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垣: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2016-08-02罗文

行政科学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长垣平桥招工

罗文



长垣: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罗文

北出郑州,过黄河上高速用不了一个小时即可到达长垣县。这里地处黄河故道,全县85万人生活在1051平方公里的黄河冲积沙土地上。在一无矿产资源、二无国有企业的情况下,长垣人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凭借勤劳和智慧寻求突破,一大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一个以起重装备制造为基础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近百家起重装备整机制造企业,千余家配套服务企业,8万余人的员工队伍,在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发展起来。卫华集团、河南矿山、重工集团等6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十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48家,其中,超80亿的1家,超20亿的6家。特别是近年来,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又培育形成了卫生材料及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部件、防腐蚀及建筑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与起重装备制造业共同构成四位一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成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之一。

民营经济 龙腾虎跃

地处黄河“豆腐腰”区段的长垣县,历史上黄河泛滥多灾,加之自然资源禀赋欠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在长垣甚至流传着“春天喝不上糊糊,冬天穿不上棉裤”的辛酸说法。然而,穷则思变。常年在外投亲靠友的长垣人学会了靠技术谋生的本领,当厨师,干劳务,包工程,想方设法改变生活状态,千方百计改善生存环境。卫华集团的创始人韩宪保,正是一位在这样的环境下,先是贩熟铁、做螺丝、修千斤顶,而后靠修理小型起重机起家,使他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知名企业家。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在长垣县城西南近郊的魏庄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发展的起重企业群。不仅如此,建筑防腐、厨师饭店、卫生材料也先后闻名全国,新蒲建筑、东方防腐、驼人集团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起重装备、防腐蚀工程、厨师之乡等众多长垣品牌。

长垣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历届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扶持,结合长垣实际,在全省较早提出“民营立县、特色兴县”的发展战略,弘扬创业、创新、创优、创富精神,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由此掀起了一场全民创业高潮,形成了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会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民营企业迅速成长推波助澜。党和政府的引导和鼓励,极大地鼓舞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热情,在长垣县的多个乡镇村落,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居然涌现上千家,热火朝天的创业景象令人兴奋不已。

长垣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显示出巨大的感召力,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然而,在热闹的场景中,长垣县委、县政府冷静思考,却发现了发展中的隐忧:经营分散、扩建受限、人才难留,运输不便,而且在生产要素配置、融资平台建设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更大,暴露的问题也更多。如何保障民营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健康发展,是摆在长垣县委、县政府面前一道亟顺解决的难题。经过反复调研论证,2003年,长垣县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在魏庄起重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建立长垣起重工业园,确定了“个体起步,股份推进,突出特色,规模经营”的总体建设思路,科学引导企业由作坊式生产逐步向集约式经营过渡。为此,长垣县制定了相关政策,吸引资金、人才、信息、技术和项目向工业园聚拢,促使本地起重装备制造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为了做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长垣县确立了“高起点起步,大手笔规划,大力度运作,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无论是产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还是专业规划、详细规划,都是请有关专家科学编制完成的。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一个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的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已经初具规模,建成区18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七纵十横”的路网格局,实现了道路、供电、供水、供气、绿化、亮化、公交、环卫、污水处理、公共服务设施等“十个一体化”。到去年年底,长垣产业集聚区共入驻企业472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1.8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07.4亿元,同比增长7.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41.1亿元。

长垣起重设备名扬全国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始终坚持把实施创新驱动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质量和效益的核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有效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管理结构、人才结构,整合发展资源,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企业创新持续发展。

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不是一句空话。长垣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相继制定发布了《长垣县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印发长垣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激励政策的通知》 《关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集聚区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支持产业转型发展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和产品,着力推动起重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方向转型升级,向港口、军工、高铁、地铁、环保、市政和大型水利等工程设备制造转型发展。去年以来,长垣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实施了一批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重大转型升级产业项目,如:投资1.7亿元的欧式轻型起重机项目,投资2.6亿元的建筑工程机械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项目,投资2.6亿元的立体车库项目等。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型。2015年,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筹建起重机械研究所,大力推进省级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组织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先进适用的重大转型升级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聚区还逐步建立了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引导企业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深度合作。目前,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已引进高新技术152项,开发新产品222项,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49项。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通过开展联合开发和协同创新,寻求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他们先后与北京起重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产业集聚区还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581亩的综合服务平台项目,这个平台集成了电子商务、投融资服务、项目孵化园、人才培训等八大功能,以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强化资源共享。2015年,列入“863”计划的卫华集团智能化大型抓斗挖泥船、河南矿山集团的单梁起重机碾压锻打车轮等新产品、新工艺,即在这个平台上完成。

