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对村落社会秩序的影响
——以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

2016-08-03李丽萍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刘三姐

李丽萍

(广西民族大学,南宁 530006)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对村落社会秩序的影响
——以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

李丽萍

(广西民族大学,南宁530006)

摘要:作为广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典型代表,阳朔“印象·刘三姐”演出及由此形成的商业链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民演员的参与,酒店、旅馆和饭店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剧场所在地及其周边村落的社会生活、村落文化和村民素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对印象·刘三姐项目及周边农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介绍“印象·刘三姐”周边村落布局、传统社会秩序和该文化产业的产生背景、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探讨“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对村落社会秩序变迁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印象·刘三姐;村落社会秩序

本文引用格式:李丽萍.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对村落社会秩序的影响——以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重庆与世界,2016(6):23-30.

Citation format:LI Li-ping.Influence of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on Social Order: Taking “Impression of LIU Sanjie” in Yangsuo as an Example[J].The World and Chongqing,2016(6):23-30.

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地方文化产业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影响当地社会秩序的形成与变迁。作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榜样,印象·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刘三姐传说与桂林山水实景的完美结合,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齐头并进的典型代表,其产生、发展对周边村落(田家河村、木山村、木山柞村和猫仔山村等)社会秩序的形成与变化有着重要影响。笔者选取阳朔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以调研组所去的田家河村、木山村和木山榨村作为分析模板,探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对村落社会秩序的影响。

一、“印象·刘三姐”周边村落概况

(一)“印象·刘三姐”周边村落的整体布局

“印象·刘三姐”演出地周边即“一江两岸”(指“漓江”)分布着七个自然村,分别是田家河、木山、木山榨、管家、下莫、白沙湾和猫仔山村。其中,田家河村、木山村和木山榨村是印象·刘三姐群众演员的主要来源村落,三村概况如下:(1)田家河村。田家河村坐落于阳朔县城东南部,属阳朔镇凤鸣社区居委会管辖,距离县城较近,且水陆皆通、地段优越,是印象·刘三姐项目所在地。“印象·刘三姐”剧场正好位于漓江与田家河的交汇河段,田家河村因而成为“印象·刘三姐”文化旅游开发的最佳受益村落。(2)木山村。木山村又名“八卦村”(村庄巷道交错形成八卦九宫的格局),位于漓江南岸,距离县城约3公里。该村建村历史悠久*据《阳朔地名志》载,木山村曾名玉屏村,始建于公元1368年(明朝初期),约公元1900年更名为木山村。,人文景观丰富,有书童山、玉屏山和雪狮双岭等著名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刘三姐》的开场正是取景于“书童苦读”景点——书童山。(3)木山柞村。木山柞村属阳朔镇东山岭社区,位于印象·刘三姐主演场地的东北面(即漓江北岸),与木山村隔江相望。该村所占面积不大,人口相对较少,村民率真淳朴、热情好客。此三村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借助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田家河、木山和木山榨村的村民得以成为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的群众演员。据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2001年6月,广维集团(即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广西维尼纶厂)作为主要控股股东与广西文华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简称“广维文华公司”)。的负责人之一韦总介绍,参加印象·刘三姐演出的600多名演员当中,有近一半为来自周边村落的群众演员,且每户演员的指标视征地情况而定。而据笔者走访的这3个自然村村民口述数据来看,田家河村、木山村和木山榨村直接参与演出的农民人数范围则分别为70~80、60~70、20~30,其余的则辅助售票、后勤等工作。据此可推,印象·刘三姐剧场在开发过程中被征收土地最多的是田家河村的村民。当然,也有少部分群众演员来自周边其他村落(相关数据尚无统计)。剧场门口一保安表示,除了阳朔镇周边几个村落外,距离剧场较远的福利镇也有村民在这边从事相关工作。

