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空间差异及收入效应研究
——基于GIS的空间关联分析

2016-08-05胡绪华赵勇智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3期
关键词:财产性苏南居民收入

胡绪华 赵勇智

江苏省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空间差异及收入效应研究
——基于GIS的空间关联分析

胡绪华赵勇智

收入来源结构差异是决定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来源的结构性差异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原因。本文通过查阅江苏13市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的相关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关联分析,探讨了江苏省居民收入结构的空间差异与收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居民经营性收入空间差异不显著,其余三项收入地域差异明显,苏南小规模高值集聚,苏北大规模低值集聚;江苏省居民收入来源结构总体稳定,苏南苏北结构性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工资性收入仍是造成南北差距的最主要因素,转移性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影响微弱。

收入来源结构;贡献率;Moran’sⅠ指数;空间差异

随着深化改革步伐的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民。江苏省“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提出今后5年经济年均最低6.5%的增长目标,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也要达到6.5%,从而实现人民群众切实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的目标。然而,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全国经济面临高位下行的压力下,江苏省居民收入增长同时,却存在区域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区际间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加强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空间差异的研究成为洞察区际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全面提升江苏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研究课题。

从文献梳理的结果来看,关于居民收入结构的空间差异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众多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万广华采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区域间1984-1996年收入差异进行分析,指出农村区域间收入差异不断上升,该趋势与收入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1]。刘慧、陈冲等也从收入来源结构的视角采用基尼系数对省际间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变化进行因子结构分解,探讨了各收入来源对区域差异及变化的贡献,认为工资性收入是省际农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2.3]。刘玉、刘彦随和郭丽英应用统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对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地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2007年环渤海地区各县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差距悬殊;欠发达区和贫困区在京津周边地区呈集聚分布[4]。温涛、王小华、宜文利用1997-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分项收入差距的关系,得出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扩大显著拉大城乡差距的结论。[5]程名望、史清华、JinYanhong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微观数据研究农户收入水平以及结构,发现农户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滞后于城镇居民,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比例较低。[6]孙晓一、徐勇、刘艳华以县级行政区为数据单位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的区域差距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甚大,城乡居民空间差异特征显著。[7]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GIS的相关知识,立足江苏作为发达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特别是苏南地区)的现实,研究江苏省市域居民收入结构的空间差异以及结构性收入差距对省内地域差距的影响程度,力图揭示江苏省居民分项收入的空间差异及其收入效应,为优化居民收入结构,缩小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政策的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一、指标说明

测算收入差距的指标有多种,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不过这些指标通常用于测算绝对数据间的差距,对于本研究中的收入结构这种立体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满足对收入结构的空间差异及收入效应研究的需要,本文首先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江苏省居民收入结构市域空间差异进行讨论,然后利用收入来源结构差距系数对居民收入结构性差距的演化进行剖析。

1.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是指一个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或者某一属性值与邻近区域同一现象或属性值的相关程度。[8]它包含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两个常用指标,其中全局测度有Moran’sⅠ统计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n表示研究空间单位的数量;xi、xj分别为第i个和第j个空间位置上的观测值,i=1,2,3,…,n;是观测平均值;v为空间权重矩阵,为简化运算,本文按照邻接规则(Rook contiguity)建立空间关系。

由于Global Moran’sⅠ仅表明所有区域与邻近地域间空间差异的平均程度,因此,本文采用LocalMoran’s Ii来揭示空间差异的异质性特征,计算公式为:

式中:Zi和Zj是对观测值i和邻近地区j分别进行标准化的值,表示各区域考察变量和均值的偏差程度。

结合行政区划图,将局部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会得到四种空间模式结果:高-高(high-high)即高观测值区域单元集簇成群;高-低(high-low)高值单元被孤立在低值区域中;低-高(low-high)低值单元被高值区域包围;低-低(lowlow)低观测值区域单元集簇成群。

2.收入来源结构差距系数

为衡量居民收入的结构性差距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本文以苏南苏北居民收入结构差异为对象,引入南北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系数(g)和分项收入差距对南北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C)这两个指标。gi表示苏南与苏北居民第i项收入的相对差距,它反映了南北居民各项具体收入差距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其中,Isi表示苏南居民第i项收入的人均值,Ini表示苏北居民第i项收入的人均值,i可取1,2,3,4,分别代表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最终体现在南北居民的总收入差距上,为研究居民各分项收入差距对南北居民总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本文引入分项收入差距对南北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贡献率(C)。借鉴曾国安、胡晶晶(2008)[9]研究中分项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距影响程度的计算方法,本文将研究对象转化为苏南与苏北居民收入差距,得到以下公式:

