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共同体及其在ESP教学中的建立

2016-08-05张樱子

关键词:ESP教学教师发展

张樱子

(广西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21)



学术共同体及其在ESP教学中的建立

张樱子

(广西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国际大学接轨的必由之路,但由于ESP对于教师和学生有着更高的知能结构要求,大学英语改革的步伐仍然比较缓慢。通过建设校本的基于项目的师生学术共同体、基于企业和专业教师及ESP教师的教师学术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术共同体,可以凝聚执着于学术的师生,促进跨学科的交流,推进以学术为中心的制度建设,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ESP教学。

[关键词]学术共同体;ESP教学;教师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国家发展教育的重点所在;要实现这个“国际化”,语言是工具,语言是敲门砖,只有掌握了国际化的语言,才能叩开全球化的大门。所以,国家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语言上的要求,而更加注重在某一学科或跨学科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因此应运而生。蔡基刚在2007年指出ESP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国际大学接轨的必由之路[1]。虽然ESP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改革指明了方向,但由于ESP对于教师和学生有着更高的知能结构要求,大学英语改革的步伐仍然比较缓慢,前进仍然比较困难。“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可以聚集一大批致力于ESP教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着共同的价值和信念,为着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而共同发现问题、钻研问题、打磨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主力军,为我国的英语教学作出贡献。尽管此前的文献中曾提及建立学术共同体、教师团队等是促进ESP教学的有效方法,但是鲜有文献谈及如何具体通过建立学术共同体来促进ESP教学,本文力图对此作初步的分析。

一、学术共同体溯源

学术共同体可最早溯源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所创建的“学园”(academy)。学园既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又是一所研究机构,它以柏拉图为中心,师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探究。学园崇尚对学术的自由追求,以权威人物为中心,师生之间自由辩论和评价,不受社会、政府、宗教等约束,但由于其对权威人物的依附性,学园具有排他性和随意性,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在中世纪时,“行会”常被称为协会(universitates),指做同一工作互相联系的人们自然结合到一起的组织,大学在中世纪早期就属于行会性质,是手工业行会在智力领域开展求学活动而自发形成的组织。随着各行会之间共同规则的逐渐形成,学术共同体也慢慢成形,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也逐渐成为传统。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因重视“学术自由”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而被认定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源头,成为高等教育的转折点。他强调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内在统一。但是真正的“共同体”(community)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的,共同体就是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2]英国哲学家布朗在20世纪时首次提出了“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他把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称为学术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厄内斯特·博耶重新定义了学术的概念,提倡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他将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探究的学术研究、整合的学术研究、应用的学术研究和教的学术研究。[3]博耶不仅将大学的教学工作整合到学术范围内,还揭示了当代学术更多的内涵和多元的态势。之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李·舒尔曼在博耶的基础上将“教的学术”进一步发展成“教学的学术”,认为一项研究之所以能称之为“学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公开的;由学术共同体成员共同批判、审视;提高成员的学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同行所用。这三个条件勾勒出了舒尔曼的“共同体学习”理念,促进了学术内涵的进一步探讨。[4]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认为所谓的学术共同体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群体。[5]可见,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可宏观可中观可微观,大至整个大学的学者和学生,中至一个学院一个学科,小至某个权威学者的学术圈,如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从学术共同体的整个发展演变历程看来,我们可以认为“共同的价值信念”、“共同的学术兴趣”和“共同的道德规范”是学术共同体的中心。

二、学术共同体的内涵

(一)学术共同体要有执着学术的精神

回溯学术共同体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社会学的解释还是教育学的理解,共同体其实就是一种真正的共同生活,一种归属精神,一种可以信赖的权威结构,一种来自众人的互惠互利的意识,一种作为共有、共享的精神指引。[6]学术共同体最首要的因素是“精神”,也就是共同的价值信念和共同的学术兴趣。这种对学术的执着和信念是共同体的纽带,将学者们聚集到一起并且成为共同体的原动力,促进共同体生生不息地发展。学术共同体的成员正是在精神指引下,通过多元的无障碍的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来共同探求真理,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柏拉图的学园,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学术沙龙就是通过师生学者对学术的执着,依靠学者的个人魅力,进行启发式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这种师生之间针对学术问题的交流,是一种精神的交流,是一种文化的争论,是一种渗透着自由的交锋,能够激荡起心灵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不是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关系,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关系,不是教学的副产品,不是教学的工具,而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的精神层面的交流。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通过长期的学术交流,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从游”到“濡染”再到“不求而至”的升华。

(二)学术共同体要有跨学科的交流

学术共同体的重要内涵还在于跨学科的交流。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个学科的知识虽然有各自分门别类的建制,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在大科学的时代下,知识不再是以前单一封闭的状态,而呈现出了复杂多样、开放包容的状态,当今的前沿科学大多都是跨学科性质的科学。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已超过64个;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涉及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生物科学三大领域,跨越文理学院、工程学院和医学院;芝加哥大学先后建立了人类发展、社会思潮、种族关系和传播4个跨学科的委员会。[7]同时,跨学科交流并不局限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内部相邻学科的整合性研究,还延伸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研究。因为科学主义虽然有很强的话语权,但是在当今社会也不再是价值无涉的,而更多地会考虑到自然科学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学术共同体的建立能够聚集致力于学科发展的学者,在共同体提供的平台上展开思想的交流、知识的碰撞,使各个学科联系不断增加,相互作用,并对社会产生影响,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学术共同体要有围绕学术的制度

