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2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6-08-04梁妙莲梁小银何伟范倩雯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6年4期
关键词:伏立康注射剂我院

梁妙莲  梁小银  何伟  范倩雯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广东 佛山 528100)

我院2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梁妙莲梁小银何伟范倩雯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广东 佛山 52810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整理我院2013-2014年上报的211例ADR报表,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严重ADR、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1例ADR中,严重的ADR有15例(7.11%),涉及的药品有76种,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例数最多(115例,54.50%),其次是中药制剂(44例,20.8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82例,86.2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143例,67.77%)。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静脉给药的监测,加强对新的、严重的ADR监测的培训与上报力度。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根据欧盟药物警戒指令 2001/83/EC,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对药品产生的意外且有害的反应,包括在说明书范围内使用药品、超说明书范围使用(如药物过量、标签外用途、误用、滥用和用药错误)以及职业暴露[1]。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整理统计我院2013-2014年收集上报的211例 ADR报告,分析与总结我院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及时反馈用药警示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来源于本院 2013-2014年收集上报的211例ADR报告。将上述ADR报表中的患者性别、年龄、ADR类型、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ADR临床表现等信息录入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211例ADR中,男性病例98例(46.45%),女性 113例(53.55%),患者年龄最小2岁4个月,最大97岁,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2.2 ADR报告类型

211例ADR报告类型分布如表2,其中严重的ADR有15例(7.11%),共涉及9种药物,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具体见表3。

表2ADR报告类型

表3  发生严重ADR的药品及相关信息

2.3 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药品分类方法[2],将211例ADR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所有中药品种归属中药制剂一类。211例ADR涉及13类药物,7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引发ADR最多,占115例次(54.50%),其次为中药制剂,占 44例次(20.85%),具体见表4。

2.4引发ADR排名前15位的药品

211例ADR涉及的76个品种中,排名前15位的药品共 155例次,占73.45%,其中前3位均属抗感染药,分别为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头孢硫脒,具体见表5。

2.5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最多,共占182例次(86.26%),其次为口服给药,占20例(9.48%),具体见表6。

2.6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11例ADR报告中,皮肤及附件损害占 143例次(67.77%),临床表现多为皮疹和瘙痒;其次为循环系统,占82例次(38.86%),具体见表7。

表4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表5 211例ADR排名前15位药品分布

表6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表7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分析与讨论

3.1 ADR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由表1可知,我院211例ADR中,从2~ 97岁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生,各组所占比例相差不大,说明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其中≥ 60岁的年龄组较其他年龄组比例稍小,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不符[3-5],这可能与我院是综合性中医院,就诊人群年龄分布广泛有关。因此,临床不仅要将老年人列为ADR重点监测对象,其他年龄组人群的ADR监测也不容忽视,应该重视并加强对所有用药人群的ADR监测。本文的211例ADR报告中,男女患者比例为0.87∶1,女性稍多于男性,这与女性对ADR较为敏感的一般规律相符[6]。

3.2 ADR上报类型分析

我院2013-2014年211例ADR报告中,严重的ADR比例为7.11%,新的/严重的ADR比例为21.33%,还远远未达到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任务要求(严重的ADR每年报告比例≥10%,新的/严重的ADR每年报告比例≥40%),这可能与我院ADR监控上报制度尚不够完善、医护人员对ADR相关知识认识不足有关,鉴于此,我院还需加强对新的、严重的ADR监测的培训与上报力度。

3.3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由表3,4可知,在 211例 ADR报告中,以抗感染药物居多,占 115例次(54.50%),共涉及19个品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列居引发ADR药品排名的前3位,与多数文献报道相一致[5,7-8]。这可能与其抗菌谱广,临床使用频率高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以及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说明书中均无对其使用前必须做皮试的规定,这可能是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出现ADR频率高的重要原因。建议临床在使用此类抗感染药物前做皮试,且应以同厂家同批号的原药配制皮试液,以降低医疗风险。此外,抗感染药物引起ADR发生频率屡屡居首位的原因也与不合理用药有明显关系,如无指征使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滴速过快以及不恰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等等,鉴于此,临床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掌握用药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中药制剂引发ADR例数仅次于抗菌药物,以中药注射剂为主。中药注射剂原材料成分复杂、活性成分不稳定、制备工艺落后、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以及添加剂的安全性能欠缺等是引发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此外,临床辨证、配伍、调剂使用不当也可引发ADR[9]。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用药,护士在配置输液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方法、滴注速度执行;输液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一旦出现ADR要及时停药处理。

211例ADR报告中,有20例(9.48%)为合并怀疑药品,一般合并2~4种药品。药物联合使用,易产生配伍变化,从而会影响临床疗效或产生ADR,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由于其成分复杂,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可使药物微粒增加,从而使过敏反应及热原反应增多,因此建议中药注射剂尽量减少联合用药,严禁与其他注射剂混合滴注。