二、江苏省各市域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的空间差异分析

本文以2009-2013年江苏省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为研究对象,根据各年份城镇人口比重,将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统一为居民人均收入,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各分项收入也作同样的转换,得到忽略城乡差异的13市居民总收入和各分项收入,仅从收入结构角度考虑江苏省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差异。在进行空间分析的过程中利用邻接规则(rook contiguity)来定义研究单元之间的空间矩阵,即边界相邻地区权重矩阵元素为1,无相邻边界设置为0。为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2009年和2013年计算所得的各地居民分项收入数据,研究收入结构在江苏13市之间的空间集聚情况。

利用GeoDa软件计算2009年和2013年江苏省市域居民分项收入的Global Mo⁃ran’Ⅰ值,其中工资性收入的计算结果为0.5797,说明人均工资性收入在江苏省内具有较强的全局空间关联性。而经营性收入则接近于0,经营性收入的空间关联性不强,这主要是由于各地经营性收入差距较小。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Global Moran’Ⅰ值分别为 0.6883和0.5935,也呈现较强的全局空间关联性。

1.工资性收入南北差异明显且稳定存在

由于GlobalMoran’Ⅰ统计量只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空间差异说明,本文又对研究单位进行了LocalMoran’Ⅰ值的计算,图1所示为工资性收入的LISA显著水平图。总体上看:江苏省居民工资性收入格局相对稳定,苏南个别地区表现为高值集簇,广大苏北地区呈现低低模式。

常州、无锡是高值集簇的热点地区。其中2009年工资性收入有5个市突破万元大关,分别为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全部集中在苏南地区,以苏州15162.62元居首。但由于与苏州接壤的泰州和南通的数值较低,所以苏州并没有表现为HH模式。苏北的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表现为低低模式,这几个城市2009年工资性收入在5000~6000元上下浮动,最高为徐州的6326.49元,最低的宿迁仅为4636.68元,与苏南人均上万元的工资性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2013年常州、无锡依旧高值集簇,低低模式区域增加了盐城市。相比2009年的数据,各地工资性收入均有很大幅度的增长,淮安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9年的5904.37元增长为11347.08元,增长率为92.18%,宿迁同样增长率高达93.33%,这两个市是省内仅有增长率超过90%的地区,可见苏北城市近几年发展迅猛,人均工资水平大幅提升。盐城在2013年表现低低模式,主要是因为发展速度没有连云港、淮安等地快,加之自身基础与南通、泰州又有差距,所以2013年呈现为低值集簇。

图1江苏省各市居民工资性收入空间关联指数

2.经营性收入空间关联度弱

由于计算经营性收入的全局关联指数为0.1453,数值较小,表明经营性收入空间关联程度很弱,根据LocalMoran’Ⅰ值制作的热点图大部分地区没有通过检验。从居民经营性收入数据来看,各市2013年的数据相比2009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各市平均增长率为64.93%,淮安以87.82%的增长率保持第一,常州增长率仅为41.97%,在13市中最慢。同时各市经营性收入的绝对数值差距也不大,2009年经营性收入最高的盐城为3224.35元,仅比最低的南京高出1122.76元;2013年经营性收入最高仍为盐城,最低依旧是南京,两者相差1712.58元,其他各市在两个极值之间随机分布,经营性收入的空间差异并不显著。

图2江苏省各市居民经营性收入空间关联指数

3.财产性收入苏北快步追赶苏南

通过计算,得到江苏省各地居民财产性收入的GlobalMoran’Ⅰ值为0.6883,财产性收入在空间上表现为较强的关联性,对其计算LocalMoran’Ⅰ值得到LISA显著水平图。我们可以发现无锡为高值集簇中心,苏北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盐城始终为低值集簇,泰州在2013年表现为低-高模式。

图3江苏省各市居民财产性收入空间关联指数

苏州、无锡稳定维持高水平财产性收入。根据2009年的数据,苏州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104.42元,比第二名无锡的650.31元高出454.11元,高出部分仍旧远远大于苏中和苏北的各个城市,其绝对数值更是某些城市的9倍以上,可见苏州人均财产性收入在江苏省内算是一支独大,不过由于其地理位置位于江苏省边界,所以LISA图中并没有表现出高值集簇现象。而各地财产性收入的增幅比工资性收入增幅更大,各地平均增长率达129%,其中苏州的增长率更是高达196%,到2013年苏州财产性收入增长至3273.31元,而无锡则凭借较大的基数依旧位于第二,不过其增长率较低,仅有53%。