图1 田家河、木山和木山榨村地理位置

(二)“印象·刘三姐”周边村落传统的社会秩序

据张艺谋艺术学校工作人员所言,在印象·刘三姐落户田家河村之前,田家河那一带很偏僻,附近的几个小山村主要以“渔耕”为生计,生活水平比阳朔其他村落还要低,但现在比其他村富裕多了。通过调研及对相关资料的整理,笔者发现:在“渔耕文化”主导时期,“印象·刘三姐”周边村落的传统社会秩序与当今“商业文化”主导下的现代社会秩序大为不同。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印象·刘三姐文化旅游项目在改善周边村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也使其生活环境、村民素养、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等逐渐发生变化。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和村落文化等维度对这3个村落的传统社会秩序进行简要描述。

1.生产方式方面

阳朔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80%的人口在农村[2]。在印象·刘三姐落户之前,田家河村、木山村和木山榨村在生产劳作方面也是以农业为主,村民们普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此三村的粮食作物生产以“人工水稻种植”为主,分4月、7月两季;此外,村民还种植果树(黄皮果、沙田柚和柑橘等)和蔬菜(生菜、菜花和油麦菜等),除了供自家食用外还拿到市场上卖以补贴家用;部分村民从事淡水鱼养殖及少量家禽、家畜的饲养,闲时就去漓江边上捕鱼。总体上看,三村村民的生产劳作基本上是以自给自足的独立方式为主,与外界的生产联系不明显,经济结构相对单一。

2.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生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构成村民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包括村落环境、人口、劳动、沟通方式和组织活动等,这些要素通过现有的制度、规范或潜在的村落精神形成有规律的社会过程,我们称之为村落社会生活。其一,交通方式。从地理位置上看,田家河村、木山村和木山榨村沿江而立,水运交通方便。在交通设施不是很完备的年代,村民的出行方式以步行、坐竹筏为主,偶尔还通过竹筏把果蔬、鱼禽等运到县城去卖。其二,沟通语言。在印象·刘三姐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之前,周边村落的村民之间、村民与外来市民之间沟通交流的语言主要是“桂柳话”(在广西西北部广泛流行的方言),只有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偶尔使用普通话。其三,居住空间。受自然环境、地域气候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的约束,三村在21世纪之前大多都是瓦房或者平房。调研组所去的木山村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极具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青石板路,与现代化的新式楼房、水泥巷道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其四,社会交往。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用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田家河村、木山村和木山榨村亦如此。村民之间基于共同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形成了一种具有相互依赖、互帮互助的共同体。同时,村民个体的行为逻辑建立在熟人关系的基础上,其社会交往活动也易于局限在一定的村落范围内。

3.村落文化方面

乡村传统文化是村民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信任的精神纽带。在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一般指的是乡村社会的民风民俗,最典型的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祀仪式等活动形式。以调研组所去的木山村为例,就有灯会、茶会、义渡会、观音节等特色节庆风俗。元宵节灯会是村民欢度大年最后一天的活动形式,正月十五傍晚由青壮年组成游龙队满村游,村民围观凑热闹、庆元宵。茶会和义渡会乃木山村传统公益活动。茶会在夏季举行,村民集聚一起休闲娱乐、齐品美味佳肴;义渡会当日,村民可以免费在木山渡口乘船观光游玩,不亦乐乎。观音节由观音诞辰日(2.19)、成道日(6.19)和出家日(9.19)组成,此3天是村妇吃斋拜佛、祈祷家人平安的日子。此外,祭祀祖先在木山村也是一项隆重的的习俗活动。木山村通过举办这些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有助于增进邻里感情,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同时也是维持当地社会秩序、延续村落文明的仪式展现。

二、“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一)“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为了更真实、系统地了解“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情况,调研组成员约访了广维文华公司的韦永周经理。在访谈过程中,笔者问及政府在“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韦总表示“自治区政府在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据他所言,1998年,广西提出发展文化旅游大省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号召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发起了印象·刘三姐项目。时任文化厅政治团团长——梅帅元成为该项目的总策划。梅帅元认为如果要把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与壮族文化结合起来,那么刘三姐就是真实而典型的素材。梅帅元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刘三姐·歌剧”的形式来展现桂林先进文化。这个想法也得到当时文化厅厅长的肯定,并拨启动资金15万元资金。如何着手刘三姐文化项目的启动安排工作是一个要由导演思考的专业问题。梅帅元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曾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的张艺谋,恰好他当时正在北京执导太庙实景歌剧《图兰朵》。张艺谋在舞台歌剧方面有独特的思考,与梅帅元的想法一拍即合。