学术共同体建立的初衷在于志同道合的学者怀揣对学术的挚爱,相互尊重,遵从道德,知识共享,促进进步。这就需要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制度,这是实现学术共同体初衷的根本保证。高校行政化让管理者把大学当作行政机构来管理,而忽视了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根本,在社会中饱受诟病。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一直强调“‘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这些是我们要去努力实现的一个方向。因此,国内大学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以学术为核心,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干预”[8]。一个好的以学术为中心的制度可以保证大学回归“自由”和“独立”的品格。学术自由是大学最高准则之一,没有学术自由就不会有对高深学问的执著与探索,大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9]同时,一个好的以学术为中心的制度可以保证共同体成员的学术责任和道德规范。任何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上的,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应该自律,这样“自由”和“自律”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保证共同体的良性发展。此外,一个好的以学术为中心的制度可以为学术共同体成员创造更多条件和机会。通过学术共同体多方的沟通和交涉,可以获得有利于成员的各种资源,保证成员的发展和提高。

三、如何在ESP教学中建立学术共同体

纵观大学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在其发展初期是对知识对真理的一种自由、纯粹的追求,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且享有绝对的自由,这是一元的价值目标。在发展到19世纪之后,洪堡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强调了大学学术和教学以及培养人才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赋予了现代大学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属性。此时,传统的一元价值观逐步向二元价值观发展,即大学学术共同体具有了社会的属性。20世纪末博耶扩展了学术概念,“教的学术”的提出主要针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科研失衡的矛盾,促使大学学术逐渐向教学靠拢,而“整合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则针对大学学术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促使大学学术向社会的发展方向靠拢。而如今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进一步促进大学学术和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多元发展。因此大学的学术不再是教师的学术,而是融合学生、社会需求的学术,也正是由于这种大学学术和社会的融合才催生了ESP。ESP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content-basedinstruction)的教学,是传授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文献阅读、口头报告等技能的教学,不同于专业教师开展的以英语为媒介学习学科内容的双语教学、全英教学,它更多的是一种桥梁式的教学。由于其性质特殊,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更高的要求,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有效帮助师生克服困难,共同前进。

(一)师生ESP学术共同体

1.师生ESP学术共同体构建的理据

ESP教学中的师生学术共同体和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学术共同体有本质的区别,ESP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呈现了很大的不同,教师不再一直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反过来在专业知识方面处于权威地位。哈金森和沃特斯(Hutchinson&Waters)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协商是处理ESP教师在某些专业知识领域欠缺的有效途径,充分考虑现有ESP教师的知识构成和教学能力,通过与学生协商,向学生寻求专业支持而达成一种积极合作的师生关系。[11]目前担任ESP教学任务的教师的教育背景为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由于ESP跨学科的性质,对教师的知能构建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学科知识的储备,并且还需要具备将学科知识和语言技能融合的方法。这对任课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从事自然科学的ESP教学的教师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此外,ESP比传统的英语教学需要更大程度的学生参与和交流,因为ESP教学中师生关系不是教师传授知识、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语言教师更多的要依靠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信息双向流动的教与学。建立学术共同体,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经验,与学生对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协商、交流看法、碰撞思想,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能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能结构。

2.如何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

师生学术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在于能利用校本优势采取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法(problem/projectbasedlearning,PBL)。校本教研是以“校本个性”为基础,以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对于强势学科也有相关的政策倾斜,以校本教研为基础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学科优势、师资资源、政策倾斜,促进ESP教学的发展。同时,ESP教学的发展又能进一步深化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建构体现校本风格、彰显校本特色的学科。ESP教学与通识英语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就是要采用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法,PBL教学最先开始是在医学、商务和管理教学中使用,后来被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所使用。通过项目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交际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且能真正实施形成性评价。[12]在这种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或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者;学科知识也不再仅仅是语言的载体,而是学生探索、思考、总结、批判的对象。在该学术共同体中,学生围绕问题或者项目开展团队研究活动,在选题、搜索信息、讨论问题、寻求办法等环节全程参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构建过程,而教师则通过对课堂环节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搭建合理的支架来帮助学生跨越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障碍,促进学生合作,观察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的表现,和学生保持无障碍的交流,展开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将反思结果又应用于ESP课堂,形成良性的课堂生态循环。此外在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时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学术严谨、师生融洽和自由沟通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师生对于学术的执着和信仰。

(二)教师学术共同体

1.教师学术共同体构建的理据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前者指能够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能够写出来、能够说出来、能够通过符码系统表达出来的都是显性知识,后者指如技巧、经验、诀窍类的技能型知识和洞察力、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默契、组织文化等认知型知识。隐性知识可以通过群化(socialization)和外化(externalization)方式转化成为显性知识,并通过学习者自身的融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对显性知识进一步加工转化成为新的隐性知识。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部分,其中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几个方面。[13]由于目前很多ESP教学由语言教师担任,ESP教师缺乏专业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学科教学法和个人实践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因此ESP急需建立教师学术共同体,通过ESP教师和专业教师、企业的互相协商和不断对话来获取学科显性知识,并将显性知识通过融合和内化转化成隐性知识;通过交流观摩等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在共同体内分享,促进ESP教学的进步。

