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七至九年级写作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6-08-10刘莉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中

新课程(中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

刘莉(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中)

构建七至九年级写作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刘莉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中)

写作教学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它的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相对落后。教学问题重重,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的写作教学没有形成序列,其突出表现为:指导的空洞性、训练的随意性和评改的无效性。在近三年的写作教学中,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写作目标,针对初中阶段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兼顾“写作客体(写什么)”“写作载体(怎样写)”“写作受体(为谁写)”三个层面,整理出28项写作能力的训练点。围绕这些能力训练点从阅读积累、训练指导、评价修改三个纬度建构了有序的写作教学体系,依次编制了七至九年级的阅读内容与阅读要求,七至九年级的作文训练题目、设计意图与目的、训练方法与步骤,中考作文训练评价量表。以此训练学生逐步形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初中阶段学生必须要达到的写作能力。

初中作文;写作内容;写作方法;教学体系

一、实践背景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七年,阅读教学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写作教学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相对落后,教学问题重重。首要的问题是当前的写作教学没有形成序列,突出表现为:指导的空洞性、训练的随意性和评改的无效性。

这样的写作教学现状导致除了小部分优秀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处于一种“荒芜”状态:主题空洞,内容毫无趣味;语言贫乏,假话、空话、套话充斥;平铺直叙,抓不住重点;落笔太大,结构随意而无章法。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目前中小学写作教材的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多年来一直没有开发出一套系统、适用、可操作的中小学写作教材;而一线语文教师又尚未形成开发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写作课程的意识。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和本校语文组教师在最近三年的写作教学中开始探索适合写作能力较低的农村初中学生的教学序列。

二、理论依据

(一)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20世纪40年代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等人创立的。它精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辩证发展图景。它认为系统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这个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非其诸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诸要素组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后,这个系统就产生了其诸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由此产生的写作系统论认为写作活动是由写作客体(写什么)、写作受体(为谁写)和写作载体(怎样写)等要素构成。它们是写作赖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缺一不可。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是在老师的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作文”这座大厦,也是靠一块块“零部件”构建起来的。所以指导初中学生进行作文序列训练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作文教学必然要体现这种变革,体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作文课程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作文课程。

三、实践方法

(一)关注生活

加强作文教学与自然、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到自然中、到生活中、到梦想中去“找”作文,让学生明确知道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周围的自然中,在自己的梦想中,在自己的喜怒哀乐中……你在田边看到一群收割的农人弯腰挥镰,感受到火热的劳动场景,你在乡间小路上听到远处此起彼伏的蛙声,体会生命的鲜活,把它记下来,这就是作文;你周围的自然界景色非常美丽: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翠绿的山林小鸟叽叽、清澈的小河鱼蛙翔游,把它描述一番,赞美一番,这就是作文。这样长期鼓励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在学习中、生活中、自然中、活动中日积月累,让学生和写作交上好朋友。

(二)引导阅读

我们应该明白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特别注重写作教学中的阅读引导。我们安排了每天半小时以上的阅读作业,并且通过口头复述的方式督促这一任务的有效完成。此外,我们还通过学校小广播“好书推荐”和“佳作欣赏”等节目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年级组安排每周有两个午修时间,住校生每周一个晚自习时间保证用于阅读,这样规定三个月下来,许多原本没有阅读习惯的农村孩子就会慢慢喜欢上了阅读。

(三)运用策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美国2007年发布的《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研究报告中提到的4种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有效的策略。

1.合作写作(教师在教学中安排学生一起对作文进行构思、起草、修改、编辑。)

2.设计具体的作文目标(这里指的是写作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不只是提出笼统的写作要求。它们包括明晰具体的写作任务目标和详细具体的作文成品的要求和特征。如写说服性的文章,要求“给出两个例子支持你的观点”,以及构造文章的具体方法。)

3.构思(让学生参与一些特定活动,帮助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材料。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头脑风暴、词语发散、直观结构图、思维脑图之类,以此来搜集、组织关于作文的材料和信息。)

