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低碳社区建设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文献分析

2016-08-05何延昆秦曼瑶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文献社区建设

何延昆 秦曼瑶

国内低碳社区建设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文献分析

何延昆秦曼瑶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当中以篇名“低碳社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文献96篇。排除两篇广告性文献及一篇重复的同一题目英文文献,共93篇。从理论、政策、国内外典型案例、评价指标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归纳学术界关于低碳社区的研究焦点,对目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低碳;低碳社区;研究综述;中国知网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初步分析

1.发文年代与发文数量分析

文献发表年代分布可体现所探索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与历史进程及变化趋势。图1所示,相关文献数量2011年突破个位数,呈上升趋势,与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带来的影响密不可分。2014年开始急速增长,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增长卒读加快是由于2012年我国开始笼罩在雾霾阴影下,北京有124天雾霾天气。2012年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不同程度受到雾霾影响,气候研究学者对此开始关注绿色与低碳成为研究焦点。2015年围绕巴黎气候大会,研究人员再次将目光聚焦低碳。虽然在世界趋势影响下,研究出现不同巅峰,但随后又淡化下去,问题的研究具有持续性,并针对不同年份、不同客观条件具体分析,循序渐进,在不同方面、不同方式创新。

图1发文年代与发文数量分布图

2.文献来源分析

“低碳社区”相关文献来源广泛,涉及领域多种多样(见图2),此图数据采用CNKI中文献“分析/阅读”功能提供的数据,将分组较集中的前20组进行分类,剩下的分组统一归类到其他组别中,因此其他组别数量相对最多。但集中看其中分布数量较集中的期刊为《上海节能》。上海市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遥遥领先,作为我国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低碳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但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陈永亮等(2014)对低碳社区相关内涵定义以及代表性特点进行阐释,并提出上海市创建低碳社区思路。例如,从资金筹划及组织管理方式等多方面提出低碳社区建设建议。[1]

图2文献来源与文献数量分布图

在“低碳社区”为主题的相关搜索中,核心期刊文献13篇,其中属于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章仅8篇。可见,此领域仍有很大研究空间,发表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缺乏一定数据积累与实践经验。

二、文献内容分析

1.低碳社区建设理论问题相关研究

从统计文献看,许多文献主题都与低碳社区建设相关。我国低碳社区建设起步晚,对低碳社区理论性研究成为研究初期主要研究对象。2008年起,我国开始低碳社区研究。章辛平等人(2008)阐述了在提倡低碳环保社会下社区建设新趋势,并通过分析英国贝丁堡低碳社区建设例子,提出低碳社区建设模式和途径。[2]叶昌东等人(2010)在低碳社区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低碳社区建设四种形式,低碳社区体系构建四个内容,提出低碳社区建设途径,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设低碳社区对策及措施。[3]李志英等人(2010)通过阐述低碳社区建设基本要求,提出低碳社区建设主要路径,涵盖规划、建筑、环境、能源、家居、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围绕低碳社区、提出组织机构、培养居民意识、加大科学技术投入等多方面建设策略,并阐述了低碳社区建设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4]高银霞等(2010)通过对比国内外建设低碳社区案例,分析了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现状,梳理出低碳社区建设用地、建筑、新能源、资源、出行等内容,并提出低碳社区建设对策。[5]周珍(2011)指出,低碳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社区作为城市基础,应从低碳视角审视我国社区建设,稳健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并提出低碳社区建设需有效规划与管理,无论人员、制度还是资金,都应合理的规划等建议。要倡导低碳消费模式、低碳生活方式,从微观层面对低碳社区建设进行分析。[6]本文列举的几篇文章皆为被引数量较多的文献,其综合性与理论性较高,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说明我国学者低碳社区建设基本理论研究已相当成熟,所涵盖的建设内容十分全面,为我国在低碳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理论基础。同时,国家也已定义低碳社区,并在低碳社区建设上也有明确指标和建设标准。

