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护理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影响

2016-08-06余玉玲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院内感染综合护理

余玉玲 李 萍



综合护理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影响

余玉玲 李 萍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东城医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70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于2013年收治的353例患儿采取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2014年收治的349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部位。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护理可以降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综合护理;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入院48 h后获得的感染。儿科患者因其生理和身体素质的特点,具有较多易感特征,儿科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病区,其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1-2]。患儿一旦发生院内感染,不但会延长住院时间,还会增加家庭负担。因此,加强对院内感染患儿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3]。研究表明,综合护理能降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4]。本研究就综合护理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70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于2013年收治的353例患儿采取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69例,女184例,年龄3~

12岁,平均(6.9±1.4)岁;2014年收治的349例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73例,女176例,年龄4~11岁,平均(7.2±

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患儿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儿科日常护理、加强对病房的日常管理等;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 病房合理化管理 患儿体质较弱,易感染各类传染性疾病,护理人员在病房分配上,应根据患儿病情来分配房间,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对于体质较差的患儿,单独设立病房;对于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及长期需要运用激素治疗等免疫力低下的患儿,需采取保护性隔离,避免接触感染源,加重病情。

1.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制度 对患儿使用的各种医疗器械,如体温表、雾化器等,护理人员需定期安排消毒。在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此外,医务人员要重视手卫生制度,因为医务人员的手是最容易直接与细菌或病毒相接触,是造成院内感染最直接、最明显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要重视手部卫生,严格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5]。

1.2.3 合理使用抗生素 研究表明,患儿院内感染与临床滥用抗生素有关,因此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前需做药敏试验,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能力强、不良反应少的抗生素,使药物发挥最佳效果,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避免出现二重感染和真菌感染。

1.2.4 实施健康教育 加强对患儿的健康宣教,对于预防院内感染具有重要作用[6-7]。由于患儿年龄尚小,具有多动行为,且行为认知、自控能力均较差,会随地大小便,吸吮手指,摸碰物体表面,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护理,纠正不良习惯,并嘱咐患儿讲究个人卫生。禁止患儿串病房,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8]。此外,护理人员也要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纠正家属认识上的错误,积极配合医务工作。

1.3 观察指标 参照卫生管理部门2001年1月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标准,对患儿医院内感染情况及感染部位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例(%)]

2.2 感染部位比较 观察组患儿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感染部位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及抗生素的广泛运用,临床耐药菌株的不断变异及增多,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因此,儿科院内感染问题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涉及以下方面:一方面与患儿自身原因有关。由于患儿年龄小,其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发育不健全,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9]。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科院内感染部位仍主要集中于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一方面与临床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相关。有资料显示,在对患儿治疗过程中,频繁更换或增加抗生素剂量,会增加院内感染发生率[10],特别是二联及以上使用,其会造成菌群失调[11]。此外,医院消毒措施不严,不重视手清洁,病房通风不彻底,患儿不注重个人卫生,均可能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12]。另外,相对于其他科室,患儿因其年龄过小,在治疗期间陪护人员过多,造成病房内人员流动性较大,会引起飞沫传播加剧,造成二次感染[13]。

综合上述因素,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通过加强病房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实施健康教育,其院内感染发生率较2013年明显下降;此外,2014年患儿的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发生率也较2013年明显减少。提示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只有采用综合护理模式,重视儿科院内感染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此外,对于全体医务人员,尤其是医院领导,要有控制院内感染的责任感,明确院内感染监护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可以降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徐威萍,胡建儿.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江苏预防医学,2008,19(3):55-56.

[2] 杜桂菊,白淑霞.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415-415.

[3] Raymonnd J,Aujard Y.Nosoeo mial in fection sinpediatric patients:a European,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ogy,2000,21(4):260-263.

[4] 傅静芬,顾军养.综合护理干预降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8):694-696.

[5] 傅月霞.儿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原因及临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241-242.

[6] 谭永强.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6-58.

[7] 曹秋花,田秋月,刘桥,等.儿科病区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154-155.

[8] 姚秋萍,刘晓红,刘清香,等.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9,8(2):18-20.

[9] 余素明,廖云星,李乔俊,等.儿科院内感染分析及对策[J].感染·炎症·修复,2005,6(2):93-95.

[10] 于庆峰.儿科患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11):1558-1560.

[11] 徐蕾.1014例患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2006,12(2):162-163.

[12] 李旭.儿科病房院内感染249例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1):43-43.

[13] 张俊华.儿科院内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752-753.

东城医院,广东东莞 523007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7.055

作者简介:余玉玲(1977.6-),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猜你喜欢

院内感染综合护理
2013~2015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CRRT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及护理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分析
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与耐药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