2.如何构建教师学术共同体

教师学术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在于利用校本优势和企业资源来拓展ESP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通过与专业教师及企业的协商和对话来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如图1)。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提出ESP项目或任务,由专业教师和ESP教师来共同承担;ESP教师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专业教师提供专业学科知识作为支持。ESP教师通过完成项目实现个人实践知识的积累,并融合一般教学法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ESP教师的学科教学法,构建完整的知能结构,同时帮助企业完成项目,达到企业、专业教师和ESP教师的三赢。通过这样的一种三维的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企业的显性知识通过ESP教师的实践转化成为了ESP教师的隐性知识,专业教师的显性知识通过专业知识的支持转化成为ESP教师的隐性知识,同时ESP教师共同体再通过观摩、交流和共享将自身的一般教学法与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结合形成学科教学法,用于教学,将隐性知识又转化为显性知识传递给学生。

图1 ESP教师共同体的知能结构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

在构建教师共同体的时候要注意营造一种融洽共享的氛围。世界上知名的大学都有其特色的学术共享交流的文化活动,例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正式晚宴”(formalhall),耶鲁大学的茶会(master’stea),哈佛大学的午餐会都传承着名校知识共享的传统。共同体的共享应该以习明纳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的方式,针对ESP教学的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来开展。习明纳式主要针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研讨合理的教学环节、讲解的重点、知识的考察等。案例式则是共同体成员相互观摩课堂,取长补短,并就课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工作坊式则是就一个针对ESP的专题,如“如何提高学生ESP学习热情”、“如何搭建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支架”、“如何开展ESP教学的行动研究”等,展开交流、讨论。

(三)教师发展共同体

教师发展是一个专业化、终身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关涉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互动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强调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甚至国内外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间、师生间、学校间、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14]除了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和教师学术共同体之外,还要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虽然师生学术共同体和教师学术共同体在一定层面上来说也是一种教师发展,但是只是范围较小、资源较少、不够稳定、不够长期、不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师发展。虽然有大学“去行政化”的呼声,但是“去行政化”只是让行政不要影响和过多地干涉学术,并不意味着行政就不支持和帮助学术的发展。其实教师发展中心本来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之间也应交流和对话。由于ESP教学内容上跨学科,师资上参差不齐,ESP教学比普通英语教学更需要教师发展中心的支持与帮助,教师发展中心涵盖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践行教师职业发展、评价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活力、保障教师发展、促进教师交流,将教师的个人技能发展提升为机构任务,加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力度,保证教师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结语

国家的发展需要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而大学是探寻真理的地方,是研究学问的地方,是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的地方,它离不开坚守在教学前线、执着于学术的学者。科学是学术,教学也是学术,作为教学学术的践行者,教师为了学术孤军奋战诚然可贵,但是如能聚集志同道合的学者,那么追求学术之路也有伴同行,不再孤独。ESP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工具,其教学需要一群执著于ESP教学的学者,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建立,来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5.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 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65.

[3]BoyerEL.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oftheProfessoriate[M].NewJersey:Th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990.

[4]Shulman,L.TeachingasCommunityProperty[M].SanFrancisco:Jossey-Bass, 2004.

[5]学术共同体当承担学术评价重任[N]. 光明日报,2009-19-12.

[6]王成奎. 中国大学:期待学术共同体的回归和重塑[J]. 南京社会科学,2009(8): 108.

[7]袁广林. 大学学术共同体:特征与价值[J]. 高教探索,2011(1): 14.

[8]黄达人. 大学去行政化,就会被弱化[N]. 南方日报,2010-03-09.

[9]蒋晓红. 大学师生学术共同体新构摭论[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5): 48.

[11]HutchinsonT,AWater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12]WatsonTodd,R.EAPorTEAP?[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 2003( 2): 147 -156.

[13]叶澜,白益民,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4]刘济良,王振存.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 教育研究,2011(11):106.

[责任编辑苏良亿]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3.020

[收稿日期]2016-02-0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4JGB444);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支架理论在医学英文文献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4XJGZ09)

[作者简介]张樱子(1983—),女,四川成都人,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ESP。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6)03-0132-05

AcademicCommunityandItsEstablishmentinESPTeachingandLearning

ZHANGYing-zi

(ForeignLanguagescollege,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530021,China)

Abstract: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is an inevitable course for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if we want to be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But ESP demands higher level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wever, the pace of college English reform is rather slow. Constructing school and project-based academic 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terprise-based academic community of professional and ESP teachers as well as academic community of faculty will gath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are persistent in academic scholarship,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oriented institution, which will promote ESP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academic community; ESP teaching and learning; facul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ESP教学教师发展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中医药院校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需求分析理论视域下高校ESP英语教学探析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
ADDIE教学模式在ESP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