2.低碳社区相关政策研究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低碳社区工作政策支持文件。文献检索中找到的有关政策研究,大都以各大期刊转载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为主,个别学者对政策进行了简单分析。例如,李爱仙(2015)对低碳社区试点政策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提出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有望给建筑节能行业带来利好。建筑节能所涉及的墙体保温材料、节能建材、环保幕墙、电气设备、工程承包等细分行业有望受益。[7]此外,上海市等一些省市也在国家低碳社区试点政策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低碳社区建设政策。这些具有指导性的政策为低碳社区建设提供了一定支持,有助于低碳社区建设在全社会的展开。

3.低碳社区国内案例研究

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和我国相关政策的不断展开,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开始在理论基础上进行低碳实际应用研究,并尝试建立自己的低碳社区试点。文献检索中,最先进行的试点是奥雅纳工程顾问(2010)发表的关于北京市长辛店的低碳社区建设的理念性规划。[8]有学者试图进行理念实践可行性研究,鞠鹏艳(2011)以长辛店理论规划为例,系统地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具体可行性进行分析,指出长辛店低碳社区的成功建设,实现了该地区以生态建设为目标的成功转型,是构建低碳城市复杂形式的生态系统缩影。但政策保障、技术手段、审查监督等研究仍有欠缺,有待深入研究。[9]在北京市提出低碳社区建设同一年,哈尔滨市开始研究低碳社区建设。夏宏嘉(2010)分析了哈尔滨市发展低碳社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根据国内外建设情况,提出哈尔滨市发展低碳社区的途径为建造节能建筑、优化社区结构等,成为这一资源型大省的建设先例。[10]在各省、市研究的基础上,有相关学者对具体的社区建设进行了研究。张健等人(2012)对鞍山市的社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鞍山市现状与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现状,对鞍山市日后的低碳社区建设提出建议与意见。[11]朱雪梅等通过对广州市不同位置、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社区走访调查,对收集汇总数据统计分析,对广州居住区碳排放在不同空间结构及不同住房类型,不同收入水平等多方面进行了说明,得出一系列相关碳排放特征,以促进广州市低碳社区建设。[12]

国内研究中,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海市都一马当先。上海市不仅对相关政策进行了仔细研究,还结合自身实际对政策在本地区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说明。普陀区、杨浦区、徐汇区都开设了自己的低碳社区实践点。倪前龙等(2015)对上海市创建低碳社区方法以及发展阶段进行了总结与评价。[13]上海市的一系列研究形成自己在低碳社区建设的一套特色体系。赵杰红(2012)对上海市闽南区低碳社区建设经验进行了总结,围绕抓住城市化推进契机,完善低碳社区硬件支撑提出,一是强化节能审核,建造节能建筑。二是完善公共交通促进绿色出行。闽南区在这些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低碳社区建设模式,并成为上海市小区节能先驱。[14]为我国类似城市的低碳社区研究提供典范与参考。

4.国外低碳社区案例的研究

我国国内低碳社区建设起步晚,实践经验少,研究初期主要是借鉴和学习国外成功案例,其中英国的贝丁堡社区,为世界低碳社区建设典范,我国学者周小玲(2010)深入研究了贝丁堡社区建设特点,指出该社区在建筑材料的应用、资源的使用效率、交通出行方式等都具有低碳特点,并称其为“节俭环保的快乐社区”。[15]此外,丹麦的低碳社区建设也值得一提。哥本哈根城市是低碳的主要代表性城市,苏俐雅(2015)对丹麦的低碳社区建设研究中发现,丹麦的低碳社区除了在已有的建筑材料等方面追求低碳,还开发使用了新型能源即太阳能和风能,形成了一种“丹麦模式”,并逐步向建设生态城市方向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领导者或绿色能源的推动者。[16]吴丽娟等(2016)分析了欧洲低碳社区的建设主体、形式,寻找我国低碳社区建设与其存在的差异性,梳理出我国低碳社区建设指导方向,完善目标设定、建设方案以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不足。[17]

