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自尊调查

2016-08-13杨清轩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6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

王 毅,杨清轩

(1.渭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2.长安大学 体育部,西安 710064)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自尊调查

王毅1,杨清轩2

(1.渭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2.长安大学 体育部,西安 710064)

摘要:利用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对渭北地区农村儿童身体自尊水平、闲暇时间生活方式及体育运动行为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旨在对比了解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身体自尊差异及身体活动与身体自尊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具有较高身体自我认知程度;参加体育活动组别的农村儿童身体自尊程度高于其他组别,且身体自尊随着体育活动的频次增加而升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身体自尊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而产生的,只要这个过程没有结束,就必将长期存在。近年来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加大,其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更重要的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帮助儿童形成最初的立场、观点和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进而构成其个性雏形[1]。亲子关系的缺乏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其中情绪则是其中最直接的一个方面,不论儿童与父母是完全短暂分离,还是间接短暂分离,亲情的缺失易使其更多地依赖于自我身体来应对学业、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其产生孤独感、焦虑等心理问题[2]。身体自尊是个体对于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评价,它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身体自尊和社会自尊、情感自尊、学业自尊共同构成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自尊。身体自尊作为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它包括两个等级:主领域为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PSW)和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即运动技能(sport competence)、身体吸引力(attractive body)、身体力量(physical strength)以及身体状况(physical condition)[3]等。对于自尊影响自下而上的,因此我们在改变身体自尊的各个领域时,整体自尊也会随着改变。因此,身体自尊被用来探究自我健康行为,并对自我健康行为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4]。渭北地区是陕西关中典型性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良好,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都具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渭北地区为代表,探究农村留守儿童身体自尊问题,对于研究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自我控制、体育运动行为及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渭南市临渭区的孝义中心小学和孝义镇、官底镇、下吉镇、阳郭镇、官道镇5镇的初级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19份。219份问卷中,小学六年级30份,初中七、八、九年级别为99、42、48份。年龄跨度从12到17周岁,平均年龄13.72周岁,平均身高154.34 cm,标准差10.38,平均体重46.62 kg,标准差为11.45。

2 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农村儿童基本情况调查。利用少年儿童身体自尊调查问卷调查身体自尊情况。该量表是在参考PSDQ和PSPP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儿童的特点,从外貌、健康、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身体活动、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协调、身体自我价值和整体自尊12个维度,反映少年儿童身体自尊的特点。量表共有78个条目,采用5级李科特记分。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介于0.52~0.79之间(外貌0.71;健康0.67;身体吸引力0.62;运动技能0.79;身体活动0.62;力量0.59;速度0.71;柔韧0.52;耐力0.76;协调0.60;身体自我价值0.64;整体自尊0.63),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另外,量表具有一定的结构准度,信、效度指标均符合测量学要求[5]。

2.2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7.0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于不同组的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3 结果

3.1农村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基本情况调查主要集中在生活区域、家庭成员,半年生活内的监护陪同人员,家庭作业用时以及课余生活方式,课余参与体育锻炼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见图1。年龄最小者为11岁,最大者为15岁,平均年龄13.72岁。男生91人,占比41.6%;女生128人,占比58.4%。独生子女62人,占比28.3%;非独生子女157人,占比71.7%。学生生活区域来自平原地区农村的有140人,占比63.9%;山区农村的有18人,占比8.2%;集市城镇的有60人,占比27.4%。近半年来共同生活的人员主要是爸爸、妈妈的占比66.2%;只和爷爷奶奶及其他监护人生活的占比33.8%。5所学校中的219人中,住校人数高达154人,占比高达70.3%。

图1 农村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2015年“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发起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6个省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最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主持完成调查报告,并于2015年6月18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其中认定的爸爸、妈妈及爸爸和妈妈外出的儿童为三类留守儿童。西北地区这三类儿童的比例数据为68.3%。本次调查的渭北地区的这三类留守儿童的比例是54.4%,低于整个西北地区。但在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比例全国最高的是西南地区,为37.9%,渭北地区则是32.4%。这与2010年颁布的《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基本吻合。从数据来看渭北地区不管是三类留守儿童的比例还是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的比例在全国来看都是较高的。渭北地区地处关中平原,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来说农业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但还是有较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的闲暇时间,其主要生活方式为看电视和上网,两者的比例高达46%,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仅占5.94%。农村留守儿童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更是少到仅有1.35%,并且他们的学习和同伴玩耍两个方面的比例却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也正好说明留守儿童更渴望得到人际间的交流。