以创建一流品牌为目标,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品牌示范区创建活动同样取得明显成效。集聚区以品牌示范企业为标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在培育传统产业名牌企业的同时,不断提升品牌经济在传统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接受邀请,亲临长垣对20家骨干企业负责人进行品牌价值评价数据采集,还对11家示范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指导企业开展品牌价值测算工作。2015年,“长垣起重机械”顺利通过全国门桥式起重机械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验收,荣获全国区域品牌第十三名。

体制保障 绿色发展

深化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一直是长垣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的追求。特别是省直管以来,改革的力度更大,改革的成效亦越发显著。

还是在2006年,长垣县起重工业园作为新乡市属正处级单位时,即已被命名为河南起重工业园,并通过了国务院清理整顿开发区领导小组的审核,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工业园区。2009年,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经省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其管理体制是与起重工业园区管委会套合设置,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与其他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不同的是,长垣县在管委会下设10个局(办),主要包括产业规划局、企业服务局、招商局、市场营销管理局、信息化局、品牌创建局、商务中心等。从这些所属机构名称不难看出,其职能定位主要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

按照省委关于产业集聚区“统一领导、以区为主、两套人马、分线负责”的要求,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的开发空间,被整体纳入蒲西、南蒲两个街道办事处管理的行政区范围,产业集聚区党委、管委会与蒲西、南蒲两个办事处机构套合设置,以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为主统筹管理,主要领导交叉任职,管理机构合理分工,独立运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集中精力负责经济建设,套合设置的蒲西、南蒲办事处则负责有关社会事务,切实发挥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整体管理职能,形成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套合设置的管理机制,权限明确、职责清晰,有利于产业集聚区集中主要精力履行其“服务企业,招商引资”两大经济建设职能,围绕产业发展,组织编制实施经济发展计划和总体规划,为工业企业产业升级、战略重组、科技创新、银企合作、企业招工用工等搭建服务平台。街道办事处则突出社会服务职能,将行政执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管理等承担起来,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按照“五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总体要求,在长垣县产业集聚区

党委、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产业集聚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在推进装备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长垣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蓝天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实现了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清洁生产全覆盖。同时,完善倒逼机制,引导企业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源等市场准入标准,从能源代价、环境容量、就业带动、财税贡献、区域配套等方面严格控制,逼迫过剩产能退出。

为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强力推进集约高效开发能源,科学合理使用能源,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节能减排、绿色制造为核心,通过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展应用,努力把企业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与此同时,长垣县以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带动产业化发展,新能源汽车、风电、生物智能等新能源装备产业推广应用项目,已经在长垣县产业集聚区落地生根。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犹如一艘巨轮,在灿烂的朝阳下,搭载着以起重装备为主,辅以防腐蚀、汽车配件、卫生材料等四大产业,破浪远航。

近年来,平桥区、区政府坚持“招工就是招商”的思路,在摸清人力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实施多部门联动宣传招工,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实施免费技能培训,为企业定向输送高技能人才,同时打造集聚区良好生活环境,彻底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问题,助力产业集聚区提速发展。

责任编辑 朱亚娟

平桥产业集聚区舜宇光学车间

摸清资源底数变盲目招工为定向招工

平桥区前身是国家级贫困县——信阳县。原该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现全区85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3万人,常年外出务工17万人,大部分属于“候鸟式”、无技能、欠保障、低收入的群体。一方面,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需要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大批的熟练工。作为需求方的务工群体和作为供给方的产业集聚区二者该如何找到接合点,成了困扰平桥区“一把手”王继军的难题。经过多日思考,在2013年初的区政府常务会上,王继军和班子成员协商后,下定决心先从摸排农民工结构及分布情况入手,全力开展人力普查工作。