4.揣摩范文(指的是为学生提供针对每个特定类型写作人的优秀范文,分析并理解范文所包含的优秀写作要素,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这些范文,写出与之相似的作品。)

(以上四点部分摘录自《语文学习》2009年第11期荣维东的《美国的写作策略教学及其启示——以NWP2007年〈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

四、教学体系

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七至九年级“写作”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兼顾几类文体,我们整理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点。

形式要求:字体大小的要求;字体端正的要求;涂改规范的要求。

写作习惯:先确定写作主题,再选择材料;动笔之前先构思,列写作提纲;正文完成后的修改校正;动笔之前先观察查找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以上两方面是学生写作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习惯,它是所有写作过程中必不可缺的。

基本要求: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开头结尾的要求;段与段衔接的要求;句与句过渡的要求。

叙事描述类:叙述的快慢;抓住瞬间描写;诉诸听、视、触、嗅、味觉的细节;抓住特征描写,多角度、多感官地描写人物;生动地叙述——使用含动作的词语;减少“告诉”,增加“展示”;运用象征手法写物;选取合适的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小说的重要手段——虚构(想象、联想、虚构是对现实生活的合理延伸);环境设置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其他类:最基础的新闻写作;抓住事物特征说明;安排一定的顺序说明;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说明;用轶事、描述、事实与统计数据支持所有的陈述主张;诗歌意象的传承;戏剧情节要有矛盾冲突。

(一)七年级写作教学序列

学生特点及教学侧重:这个年龄的学生对亲情、友情等情感特别敏感,想象力也特别丰富;但是生活感悟肤浅,缺乏一定的观察能力,很难从生活琐事中发现情趣。刚进入初一,学生对写作中的书写要求了解不多,还未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未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人教版七年级的课文有多篇涉及发现生活中的情味和趣味,如《第一次真好》《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竹影》等。所以七年级的写作训练主题以“情趣”为主,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琐事中的趣味。训练重点是写作形式要求、写作习惯养成以及基本写作要求,尤其是学会动笔之前先观察调查积累的方法。

七上阅读积累:

阅读《丰子恺儿童文学选集》,要求:1.每天阅读一篇。2.摘录文中有趣的语言和活动,用一两句话品析这种“趣”。3.每周做一次交流,说说自己从文中读出的趣味。

阅读汪曾祺的《受戒》《鸡毛》《詹大胖子》《蒲桥集》等作品,要求:1.五周内看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2.摘录文中幽默的语言。3.每周写一篇小短文品析汪曾祺语言的幽默。

七下阅读积累:

阅读《朝花夕拾》,要求:1.每周读两篇。2.摘录文中有趣味的语言。3.摘录文中以儿童口吻叙述的语言。4.网上查阅评论《朝花夕拾》语言特点的文章。5.写文章例说《朝花夕拾》中散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阅读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要求:1.摘录小说中富有哲理味的语言。2.摘录小说中的诗化语言。3.思考古龙小说的句式特点,写一篇短小的评论。

阅读金庸的《天龙八部》,要求:1.摘录小说中运用古典诗词的片段。2.摘录诙谐的人物对话。3.网上查找资料,写一篇小评论评论金庸小说的语言特点。

阅读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要求:1.摘录小说中运用古典诗词的片段。2.比较金庸和梁羽生笔下正面人物的区别,写一篇小评论。3.比较这三部小说的章回标题,比较这三部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八年级写作教学序列

学生特点及教学侧重: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学习、生活中的烦恼增多,感悟特别丰富,开始思考周围的人、事、物,对生活、学习有了一些独特想法,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写作习惯,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写作技法。

人教版八年级的课文有许多是魏晋文人的作品,如《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归园田居》《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饮酒》,结合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我们布置学生阅读魏晋文人作品的阅读任务,引领学生了解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此外,写人的文章在八年级有九篇之多,说明文体在八年级也占了一定比重,所以八年级写作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写作风格。训练重点是描写和说明文体的各类能力训练点。