3.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身体自尊均值比较

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身体自尊的各个维度进行均值比较,留守儿童的身体自尊得分普遍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其在运动技能、外貌、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协调、身体价值和整体自尊9个方面的得分要显著性地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除整体自尊以外基本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1。

表1 身体自尊各维度在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组间差异的均值比较

留守儿童对于自我身体的认知程度高,这说明留守儿童在失去父母双亲的关爱下,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于生活、学业、家庭劳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这些方面的独自应对使得他们对于自我身体关注程度提前升高。而非留守儿童有父母照顾,他们享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使得他们可以依赖于父母,而不必关注于自身对于外界的应对。对于自我身体关注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对于自我身体的调控。但是如果独自应对生活、学业及社会等方面的压力而过度地提高对于自我身体的关注程度,这就会显著地降低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提高压力感。这种较低的幸福感和较高的压力感进而就会导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表2 闲暇时间不同生活方式组间身体自尊方差分析

3.3闲暇时间不同生活方式的身体自尊比较

在对空闲时间的生活方式调查中,农村儿童的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主要有看电视、同伴玩耍、看书学习、上网游戏,而体育活动仅有13人,占比5.9%。在课外体育活动来看,有43.4%的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少于1次或者从来就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76%的人每次活动的时间少于30分钟。因此,农村儿童闲暇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都是以自主性娱乐为主,其最为主要的都是看电视,而较少的儿童参与体育活动。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闲暇时间活动方式的对比看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多地进行家务劳动和同伴间的玩耍,而较少的人进行观看电视和进行体育活动。

不同的闲暇活动方式的儿童,它们身体自尊的水平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不同闲暇时间活动方式的各个维度进行方差分析,在身体自尊的11个维度中除在力量维度方面表现出体育活动者认为自己的力量不好外,其余各维度均表现出闲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较好的满意度(见表2)。其中运动技能、身体活动、力量、耐力、身体价值5个维度的组间差异显著。通过身体自尊的各个维度在不同闲暇时间活动方式的均值图(见图2),更加直观地看出,在健康、运动技能、身体活动、耐力、身体价值等方面均表现出闲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者对自我的这些方面表现较高的满意度。而不管是哪个维度,看电视和睡觉者都表现出最低的满意程度。而在力量方面,表现出参加体育活动并不是最满意自我的力量感觉。这也正好说明了体育活动者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之所在,对于自身的某些方面不满意而进行的体育活动行为。

图2 不同闲暇时间生活的身体自尊均值图

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身体活动速度耐力协调身体价值整体自尊平方和5.74814.17319.8187.60514.52614.7437.6433.640df44444444均方1.4373.5434.9551.9013.6323.6861.9110.910F1.4324.1547.5802.0094.0055.9081.9801.273显著性0.0250.0030.0000.0440.0040.0000.0490.282

3.4身体自尊在体育运动频次上的差异比较

体育运动是农村儿童的空闲时间度过方式中比例最少的,但体育运动对于身体自尊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因此,对于身体自尊在不同运动频次的组间差异比较是非常必要的。每周进行3次体育运动的占31.05%,每周进行2次体育运动的占25.57%,每周进行1次体育运动的占17.81%,剩余的25.57%每周参与体育活动不到1次。对于各组间的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差异进行组间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3,在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身体活动、速度、耐力、协调、身体价值等7个维度的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比较各个维度在不同运动频次的均值图(见图3)可以看出:随着运动频次的增加,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身体活动、速度、耐力和身体价值6个维度随着运动频次的增加,均值也是增加的。特别是每周活动3次的时候各维度的均值增加明显。这一点在进行多重比较时从数据上可得到验证,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组的身体自尊各维度均值显著性高于其他级别。