5.低碳社区建设个体角度的研究

如何发挥社区公众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低碳社区研究的重要课题。蒋惠琴等(2013)分析了低碳社区建设中个体行为的改变,指出了个体作为社区的主体之一,其行为的改变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低碳社区建设。但目前个体行为的改变存在很大的困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的差异与态度都是重大影响因素。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靠个体的改变,也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与改变,以便形成重要的低碳社区建设战略。[18]余诗跃等(2011)对国际低碳社区建设中的民众参与进行研究,文章以日本民众参与为例,总结了国外低碳社区建设中民众参与情况,对我国民众参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9]习婉钰等(2013)分析了在消费者视角下建立虚拟低碳社区的可行性,希望通过虚拟低碳社区的建设,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及生活方式,帮助现实中的低碳社区更好建设。[20]自上而下的改革只能治标不治本,只有自下而上居民自愿地实现低碳的生活才能达到低碳社会目标。

6.低碳社区的评价指标研究

如何评价低碳社区,需要有一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董锴等(2013)对低碳社区的低碳建筑、低碳文化、低碳技术等给出了评价指标。以天津万科假日风景小区为评价对象,以相关数据、标准化指标建立方程式,构建了低碳社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21]刘建兵等(2014)围绕当前低碳社区建设现状存在的“试点多,制度少”问题,分析了低碳社区碳减排的五种范式,并给出低碳社区评价分析框架,包括建筑水平低碳化,居民生活消费低碳化,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低碳化。通过碳核查、碳计算给出了低碳社区的评价体系,包含减碳绩效、低碳产业等。[22]

三、文献研究述评

1.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国内学者对低碳社区相关文献的研究较为全面,但在各研究层面的发展上仍存在显著差异。

在低碳社区基础理论范围上,学者们已对该主题的相关发展、理论基础、基本特点、重要意义等进行了深入探究,但细节上缺少对组织机构、相关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低碳社区政策方面,学者们解读得较系统、明了,分别从政策的具体内涵以及政策开展的主要方向理解非常全面,有助于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顺利实施。

低碳社区的实践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对国际上的成功案例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与对策,以期为国内低碳社区建设提供帮助。同时,就我国实际情况,还对现有城市以及个别社区开展实际调研,结合收集的数据做出相关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低碳社区建设情况与我国不同,有些实施方案我国可能无法达到相关要求,不能够盲目照搬。

另外,国内的相关案例研究,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社区的实践过程有待探索与落实。在低碳社区公众的参与度研究方面相关现实经验较少,只有相关指导性理论,少有能够形成一定影响力的组织进行实地指导。

同时,在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没有切实的对全国或者典型社区进行过评价。我们虽然了解了低碳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但能够符合这一指标的社区案例却不明显,无法真正达到一种示例作用。这一主题的研究不仅仅包括这几个方面,学者们更应将目光聚焦到微观层面的研究上来。

2.未来研究的展望

低碳社区建设要从已有的社区特征中总结并概括出社区的相关碳排放特征,从碳减排方面入手,从源头上使社区成为低碳社区,并以此作为低碳社区的评价指标才能为日后低碳社区的兴建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方案。对低碳社区研究中的欠缺,应给予更多关注与研究。例如,低碳社区的制度建设研究,以及低碳社区的管理机构研究,无论是从内在还是外在,都应给出一些明确的标准才能为日后低碳社区的建设提供更多、更系统的帮助。国际相关案例的经验借鉴的选择,应当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针对性、分地区地进行设置,形式不应单一,应当多种方式相互结合,实现最后的低排放量能源的应用。例如,有些社区当中设置有水景,可以利用水车这一工具进行水力发电,即使发电量较少,但可以缓解一部分用电能源的低碳排放。有些社区虽然设置了太阳能光合板,但是范围较小、数量较少,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低碳社区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零排放”。我国在低碳社区的研究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着眼于实际,在形式和内容上开拓创新,实现在该领域研究的领头攻坚地位。