八上阅读积累:

阅读《世说新语》,要求:1.每天阅读三个小故事(根据不同的程度,可以选择看原文或译文)。2.每天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3.每周一次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或最喜欢的一个人物。4.向同学转述文中精彩的语言。5.期中网上查找《世说新语》的评论文章,讨论《世说新语》的人物共性。6.期末观看《探索发现》纪录片中的《竹林七贤》,讨论《竹林七贤》中的名士风采。

八下阅读积累:

阅读《三国演义》,要求:1.每天看一回。2.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录故事要点,每回提一个问题,记录每回的感想。3.每个星期小组交流一次:说一回故事,交流讨论问题,说说自己的感想。4.看完之后进行一次三国人物评说活动。

阅读《易中天品三国》,要求:1.每天看一章。2.理出这一章易中天讨论的问题。3.摘录易中天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4.每天写点自己的感悟。

(三)九年级写作教学序列

学生特点及教学侧重:这一阶段学生已完全进入青春期,生活、学习、情感方面独立要求较强,感情开始变得含蓄,对历史、自然、生命等人文话题有了思考能力,对习作表现手法、习作结构有了一定的掌握。人教版九年级课文文体较杂,主要有诗歌、小说、戏剧、评论文,由于在七八年级已经有训练、叙事、描述类文体的主要能力点,九年级第一学期可以进行诗歌、小说、戏剧、评论文的入门练习,九年第二学期可以配合月考,侧重考场作文技巧的训练。

九年级阅读积累:

阅读莎士比亚剧作《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赛罗》,要求:1.摘录莎士比亚剧作中幽默的语言。2.摘录剧作中富有哲理的语言。3.网络查找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风格。4.就剧中的人物写点自己的看法,期中和期末在读书活动中交流。

九年下册,按学生已有的写作水平,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中考考纲中的作文要求,设计不同的“作文评价表”,运用“作文评价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针对叙述文中描写能力不足,可以设计下面的量表让学生对照检查项目自检与互评。

五、取得成绩

(一)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实践下来学生被动作文、应付作文的少了,主动观察思考、直抒心灵、直陈心曲的多了,大部分学生已从不喜欢上作文课、害怕作文、作文无话可说,转变为盼上作文课、喜欢作文、文笔流畅生动。

学生的阅读量逐渐增多,学生也由原先完成任务的阅读转为在兴趣推动下主动找书读,阅读的种类也从浅层次故事类书籍转为史传甚至哲理类书籍。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了写作的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提升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认为自己作文水平比以前上了一个台阶的人数也日益增多。

(二)学生文学素养不断丰厚,写作综合素养不断进步

实践三年,学生在这样系统地作文训练之后,作文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我校均有人获奖:

“新纪元”杯第二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文学之星的称号一人

“新纪元”杯第一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一等奖一人

第五届“西湖杯”全国青少年文学征文大赛三等奖一人

浙江省中小学生“建设和谐社会”征文三等奖一人

余杭区“我手塑我心”征文比赛一等奖

余杭区假日杯作文竞赛一等奖一人、三等奖五人

余杭区各类学生小论文一等奖八次

余杭区中小学“建设和谐社会”读书教育征文二等奖一人

……

六、实践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初中写作教学序列化设计,让写作从无序走向有序,让教师从无为走向有为,让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同时,学生通过三年序列化的写作训练,能够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写作能力,并养成健康而美好的人格。

构建出一套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和情感规律、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写作教学序列,一直是笔者孜孜以求的梦想。但是,初中写作教学序列化研究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工程,以上研究成果还很粗糙,科学性和实效性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从丑陋到完美还需要经过无数轮的实验、反省与调整,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探索,笔者和同志者将沿着这条路子一直走下去。

[1]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夏丏尊,刘熏宇.文章作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M].中华书局,2007.

·编辑 姚晓媛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