图3 不同体育运动频次的身体自尊均值图

身体自尊不仅包括人们对自己身体满意程度做出的情感评价,而且包括对自己身体形态做出的个人评价和对于改善并维持这种身体形态所采取的有目的的行为[6]。身体自尊与运动呈正相关,准确地说是与对身体的满意度与体力活动行为有关,特别是对身体活动保持[7]和旨在提高身体形象的体育锻炼[8]。1977年Bandura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便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反映着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其作为心理学一个重要变量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自身的行为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自我效能和自我调控被用来探究自我健康行为及其自我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4]。依据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调节机制,社会认知的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认知目标对于自我行为起到自我调控作用[9],它是向着目标而进行的行为激励机制。这种既有身体认知或者叫身份认同是在先前的行为下建立起来的[10],当然,后期的运动行为也在时时刻刻地塑造着后期的身份认同。所以,身体的自我效能或自我认同或身体自尊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影响是相互进行的双向调节。如果对于自我身体运动认同水平提高,运动参与程度也随之提高,体育运动参与又时时刻刻影响和塑造着自我身体的认知。高运动身份认同者比中等运动身份认同者具有更强大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反应,更大的自我调控能效、更高的自我调控策略目标和更多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来趋向于认同目标相一致。分析不同闲暇时间活动方式组群的各个身体自尊的均值,进行比较看出体育活动在健康、运动技能、身体活动、耐力、身体价值5个方面的得分是都最高的,充分说明了身体活动对于改善和提高身体自尊的作用。

4 结语

农村儿童对于身体自我认知程度有较大差异,留守儿童的身体自尊程度普遍高于非留守儿童。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儿童在身体自尊的多个维度方面都高于其他的非体育活动组的儿童,并且身体自尊程度随着体育活动的频次增加而升高。身体自尊属于整体自尊,可以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的数量在现阶段将会长期存在。政府、学校应加大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怀,加大对于儿童,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闲暇时间的正确生活方式的引导。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以促进农村儿童的身体自尊程度的提高,促进其身心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5):442-447.

[2]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6,(3):60-65.

[3] Dekel Y, Tenenbaum G, Kudar K.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ural deformities and body-image and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6,27:183-196.

[4] Maddux J E, Brawley L, Boykin A. Self-Efficacy and Healthy Behavior[M]// Maddux J E. Self-Efficacy,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The Plenum series in social/clin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Springer, 1995.173-202.

[5]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37-140.

[6] Bree D Abbott, Bonnie L. Barbera Embodied image: Gender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and aesthetic body image among Australian adolescents[J].Body Image,2010,7(1):22-31.

[7] Johnson P, Fallon E A, Harris B S, et al. Body satisfa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ranstheoretical Model constructs for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change[J].Body Image,2013,10(2):163-174.

[8] Reel J J, Greenleaf C, Baker W K, et al. Relations of body concerns and exercise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Reports,2007,101(3):927-942.

[9]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Freeman,1997.

[10] Anderson D F, Cychosz C M.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behavior and exercise identity[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5,18:159-166.

【责任编辑牛怀岗】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6-0075-06

收稿日期:2016-05-0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援助对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16JK1256);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项目:基于社区体育援助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质与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研究(15080);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学生体育运动行为与身体自我认知相关性研究(2015JYKX025)

作者简介:王毅(1976—),男,陕西汉中人,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体育硕士,主要从事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干预研究。

A Study on Left-behind Children’s Body-esteem

WANG Yi1, YANG Qing-xua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46, China)

Abstract:Body-esteem is one of subareas of self-estee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mental health. To know the body-esteem differences betwee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body-esteems, by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of Body-esteem Scale and Exercise Behavior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left-behind children’s body-esteem levels, their lifestyles in spare time and their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s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lated data a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higher physical self-cognition levels than non-left-behind children;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who often take part in physical activities have higher body-esteem than non-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ir body esteems will go up with the frequency of taking part in physical activities.

Key words:rural area; left-behind children; body-esteem

【运动与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