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威·赫兹里特曾说过“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刘三姐文化项目开发面临的首先是选址问题。张艺谋游漓江选址的时候第一选是象鼻山,但考虑到象鼻山距离市区太近,会存在安保类等继发问题。而后想到了遇龙河,遇龙河景观实为不错,但要做成大型剧场有不小难度。当他们游到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亦即60年代电影《刘三姐》的拍摄位置时,发现周边有12座山峰,水域景观与舞台背景甚是辽阔,且此段漓江水流较为平缓,提高了表演、观看的安全系数,故决定选址于此。其次是项目投资问题。考虑到资金不足、经验全无的现实状况,梅帅元团队亟需寻求投资方。在多次寻求未果,负责人几乎要放弃这个项目的时候,梅帅元找到了当时刘三姐故乡所在地——广西河池宜州市的维尼纶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维”),对方正想投资第三产业并认可张艺谋的执导能力、刘三姐文化的市场前景。广维董事会3 000万元的投资,为刘三姐文化项目开发带来了可喜的转机。再次是项目定位问题。据说当时并没有“印象·刘三姐”一说,只是想要做舞台歌剧表演。但考虑到演员成本、观众群体的双重难题,最终决定先开发这个项目(最初的定位是“刘三姐歌圩”)的一个子项目——印象·刘三姐。

(二)“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是独特的漓江山水、民族风情和刘三姐文化的有机结合;把古朴而真挚的壮族民风民俗与现代化元素融为一体,在展现中弘扬、在继承中创新民族文化,提升了桂林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作为广西·桂林·阳朔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印象·刘三姐项目的成功开发,得益于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庞大的群众演员队伍和富于创新的领导团队。

1.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

在广西有句民俗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其言下之意即阳朔风光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全县总面积1 428平方公里,拥有秀美山峰2万多座,大小河流17条,八大景区,250多个自然景点[3]。丰富的自然景观无不彰显着阳朔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这里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是广西最美丽的河段所在地。印象·刘三姐正是以这段方圆2公里的漓江水域为舞台、以周边12座山峰及广袤天穹为舞台布景,充分展现桂林山水之灵动与秀美的实景演出。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漓江山水之间,山歌、红绸、渔火、竹排、牧归等多元写意元素融为一体,共同绘成了这幅“与上帝合作之杰作”,为游客观众完美地展现了一幅“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此语乃印象·刘三姐总导演之一的张艺谋在形容为印象·刘三姐演出提供得天独厚之舞台的阳朔风光时所言。的漓江生活图景。

2.庞大的群众演员队伍

在印象·刘三姐600多名演员当中,有近一半来自周边几个村落。可以说,印象·刘三姐庞大的群众演员队伍既是这个文化演出项目的创意之一,也是其资源优势所在。据韦总所言,在演出筹备阶段,演员成本问题曾一度得不到解决,因为如果按最初的节目定位来运作的话,舞台歌剧演员的成本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限制了观众范围和数量。农民,土生土长的村民正是扩大节目规模、提升演出真实度的最佳选择。印象·刘三姐大致分为红色山歌、金色渔火、绿色家园、银色盛典等4个篇章[4]。这些村民长期生活在漓江边上,打渔、划船是其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4个篇章既是村民技能的艺术性呈现,又是对漓江两岸村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带给观众原滋原味、真实新鲜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本土演员的本色出演,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成本,保证了节目演出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增加了漓江百姓的经济收入,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艺术品位,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运作与本地农民的互动、合作与共赢。