笔者认为,未来更应该注重对低碳社区制度的研究,让低碳社区成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用制度规范低碳社区建设,用制度要求低碳社区合理建设。制度方面的研究要注重制度的可行性,衡量其能否在现今社会中对低碳社区的建设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制度的建设不能只局限于建设,这样容易导致只做“面子工程”的问题的出现。制度在建设方面要分类别进行,对于已有社区的低碳制度以及新建社区的低碳制度要分门别类进行建设。除了队员低碳制度的相关研究以外,笔者还认为,应该在低碳的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怎样的低碳管理机构、采取怎样的低碳管理方式,对低碳社区建设产生影响,低碳社区不仅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做到低碳,也要在管理方式、管理机构方面做到低碳。另外,在公众的参与领域也应研究有效的机制,如何让公众自觉自愿地建设自己的低碳社区,帮助低碳社区的建成与改进,发挥公众的力量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公众对低碳社区建设活动的参与度依然欠缺,虽然存在一些NGO组织,但参与人数较少,有些公众徒有节能减排的心,但在实际行动中依旧无法得到改善。所以,相关研究应针对这一问题深入系统分析,找寻一种长效机制,帮助“全民低碳”建设。此外,低碳社区的微观层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前行的道路依然漫长。

[1]陈永亮,黄时进.建设低碳社区的基本内涵及上海创建低碳社区的思路[J].上海节能,2014 (11):1-3.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0):91-95.

[3]叶昌东,周春山.低碳社区建设框架与形式[J].现代城市研究,2010(8):30-33.

[4]李志英,陈江美.低碳社区建设路径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11516-11518.

[5]高银霞,王金亮,何茂恒.低碳社区建设浅谈[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03):40-43.

[6]周珍.城市低碳社区建设的路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17):156-157.

[7]解读:发改委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5).

[8]ARUP.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概念规划[J].城市建筑,2010(02):44-46.

[9]鞠鹏艳.创新规划设计手段引导北京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以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规划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1(02):55-58.

[10]夏宏嘉.哈尔滨市低碳社区规划理念初探[J].山西建筑,2010(18):21-22.

[11]金玉然,崔秀秀,等.低碳社区的发展路径研究——以鞍山市社区为例[J].中国市场,2012 (10):9-17.

[12]朱雪梅,江海燕,等.广州居住区碳排放特征及对低碳社区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1):19-23.

[13]倪前龙,徐朝哲,杨舒涵,等.上海市创建低碳社区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节能,2015(11):592-594.

[14]赵杰红.以低碳社区引领和谐城市创建——上海闵行推进低碳社区经验谈[J].环境保护,2012(9):63-65.

[15]周小玲.低碳社区典范:零能耗的贝丁顿社区[J].世界科学,2010(4):26-27.

[16]苏俐雅.丹麦低碳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J].世界环境,2015(5):26-27.

[17]吴丽娟,李晓晖,刘玉亭.欧洲规划建设低碳社区的差异化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6(1):87-99.

[18]蒋惠琴,张丽丽.基于个体行为改变的低碳社区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202-205.

[19]余诗跃,阮如舫.国际低碳社区民众参与经验借鉴[J].北京规划建设,2011(5):74-76.

[20]习婉钰,张浩.消费者参与视角下的虚拟低碳社区构建思路[J].电子商务,2013(8):33-34.

[21]董锴,侯光辉.城市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万科假日风景社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3(3):56-76.

[22]刘建兵,黄晓行,许凡芯.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6-94.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36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项目“不同区域实现CO2排放峰值目标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069);2014年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项目编号:TD25005)]

猜你喜欢

文献社区建设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