2013年4月,时任平桥区肖王镇副主任科员的余晓敏响应区里号召,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人力资源普查工作。

余晓敏告诉记者,当时镇党委、政府召开了全体镇、村干部人力资源普查工作动员大会,会上印发了以镇长为组长的人力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情况和普查工作方案。她和村支两委成员共6人被分成3个工作组,采取分片包干方式分别深入26个村民组逐户逐人调查信息,详细记录务工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职业、月均收入、外出务工地和联系方式以及是否有意愿返乡务工、创业等。和余晓敏一起参加人力资源普查的共有2130人,他们跑遍了平桥区的村落,挨家挨户进行普查统计。经过2个多月的摸底调查和复查校对,人力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肖王镇16413条有效人力资源信息以村为单位进行录入汇总,报区招工服务中心备案,为精准招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平桥区共花费5个多月,对23个乡镇、办事处的16至50周岁在外从业人员进行详细普查,建立了电子信息档案,使全区人力资源结构和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平桥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书记余加友告诉记者:“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为下一步的定岗、定向和定点招工做好了准备,同时为产业集聚区招工网络的构建打下了基础,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本地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地就业,具有重要的民生意义。”

为第一时间准确掌握人力资源信息,2016年3月15日,新一轮的人力资源普查工作已经开始,将于6月底结束。

实施多部门联动为技术工提供全方位信息保障

握着从业人员电子信息档案,王继军陷入了沉思。这些常年在外务工的17万人里面,有娴熟的各类技术工,有会计师,有具有多年经验的管理人员,当然也有无技术、有体力的年轻小伙。有了电子信息档案,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抓手。对于电子信息档案中登记的娴熟技术工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要让他们返乡服务集聚区建设,政府的责任就是全面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给企业和熟练工人“牵红线”,给双方提供全方位的,对称透明的信息保障。比如,加大招工宣传力度,把企业所需的人才、提供的岗位以及优厚待遇第一时间告知给各行业的技术工,变以往盲目招工、无序招工为定岗、定向和定点招工,大大增强了招工针对性。想到这些,王继军感到终于能够将自己长期思考并逐渐清晰的发展思路付诸实践了。他召集组织部、职教局、招商局、统计局、教体局、交通局以及工青妇等十多个部门,成立了以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各部门及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招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全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招工局面。

据平桥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徐金峰介绍,平桥区每年春季召开招工大会,依据《平桥区产业集聚区招工办法》,将招工任务分配到各乡镇,列入各乡镇目标考核,乡镇每输送一名员工在产业集聚区就业,且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区政府即对该乡镇进行奖励补助400元,并在年终时对招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大会表彰。同时,建立了以产业集聚区招工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各乡镇招工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社区招工服务站为补充的招工服务网络。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的有利时机,平桥区充分利用招工服务网络,通过区电视台、平桥新闻网、《精彩平桥》招工专刊和世纪广场电子屏等媒介介绍区内企业及用工情况,在广场举办各具特色的专场招聘会,印发5万份《精彩平桥》招工专刊,直接送到老百姓手中,统一制作企业用工信息张贴在各乡镇主要路口,把每年1月至3月“党员活动日”活动主题定为“家门口就业、集聚区上班”,让党员纷纷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多种形式的招工宣传网络,让广大老百姓无论身处区、乡、村哪一级,看到、听到、接触到的都是招工的内容,可随时随地了解咨询企业的用工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据统计,仅2015年一年,平桥区共举办特色招聘会6场,累计进场求职2万人次,为企业招聘员工2166人,同时发放乡镇招工资金补助共计101万元。

搭建职教桥梁为企业免费培训技术工

电子信息档案中,大部分年轻务工人员属于“候鸟式”低收入的群体,也是真正“就业难”的焦点。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招不到学生,产业集聚区急需大批技术工人,职业教育“招生难”、企业“招工难”与大部分无技能人员“就业难”并存的问题,是制约平桥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根源所在。