3.富于创新的领导团队

张艺谋邀请了号称“一辈子只干过导演这一个职业”的王潮歌和素有“京城第一舞美”之称的樊跃加盟执导印象·刘三姐。从项目的整体运作来看,这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团队。张艺谋的非凡才华与独创精神,王潮歌、樊跃的创新激情与实践能力,使印象·刘三姐由概念创新走向实体呈现。其一,概念创新。印象·刘三姐不仅开创了全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且其本身就是“印象”系列演出的领头羊。与其他系列的演出相比,“印象”这一概念创新之奥妙在于“不能用故事束缚人的想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观众,在观看印象·刘三姐时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品位,使之成为国际纯艺术式的存在。其二,资源利用。执导团队充分调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与农民资源,把壮族刘三姐传说、桂林漓江山水和剧场周边农民有机结合起来,激发本土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挖掘民、企合作空间,缔造了集山、水、歌、人四“美”于一体的艺术杰作。其三,人才培养。由公司出资成立的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为印象·刘三姐及国内其他实景演出基地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她们在为企业提供新鲜血液的同时又通过文化艺术表演的方式回馈了社会。其四,专业运作。在梅帅元、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等67位中外著名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3月,印象·刘三姐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试演——修善——公演”三部曲,并取得了非凡的社会反响。

以上三大资源优势使印象·刘三姐项目取得了“1+1+1>3”的运作效果。自21世纪以来,这个概念新颖、主题鲜明的合作型项目,天时、地利、人和,正在并将继续发挥着实景·印象系列演出的带头示范作用,为村民创收、给阳朔添彩,是广西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三)“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外界看来,印象·刘三姐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文化旅游链条,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印象刘三姐大酒店和旅游购物广场等系列相关产业的先后形成就是例证。但当笔者问及印象·刘三姐的产业化程度时,韦总表示:“一个成功的企业,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作为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景区的核心工程,印象·刘三姐演出为剧场周边村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相关系列旅游产品仍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如刘三姐文化衍生品、工艺纪念品等。”言语间引发了笔者对“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的思考。

展望“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一是如韦总所言,进一步开发刘三姐系列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升华刘三姐文化资源,扩大刘三姐文化品牌影响,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娱乐之间的珠联璧合。二是通过带动周边村落的旅游开发唱响阳朔旅游强音。如,印象·刘三姐剧场附近的木山村,其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由自然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漓江河段、名木古树和人文旅游资源古民居、民俗民风、田园风光,旅游资源类型组成[5]。印象·刘三姐如若能充分对周边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作用,将大大增加阳朔旅游经济效益,在扩大当地文化旅游品牌效应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三、“印象·刘三姐”对周边村落社会秩序的影响

(一)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村民收入

据相关报告显示,印象·刘三姐项目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该项目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来阳朔旅游,给阳朔及桂林相关产业带来了强大的拉动力,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自项目公演以来,阳朔县旅游人数从2003年的281.8万人次增加2013年的1 170万人次,其中留宿人数从23.3万人增加到430万人次,床位数从6 100张增加到42 000张,旅游收入从2.44亿元增加到了60.5亿元,对当地经济产生了1∶5的拉动效应[6]。

当然,印象·刘三姐文化旅游项目对阳朔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在于使剧场周边村落的经济结构和收入水平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当地物质生产由“渔耕式”到“商业化”的转变。自该项目落户田家河后,剧场所在地及周边村落大部分的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由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换挡。村民开始离开精耕细作的田地转而从事剧场演职员、酒店旅馆、土特产买卖等工作或生意,一些到外地打工的青壮年也纷纷返乡就业。几年下来,村里的小洋楼开始取代传统的瓦房、平房,村民的社会公共生活日益丰富,渐具都市色彩。可以说,印象·刘三姐项目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周边村落非农化、村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逐年改善的过程。接受笔者访谈的田家河村村民A及其兄弟家的情况就是很好的例证。

案例:2016年1月10日笔者与田家河村村民A的交谈片段

笔者:相比于以前,村民与村民之间串门的机会变多了还是少了?

村民A:现在我们不怎么串门。

笔者:为什么呢?

村民A:大家各自忙各自的生意,没什么时间。况且,现在大家住的都是楼房,还铺着地板,你一串门就把人家的地板给踩脏了。不比以前,大家都是瓦房,敞着大门随便进进出出。

笔者:串门少,不会影响到你们平时的沟通交流吗?

村民A:不会。像我哥哥一家现在都搬到新的楼房去了,以前我们是住一起的,现在做生意挣到钱,各住各的,隔得也不远,但除了过年过节之外,一般不怎么串门,平时有什么事情就电话联系。

笔者:你们都做些什么生意呢?

