一百余所学校,其中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工程兵学院等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为徐州琴书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徐州市市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推动徐州琴书走进校园,让当代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戏曲艺术。同时,也可以在各学校设立徐州琴书兴趣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徐州琴书的剧本编写以及谱曲等工作,既可以培养学生们对徐州琴书的兴趣,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此外,徐州市教育局也可以开展一系列关于宣传、展示徐州琴书的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徐州琴书。比如,在徐州各大高校开展“徐州琴书进校园”的活动,邀请徐州琴书传承人定期到学校开公开课,甚至开一些上课时间较短的选修课;在徐州各中小学设立徐州琴书音乐课,给学生们介绍扬琴、二胡等乐器,介绍徐州琴书的历史和传承。通过以上方式,一方面可以推动徐州琴书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对给学生上课的徐州琴书传承人一定的资金扶持,缓解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等问题。

(三)加大市政府参与保护力度

目前,徐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01项,其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项,因此,徐州市市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徐州市市政府要积极履行好职能,提高文化自觉性,对徐州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妥善落实好“非遗”保护工作的专项基金,号召全市上下的文化工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高度的自觉全身心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徐州市市政府要对徐州琴书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一是制度保障,市政府要及早通过有关保护条例,出台一些制度化的文件规章;二是资金保障,增加对徐州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支出;三是组织机构队伍的保障,可以批准成立徐州琴书保护与研究机构,多向其他省市一些成功案例学习,比如苏州评弹,在当地不仅有独立的剧团,还有研究会、评弹学校,有专门的分管机构,鼓励到各地演出,演出超过一定的数量,政府有奖励。

徐州市市政府还要对徐州琴书中存在的一些文化违规现象大胆问责,严厉打击,及时纠偏,从法理上提升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令徐州琴书中的不健康因素失去所依附的土壤。同时,市政府要培植和拓展徐州琴书的公共性文化空间,让让民众通过各种实践、表演、技能表现等形式,寻找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历史感和归属感,逐渐形成珍惜徐州琴书等民间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进而提高民众的社会道德和民族凝聚力。

四、结束语

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徐州琴书,已经深深植根于徐州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它表现了新时期徐州精神、徐州风格、徐州气质,也表现了徐州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社会心理、文化心理。不断加大对徐州琴书的研究与创新力度,是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徐州琴书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整合优化徐州琴书的资源,不断地更新戏曲观念和创造曲目,提高艺术质量,才能使徐州琴书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徐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州琴书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于缺乏传承人才,传承制度固化、手段单一,地方财政配套不均衡等问题,徐州琴书的发展面临着危机。因此,我们要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徐州琴书的继承和发展,拓宽徐州琴书的发展渠道,努力发掘和培养徐州琴书传承人。徐州市市政府也要加大保护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建立“非遗”教育生态观,促进青少年对徐州琴书的了解。同时,还要用科学的态度挖掘创作以时代精神为背景的新作,为徐州琴书增添新的时代色彩,为共筑“徐州梦”“中国梦”献出一份力量。

注释:

①参见程前.论徐州琴书经典曲目词汇的方言特色[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②参见庞兴华.徐州琴书音乐研究[D].兰州大学,2009(04).

③⑤该数据由徐州市文化局提供.

④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47.

【参考文献】

[1]程前.论徐州琴书经典曲目的方言特色[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2]李子秋.徐州民间音乐集成·琴书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3]庞兴华.徐州琴书音乐研究[D].兰州大学,2009(04).

[4]吴岫明,李子秋.徐州琴书音乐概述[J].中国音乐,1993(01).

[5]李平,吴志强.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论文集[M].徐州文化局,2009(02).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保护与传承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基于城市盲人组织生存现状调研的大学生纪录片创作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虎牙藏族民歌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