苏北城市起步晚但后劲十足。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盐城始终表现为低值集簇区。这些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最高是徐州,为253.02元,宿迁最低,为120.19元。虽然绝对数值无法与苏南五市相比,但其近些年的增长率均在120%以上,发展速度迅猛,活力十足。泰州市在2013年表现为低高空心区。2009年泰州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57.36元,位于其周边的盐城为200.87元,淮安129.14元,扬州225.58元,南通229.81元,各地差距不大,所以泰州并没有表现出集簇现象。而到了2013年,泰州财产性收入432.44元,盐城504.84元,南通639.95元,尤其是苏州3273.31元,几乎是泰州的8倍,这直接导致泰州表现为L-H模式。

4.转移性收入苏北增长势头强劲

计算所得的转移性收入也呈现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其Global Moran’Ⅰ值为0.5935。如下所得的LISA图表明常州市位于高值集簇的中心,苏北呈现大规模低值集簇。南京、无锡领跑苏南。2009年转移性收入无锡最高,人均转移性收入为6243.12元,南京次之,为6025.08元,也是全省仅有的转移性收入在6000元水平以上的城市。2013年无锡人均转移性收入更是高达10197.45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南京仍以9072.20元紧随其后,第三名的常州为6745.90元,与第一集团存在不小差距。

图4江苏省各市居民转移性收入空间关联指数

苏北地区毫无意外的表现为低值集簇。2009年徐州人均转移性收入2340.49元,是苏北L-L模式中的第一。宿迁、淮安、连云港、盐城则大多在2000元上下浮动。不过从增长率来看,宿迁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增长率达175%,稳居增长最快宝座,连云港以112%次之。苏北城市增长率平均值为105%,远远高于苏南五市49%的增长率。可见苏北地区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势头强劲,近年来在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从地域空间来看江苏省居民收入结构相对稳定,除经营性收入外其他三项收入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具体表现为南北差异显著,苏北地区普遍较落后于苏南地区,但苏北地区发展速度迅猛,活力十足,正加紧追赶苏南地区,全省居民收入地域差距呈现缩小的态势。

三、结构性收入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苏南与苏北在分项收入上存在着明显差距,为进一步揭示收入的结构性差距对苏南苏北居民收入总差距的影响程度,本文从四项基本收入的角度测算了苏南与苏北之间的相对差距(g),以及分项收入差距对南北总差距的贡献率(C)。

其中,Isi表示苏南居民第i项收入的人均值,Ini表示苏北居民第i项收入的人均值,i可取1,2,3,4,分别代表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表1 结构性收入差距对南北收入差距的贡献率

表1数据对2009-2013年间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情况进行了汇总,从中可以发现,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呈缩小趋势。相比2009年,2013年两地居民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苏南增长了64.49%,而苏北地区增长率则高达83.21%。苏北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南北之间的地域差距在逐步缩小。而收入结构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工资性收入持续拉大南北差距。从收入结构的差异对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来看,工资性收入差距是拉大南北居民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其年均影响程度C1达68.9%,远远高于其他三项收入。虽然工资性收入并不是苏南苏北之间相对差距最大的一项,但由于江苏省居民收入的近七成都来自工资性收入,所以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从时间序列的变化来看,工资性收入的相对差距g1近5年在明显缩小,相对差距系数从2009年的0.903直降到2013年的0.768。而考虑各项收入比重的贡献率C1却呈现出不断波动的现象,2010年达到最小值0.669之后又有所抬头,工资性收入拉大南北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总体维持在相对高的位置,是造成南北居民收入差距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2)经营性收入对总差距缩小作用较弱。经营性收入差距是居民四大收入来源中唯一缩小南北总收入差距的一个方面,也是苏北唯一高于苏南的一项收入来源。2009年经营性收入在苏南苏北之间的相对差距系数g2为-0.119,接下来的3年该值的绝对值不断下降,到2012年降为0.072,而2013年重新回到0.103,整体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该项收入对南北总差距的贡献率C2与相对差距系数g2波动情况一致,也是在2012年达到极小值后2013年重新反弹,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南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率66.17%略高于苏北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率63.55%。

(3)财产性收入相对差距最大,但影响微弱。财产性收入在江苏省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中占比最小,但苏南苏北之间的相对差距却最大。2009-2013年的相对差距系数g3年均值高达1.329,但近年来南北相对差距在波动中呈缩小态势。2009年经营性收入的相对差距系数g3为1.383,到2013年下降至1.218,变动幅度为11.93%。由于财产性收入占江苏省居民收入来源不足3%,所以财产性收入在南北收入差距中的贡献率C3也不断缩小,年均值仅为0.048,对拉大南北差距的影响甚微。