村民A:我哥哥啊?他之前是打鱼卖鱼的,也挣不了几个钱,这几年又在印象·刘三姐里面搞演出,有工资,我大侄子还跟人家合伙办了旅馆,每年都有好几万的分红,二侄子在深圳打工,他们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

笔者:那您家呢?平时主要是做些什么呢?

村民A:我们在边上开了个小饭店,我丈夫也是演员,晚上演出的时候拉红绸,白天就帮我照看一下店里的生意。

笔者:那您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满意吗?

村民A:满意!比10年前好多了,以前都是种地,要看天吃饭,现在每年都有很多游客过来,还算有稳定的收入。

(田家河村村民A,徐姓,女,47岁。)

(二)严格组织纪律,展现农民新形象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维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同样,一个产业的运作也离不开公司的有序经营和管理。为了方便对农民演员进行管理,公司专门成立了印象·刘三姐渔民委员会,还制定了相应的《渔民管理制度》,把对农民演员的管理权交给农民。一方面,为了提高农民演员的纪律性和积极性,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采取对不按时参加演出或演出早退的群众演员实行“四级”阶梯式惩戒制度:警告提醒→现场教育→罚款/扣钱→勒令停演。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农民演员的组织意识,凝聚团队力量,公司每年都会举行拔河、划竹排、篮球等各类比赛活动和游园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增添业余生活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团队向心力。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公司秉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强调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针对农民演员常以各种理由缺席、早退的纪律散漫现象,渔民委员会委员以探访/慰问形式深入当事人家庭了解真实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再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这种“实打实”的管理方式,既有助于克服参演农民的随意心态,又可有效预防并减少个别群众演员的散漫行为,旨在形成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众演员队伍,充分展现印象·刘三姐周边村落农民新形象。

(三)提供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据韦总所言,群众演员的月薪由“基本工资+演费+奖金”组成,每个演员每月有近2 000元的工资收入,演出比较密集的月份如7、8月,群众演员的月薪有3 000~4 000元。根据演出内容的不同,演员工资也存在差距,1年的演出收入一般有3万~4万元。只要晚上按时参加演出,农民演员的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

印象·刘三姐在为周边村落村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又促进文明村风民风的建设及和谐村落社会的构建。在演出项目出现之前,村民晚间活动主要是打打牌、喝喝酒,不利于文明村风的建设。有了演出节目之后,村民们晚上在剧场表演,表演之余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少会因无聊而出现聚众酗酒或赌博的不良现象。而据阳朔城关派出所所长反映,印象·刘三姐周边村落近年治安环境良好,虽偶有存在临时性的赌博现象,但没有“赌巢”之类的顽疾。遇龙河段曾一度“夜不闭户”。由此可见,让农民参与印象·刘三姐演出,既是能为农民提供“第二份工作”、提高农村家庭的生活保障,又能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生活、促进村落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转变思想观念,培养现代意识

思想观念是影响村民素养的重要因素,对村民社会行为的习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印象·刘三姐在增加周边村民经济收入、推进周边村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使村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商品经济意识、民主法治观念和村民自治新风的渗入,正在改变着印象·刘三姐周边村落的传统社会秩序。

第一,旅游经济更替农耕经济,商业意识取代小农观念。印象·刘三姐演出使阳朔游客数量迅速增加,旅游市场潜力得到释放,当地居民的市场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田家河一带的酒店、旅馆、饭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速度让人惊叹旅游这块“香饽饽”创造的奇迹;周边村民的粮食、果蔬种植不再是自给自足,而是酒店、饭店的食材供应链。农业生产、农民就业由单一转向多元,自耕自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为旅游商品经济取代,相对封闭、少交换、乏协作的“小富即安式”小农观念随之逐步演化成为追求效益、倡开放、促共赢的“竞争合作型”商业意识。