3.4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从表6统计结果可知,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比例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高达86.26%)。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以及静脉注射液本身的渗透压、pH值、内毒素及微粒等均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同时,静脉给药引发的ADR还与药物的配制过程、药物浓度、药液的放置时间有密切关系[10]。因此,建议临床在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时应加强监测,必须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同时要严格掌握其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3.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

从211例ADR的临床表现看,ADR发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例次数最多,占67.77%,其次为循环系统损害,占38.86%。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潮红、静脉炎等,这些症状临床易于发现,因此呈报率较高,经对症处理后,治愈率较高。其他系统损害,可能不易观察,而存在漏报现象。

近年来我院ADR上报工作得到了院领导的重视和临床科室的积极配合,取得了一定的进步,ADR上报数量增长较快,但总体上报质量不高,甚至有小部分医护人员害怕承担医疗责任而存在漏报、逃报现象。ADR监测不仅有利于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确保人体用药安全有效,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以及患者自身对ADR的认识和警惕,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医疗风险。目前,我院已开始着手加强ADR上报和监测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并建立了健全的ADR上报质控制度,积极发动全体医务人员做好ADR监测与上报工作,为我院营造更安全、更有效的医疗环境。

[1] 董铎,刘巍,杨乐,等.欧盟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和上报指南简介[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10):611-613.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 汤松,张万智,王伟宏.25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5,12(1):13-17.

[4] 郭玉姝,王媛媛,韦劲,等.3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5,12,(6):45-48.

[5] 杨义,张佐妹,雷力力,等.我院3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14):1319-1320.

[6] 孙定一.药物不良反应 [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

[7] 吴世启,陶阳.我院41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1,8(3):3-6.

[8] 李芳,周琦,姜霖,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2832-2833.

[9] 谭乐俊,王萌,朱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0):3889-3898.

[10] 宋锦飞,徐琳,孙光春.2013年2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12):1126-1129.

◆医药快讯◆

Isavuconazole可用于侵袭性真菌病的初级治疗

《柳叶刀》杂志于2016年2月20日第387卷第10 020期发布了一项关于 Isavuconazole(参考译名:艾沙康唑)与伏立康唑(通用名:Voriconazole)用于曲霉菌或其他丝状真菌引起的侵袭性真菌病初级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内容。

Isavuconazole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新型三唑类药物。本项试验旨在评估Isavuconazole与伏立康唑相比用于侵袭性真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项试验为随机、双盲、全球性多中心、活性对照、非劣效性试验。受试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入Isavuconazole组或伏立康唑组。试验的首要疗效终末指标为至少接受1剂试验药物患者第一次给药至第42日的全因死亡率。非劣效性经首要疗效终末指标测定,非劣效性界限为10%。

试验结果显示,Isavuconazole组全因死亡率为19%,伏立康唑组为20%,经治疗矫正后的差异为-1.0%。95%可信区间(95%CI)上限未超过10%,显示 Isavuconazole与伏立康唑相比非劣效。Isavuconazole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6%,伏立康唑组为98%。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胃肠道不适(Isavuconazole组 68%vs.伏立康唑组69%)、感染(59%vs.61%)。Isavuconazole组肝胆疾病(9%vs.16%)、眼部疾病(15%vs.27%)、皮肤或皮下软组织疾病(33%vs.42%)发生率较伏立康唑组低。Isavuconazole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伏立康唑组为60%。

总体而言,Isavuconazole用于疑似侵袭性真菌病的初级治疗与伏立康唑相比非劣效,耐受性与伏立康唑相当,且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更少。

(来源:http://www.thelancet.com)

Analysis of 211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in a Hospital

Liang Miaolian,Liang Xiaoyin,He Wei,Fan Qianwen
(Sanshui Hospital of 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Foshan 5281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in a hospital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Methods:A total of 211 cases of ADRs reported in this hospital from 2013 to 2014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the gender and age of patients,serious ADRs,kinds of drugs involved,route of administration,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ADRs.Results:Of the 211 cases of ADRs,15 were serious(7.11%).A total of 76 kinds of drugs were involved,of which ADRs,induced by anti-infective agents was prominent(115 cases,54.50%),seconded with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44 cases,20.85%).There were182 cases(86.26%)of ADRs were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ip.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the lesions of skin and its appendages(143 cases,67.77%).Conclusion:The monitoring on anti-infective agents and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raining and report of monitoring on serious AD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dverse Drug Reactions;Report;Analysis;Rational Drug Use

10.3969/j.issn.1672-5433.2016.04.010

梁妙莲,女,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梁小银,女,硕士,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通讯作者E-mail:lxyin2006@163.com

2015-12-24)

猜你喜欢

伏立康注射剂我院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伏立康唑致癫发作及精神障碍一例并文献分析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基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2012—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患者伏立康唑应用分析Δ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伏立康唑相关皮肤肿瘤:器官移植受者中光致癌作用的文献复习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