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洪洞道情的渊源与发展

2016-08-15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洪洞道情道教

吉 川

(山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浅谈洪洞道情的渊源与发展

吉 川

(山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道情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道情的流传范围也很广,洪洞道情作为我国道情的一支,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发展和形成,与其独特的发展环境和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道情;洪洞;发展

洪洞道情是道情这一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在洪洞的独特发展结果。在发展和演出过程中,其融合了洪洞本地的民俗传统和生活习惯,把源自道教经韵和上层社会的文雅艺术发展演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艺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洪洞道情艺术,并保持着悠久的传承,同时也逐渐扩大了其艺术影响力和演出范围。

一、道情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道情,原称“道腔”,后来戏剧家田汉根据“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把“道腔”这一称呼改为“道情”。根据考证和推测,道情艺术起源于隋唐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由于唐朝皇帝追认老子为祖先,道教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道教经文的独特声腔唱法被称为道歌。唐朝时期,传道道士很多,他们在传道时普遍会歌唱道情。同时,由于每个地方的声腔语言习惯和音乐特色不同,道情与当地风俗融合,产生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因为晋南的平阳一带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故里,这一地区的道教和道情艺术都比较兴盛。到了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与道教的关系密切,道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道情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广,道情艺术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洪洞道情属于道情艺术的一种,是在道情艺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发展而来的。洪洞道情音乐体制属曲牌体结构,唱腔优美、婉转动听,它的戏曲程式、服装、道具、舞台美术和演奏方法别具一格。由于受道教的影响较深,洪洞道情戏的传统剧目大多是神仙道化剧,同时也融入了反映人民生活的现实内容。

二、洪洞道情的发展过程

洪洞道情根据传说是源自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师旷,但是具体确信的产生时间和起源已经无法考证。在隋唐时期,洪洞道情在道教发展的影响下,融入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开始出现一些编曲和表演。经过后来表演者的改进,洪洞道情的内容和形式都开始突破道教的宗教规范,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发展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具有洪洞本地特色的艺术范式,并获得了本地人民的广泛喜爱。

根据可查的历史记录记载,洪洞道情在清朝咸丰年间开始成立班、社,洪洞尹壁村道士尉广甲组建了第一个班社“同乐班”。此后,尉广甲组织“同乐班”排演了《龙虎山》《郭巨埋儿》《三世修》等五个本戏和《小姑贤》《打灶君》《桂香研磨》等小戏到各地演出。到了清末宣统年间,尹壁村的师秉焱组成了第二个道情班——“三盛班”。“三盛班”有很多有名可查的著名艺人,比如彩旦王五斤、青衣王全根等。“三盛班”的剧目比此前的“同乐班”更多,达到了十四本大戏和多个小戏共同演出的规模。在表演上,“三盛班”不仅用道情戏的范式演出,还用传统的道腔秧歌演出《挂神子》《拐银匠》等剧目。在全盛时期,“三盛班”的演出足迹,跨出了晋南地区,广泛活动在河南、陕西等地。但是,清末和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不安,“三盛班”没有一个稳定的生存空间和环境,终于解散。到了1923年,曹生村的程元奎和南秦村的杜丁儿又成立了“兴胜班”,“兴胜班”比此前的班社更加完善,其剧目、行当、表演技艺都有了更大的完善和提升,其特殊的表演功力,如“扇子功”“裙子功”等,都是某些剧目的拿手绝活。1929年,“兴胜班”受到蒲剧的冲击和国内战争的影响,最终解散。

经过三次班社的组织和瓦解,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洪洞道情戏都没有再出现专业的班社和较大规模的演出。建国后,一些道情戏艺人成立了一些业余的班社,并编演了一些新的反映阶级斗争的剧目,比如《反抢粮》《送夫参军》等。1960年成立的“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不仅演出了传统的道情剧目,也吸收了当时比较有名的现代戏,比如《白毛女》等,但是该剧团在“文革”中被强行解散。

三、洪洞道情的发展现状

洪洞道情戏虽然源自道教经韵,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极大地反映和融汇了洪洞的地方生活和人民的现实情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与大多传统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一样,洪洞道情受到时代发展的冲击,人们曾经“宁愿不吃一桌席,不能误了道情戏”的看戏热情已经消失。1985年,洪洞道情被录入《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社会对洪洞道情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剧本和谱本的收集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2006年,洪洞道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保护项目;2008年,洪洞道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并获得300万的国家拨款,用以恢复和保护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是洪洞的地方艺术特色,也是中华戏曲宝库中的明珠,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如今,洪洞道情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小众化,甚至成为历史。但是,对洪洞道情的积极研究和保护,不仅是我们传承民族艺术的责任,也是立足于传统,促进民族艺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J825

A

1007-0125(2016)08-0053-01

猜你喜欢

洪洞道情道教
义乌道情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
张小燕:代言“洪洞三保” 提升劳务品牌
洪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引领农民科技致富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洪洞祭祖
西夏道教补议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坚质浩气 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