第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现代生活理念基本形成。印象·刘三姐演出及其在当地形成的商业链条,使周边村落的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村民的居住条件、消费结构和闲暇生活也发生深刻的变化。通过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目前田家河村、木山村和木山榨村的村民普遍住上了新楼房,家中电器设施齐全,彩电、洗衣机、电脑网络不再是当地农村家庭的稀罕物,村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村民日常开销不像以往那样主要用于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衣、食、住、行样样都有。自行车、电动车是村里常见的代步工具,有些家庭已经有了自家的小轿车。部分村民还可以通过外出旅游的方式消遣闲暇时间,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在殷实富足、舒心幸福的生活背后,彰显的是当地村民现代生活理念的形成过程。

第三,现代民主法治观念渐入人心,挑战传统宗族帮派势力。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旅游地的影响不再只是经济层面,当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印象·刘三姐旅游开发密切了当地村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其民主法治意识在频繁的社会交往中得到提升。通过访谈个别村民,笔者发现:与笔者涉略的其他乡村相比,田家河村、木山村和木山榨村的村民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强,传统宗族帮派势力的存续空间被挤压。“宗族势力”在农村的主要表现:一是重人治,以血缘关系划线,是乡村政治民主化、制度化的对立面。二是重私利,强调宗族本位,封闭保守,与现代民主所必需的市场经济和开放精神格格不入。三是重族化政治,肆意膨胀本宗族的势力,严重削弱正式组织的权威[7]。以木山榨村违章建房事件为例,据村民谢小弟反映,自2013年至今,同村村民谢忠纯占用集体土地搞违章建筑10栋,并利用其侄子(村长)的关系加盖公章制造虚假材料,村民小组成员为了维护集体土地权,通过“签字+手印”的方式(如图2所示),把谢忠纯违章乱建的事实向阳朔建规局、国土局、纪委和县政府反映,此事至今虽未得到妥善解决,但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图2 木山榨村村民反映谢忠纯违章乱建的材料

四、结语

文化是旅游的内在精神,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是广西壮族文化与桂林阳朔山水旅游有机结合的整体,其在田家河村的落户和发展对田家河村及周边其他村落的社会秩序有着重要影响。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旅游、农民与演员的相互融合,把“印象·刘三姐”演出的原生性、乡土性、参与性、特色性、文化性和休闲性等元素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之成为广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头羊。如今,“印象·刘三姐”已经成为剧场所在地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群众的参演、商业链条的形成和旅游市场的发展使周边村落的经济水平大幅提高,村民生活理念、消费结构和闲暇娱乐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村落社会生活渐具都市色彩。

展望未来,“印象·刘三姐”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势将对剧场所在的田家河村和木山村、木山榨村等周边数个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转型产生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不断推动周边村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周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阳朔文化旅游、农业旅游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2]王晓丽,宋书巧.刍议阳朔乡村旅游资源开发[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66-70.

[3]中国人民银行桂林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乡村旅游对农村建设的影响及金融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08(3):36-40.

[4]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3):284-287.

[5]吴磊.漓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文化变迁 ——基于广西阳朔县木山村和兴坪渔村的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15.

[6]古剑.《印象·刘三姐》十年:演出4500场 接待游客千万[DB/OL].(2014-04-14)[2016-02-25].http://news.china.com.cn/2014-04/14/content_32084985.htm.

[7]李晓光.宗族势力对村委班子换届选举的影响及对策[J].人大研究,2004(4):36-37.

(责任编辑周江川)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经费资助发表。

作者简介:李丽萍(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与基层民主。

doi: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6.005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6-0023-08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on Social Order: Taking “Impression of LIU Sanjie” in Yangsuo as Example

LI Li-ping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Abstract: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Guangxi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Impression of LIU Sanjie” in Yangshuo and the formation of its business chai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volvement of farmer-actors and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hotels,motels and restaurants have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social life,villageculture and villager literacy of the location of the theater and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bout “Impression of LIU Sanjie” and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the layout and traditional social order of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the cultural industry background,resources superiorit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is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n the changes of village social order was explored.

Key words: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mpression of LIU Sanjie; village social order

猜你喜欢

刘三姐
刘三姐传说与清代文人的“白日梦”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文化视角下的刘三姐女性意识与译介活动研究
包玉堂:如果有来生还要写三姐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电影《刘三姐》主演黄婉秋讲述 我们一家三代刘三姐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桂林印象(二首)
刘三姐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