考虑到产业集聚区招工的长远发展问题,王继军勇于创新,大刀阔斧地整合资源进行改革,于2011年10月平桥区成立了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据信阳市编办副主任胡百安讲,该局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科级,现有3个股室,5个二级机构,编制共36人,管理4所职业学校,整合了教育体育局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就业培训、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劳务及涉外劳动服务职能,有职业教育的“中国第一局”之称,这在河南乃至全国尚属首例。

据了解,平桥区投入5亿多元,建成了平桥职教集团公共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占地1000多亩,集教学楼、实训楼、实训车间、餐厅、公寓、学术交流中心等于一体,按照“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企业”的模式,率先实施了免费技能培训和免费中职教育,让企业在实训基地免费教学,开展职业技能、企业规章、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员工实现从农民到产业技术工人的华丽转变,让企业和农民工无缝对接。平桥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解决了企业需要大批技术工的问题,而且大大缩短了项目落地实施的时间,成了吸引企业落户平桥的强大磁场。一些老板正是看中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性价比的优势,纷纷来平桥投资。2011年落户信阳的超越服饰在厂房还没建成时,已在平桥实训基地建设了6条电动生产流水线,在生产流水线上开展教学培训,农民工一边培训一边拿工资,厂房建好时,农民工早已变成了熟练的技术工,可立即投入生产。

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局长马庆军介绍:凡是平桥籍的中职学生,全部免学费入学;凡是平桥籍的群众,都可以申请领取1000元的“职业技能培训券”。“培训券”在职教集团的任何一家培训机构都可以使用,结业后培训机构凭“培训券”和结业证书到财政局统一报销培训费用。目前,该实训基地已入住学校、企业20多家,可容纳2万多名学员实习实训。平桥区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通过发放每人1000元“技能培训券”的方式免费技能培训,目前已免费培训1万余人次。

完善公共服务为工人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农民工通过职教实训基地培训变成熟练的技术工,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产业集聚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入住平桥。随着就业、招工渠道的畅通,农民工“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在平桥区逐渐成为历史,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下一步,要保证产业集聚区持续长效稳健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营造安居乐业的环境,确保技术工人留得住、过得好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平桥产业集聚区主任徐金峰在访谈中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工人,作为管理方,我们不仅要琢磨企业的需要,更要琢磨工人的需求。满足工人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为工人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集聚区稳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为确保企业员工在集聚区工作舒适、生活安定,平桥区启动了住房、学校、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公租房和安置房26栋1000多套,新建道路7条,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排污管网8公里,实现工人的城市安居和医疗及子女入托、入学等,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平桥产业集聚区附近的住房都是高标准建设的保障房,让月工资3000多元的工人买得起、住得下,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养育子女,父母也会跟来住,年老的父母可以在这里养老,年轻一点的父母可以在集聚区找一份小工,打扫卫生或者看护大门等。另外,我们投资1亿多元启建的中山学校即将建成,届时工人子女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学业。”平桥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余加友这样说。

平桥产业集聚区成立了集聚区总工会,在党工委的领导下,积极协助企业开展招工服务和员工心理疏导,协调解决企业及员工之间的劳资纠纷等问题,开展一系列专题阅读、知识讲座等活动,在精神上给予工人鼓励和引导。区人力资源、就业服务、团委、妇联、招商等部门,也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员工开展跟踪服务,切实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程强告诉记者,他大专毕业后在厦门打工一年,那时月薪3000元,单位不提供住宿;2012年2月回到家乡,到瑞孚实业工作,现任瑞孚实业的高级主管,在平桥区买了商品房,公司还给他们夫妇俩提供了两室一厅的住房。他很满意集聚区的公共设施和生活环境,经常参加一些学习提升活动,感觉生活安心舒适。他感慨地说:“在家乡工作,离家近,工资高,设施全,环境好,只想安安心心地努力做好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提升,再也不想做无根的浮萍四处漂荡了!”

责任编辑 郭华敏

猜你喜欢

长垣平桥招工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长垣市
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调查与研究——以河南省长垣市为例
留守媳妇
将安全培训融入招工就业全过程
推进“厕所革命” 建设美丽长垣
招工景象
擂台小腰精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