(4)转移性收入影响作用强,近年来不断缩小。苏南苏北之间的转移性收入相对差距仅次于财产性收入,2009-2013年转移性收入的相对差距系数g4年均值为0.965,高于工资性收入g1的0.826,转移性收入对于南北差距的贡献率C4也达到了0.283的均值水平,是拉大南北差距的重要因素。从时间角度来分析,无论是相对差距系数g4还是转移性收入差距对南北差距的贡献率C4均在下降。苏南与苏北转移性收入相对差距系数g4从2009年的1.122直线下降为2013年的0.889,贡献率指标虽有小幅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转移性收入在南北之间的差距是真正意义上的在不断缩小。

综上所述,苏南苏北居民收入结构性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苏南地区在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方面优于苏北地区。其中工资性收入差距是拉大南北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转移性收入差距次之,两者对南北差距的解释程度高达96%以上。经营性收入是唯一缩小南北收入差距的方面,但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一样,对南北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极低,影响微弱。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结合空间关联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的知识,选取2009-2013年江苏省13市城乡居民分项收入数据,利用城镇人口比重计算整合出居民各分项收入,对比分析了2009年和2013年江苏省居民分项收入的空间特征,同时计算分项收入差距对于南北居民收入总差距的贡献率,揭示了分项收入的收入效应。研究结论如下:

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在研究年份内均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关联性,苏北广大地区呈现低值集簇,苏南个别城市属于高值集簇,南北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4个城市在研究年份内,工资、财产、转移三项收入均呈现出低值集簇,是冷点地区的常客。盐城居民工资性收入在2013年加入低值集簇的行列,转移性收入在2013年退出低值集簇区,财产性收入在2009年和2013年均属于冷点地区。苏南的无锡和常州稳定处于热点地区,两个城市在分项收入方面领跑江苏。无锡在财产性收入方面呈现高值集簇,常州在转移性收入方面呈现高值集簇,工资性收入中无锡、常州同时高值集簇。苏南5市分项收入的绝对数值在全省也遥遥领先。不过虽然苏北地区相对而言起步较晚,但其增速较快,发展前景良好。从结构性收入差距对南北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来看,工资性收入差距的稳定存在是缩小南北差距的最大障碍,由于江苏省居民收入近7成来自工资性收入,加之南北居民工资性收入相对差距较大,所以要缩小江苏省居民收入差距,必须切实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也是造成南北差距的重要因素,该项收入差距对南北总差距的贡献率为年均值28.3%,具体数值近年来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经营性收入苏北居民普遍高于苏南居民,是唯一缩小南北差距的一个因素,但其影响程度与财产性收入一样相对微弱。总而言之,苏北居民各项收入与苏南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苏北大规模低值集簇,苏南小规模高值集簇,各项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拉大南北差距作用最为显著。

未来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就业机会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解决,都有利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基于当前江苏省南北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现状,可以通过重点增加苏北居民收入、苏南带动苏北发展等途径,优化居民收入结构,缩小地域收入差距。在苏北地区,可以按照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地区发展的需要,切实推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欠发达地区纳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同时根据政府财政能力,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精准扶贫。在苏南地区,要限制某些社会成员与其劳动努力不相关的高收入,将高收入行业中存在的不合理收入转移到苏北或低收入人群中。

[1]Wan G.H.Change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Decomposing the Gini Index by in⁃come sources[J].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1,45 (3):361-381.

[2]刘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化的因子解析[J].地理学报,2008,63(8):799-806.

[3]陈冲.我国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及其结构分解:1996-2008[J].经济经纬,2010(5):106-110.

[4]刘玉,刘彦随,郭丽英.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 (6):992-997.

[5]温涛,王小华,宜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化与区域差异——基于收入结构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20-26.

[6]程名望,史清华,JinYanhong.农户收入水平、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5):3-19.

[7]孙晓一,徐勇,刘艳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及空间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15(12):17-25,42.

[8]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M].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

[9]曾国安,胡晶晶.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收入来源结构角度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3):53-5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33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差异问题研究”(编号:12EYC014);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居民收入来源结构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编号:201510299051Y)]

猜你喜欢

财产性苏南居民收入
苏南年俗亦动人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杭州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对策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居民收入
苏南发展
苏南傩面具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