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2016-08-02宋伟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1000

行政科学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常态河南

宋伟(河南省委党校 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1000)



河南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宋伟
(河南省委党校 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1000)

摘要:建设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七年多的建设运作,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同时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求结构和要素禀赋变化正在驱动产品快速升级,发展动力和竞争格局变化正在驱动产业快速升级。河南产业集聚区应加快提升产品性能品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应强化供给侧改革,扫除资源流动障碍,支持、鼓励、引导更多资源转向新供给,为提质转型发展释放资源和空间;应更加注重城镇化的综合支撑作用,更加强调产城互动发展、提高综合能力,为提质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应向大中城市与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重心,抢抓提质转型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关键词:产业聚集区;河南;提质转型;新常态

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紧密结合河南发展现实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七年多的建设运作,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河南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方面已占据全省工业半壁江山。但是,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阶段,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资源要素约束增强,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提高质量、转型升级的压力和任务空前巨大。河南产业集聚区只有顺应新常态,加快提质转型步伐,实现由规模扩张向量质并重转变、由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向市场竞争力驱动为主转变,才能积聚新的增长动力、抓住新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一、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在巨大下行压力下,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河南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总体规模方面,2015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占全省比重的60%,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在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全省产业集聚区高成长性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左右,郑州电子信息等15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超过130个;在招商引资方面,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500个以上,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超过1.7万亿元,占同期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的60%以上;在就业方面,2015年底,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超过430万人,是2010年的2.9倍。

郑州上河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场景

二、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不突出,集群效应不显著

一些产业集聚区为了短期效应,眉毛胡子一把抓、挖到篮里都是菜,只要稍具规模什么产业都想要,造成产业格局散乱,企业之间缺乏关联与相互配套,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合作关系。虽然短期内规模上来了,但由于没有形成集群效应,缺乏产业配套能力,产业层面的发展环境没有得到应有提高,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

(二)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通过大规模开放招商,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也引进了一些高成长性、高技术产业,但总体来看,河南产业聚集区制造业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性能好、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品不多,尤其是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少之又少。

(三)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

河南180多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涉及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的有80余个,占产业聚居区总数的40%以上;涉及食品工业的将近70个,占35%以上;涉及化工产业的有30个,占15%以上。产业同质化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内耗,各地在招商时只注重规模不注重质量,甚至为争抢项目这个县到那个县去“挖墙角”。

(四)引进企业“重大轻小”,不利于集群培育和创新创业

受政绩观、招商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全省产业聚集区招商时普遍倾向于引进大企业,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不少产业聚集区在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等方面设定了较高门槛,客观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入驻。但仅有一两个大企业是无法形成集群的,实际上众多中小企业与少数大型龙头企业相互配套、支撑,协同发展,才是优势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重大轻小”无疑不利于集群的培育。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中国正在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时代,中小企业、初创团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体,成为新经济与新业态发展主体,拒绝了中小企业意味着拒绝了未来。

(五)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两张皮”

由表可以看出对接受度影响因素按照影响大小依次是便捷性、期望接受度、产品形象,而实用性、便捷性、安全性直接影响期望确认度和产品形象。

产城互动发展是产业聚集区重要的发展任务。但在目前的制度结构中,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分属不同部门。产业聚集区管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于企业,不具有城镇化相关职能,而城镇化相关职能部门主要任务不是服务于产业聚集区,因此,如果协调和衔接不够,就容易产生“两张皮”问题,制约产城互动、人的城镇化等方面的统筹。

三、新常态下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新形势

(一)需求结构变化、生产成本上升要求产业聚集区生产企业必须围绕提升产品层次实现转型升级

新常态的实质是,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持续量变积累,实现了部分质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时期。新常态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形成传统供给过剩、新供给不足的态势。

一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门类齐全的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涉及国民经济分类中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门类,但在大多数制造业门类中中国产品基本都处于中低端。当然,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其客观历史基础:(1)从生产者角度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基础差、技术落后,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低,利用后发优势、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低成本替代”式的模仿性创新,通过“山寨”、“模仿”大规模生产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空间大的产业、占据市场份额,成为最优的发展选择。这种“开阔地平推式”发展路径,使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快速膨胀,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同时,也导致了中国企业产品层次低,中低端产品占比多的状况。(2)从消费者角度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消费要求低,长期以来多数中国消费者希望购买“价廉物美”的消费品,重其形而不重其质,引导生产企业顺应消费者需求通过“山寨”、“模仿”,将“价廉物美”做到极致。但从经济学角度看,“价廉”很难做到“物美”,“价廉”的背后一定是品质差、档次低,甚至以次充好,安全性无法保证。

另一方面,新常态下,中国消费者发生部分质变,以低收入人群为主体的传统消费需求不断萎缩,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新需求崛起并成为消费增量主体,这要求中国制造业产品必须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1)从消费角度看,经过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已经积累了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国内外权威部门估计,中国中产阶级家庭人口总量已达3亿,虽占全国人口比重不足30%,但绝对数量已足够庞大(接近美国人口总量、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总人口,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与低收入家庭不同,中产阶级家庭消费能力强、消费需求旺盛,注重提高生活品质,倾向于购买高性能、高品质、安全可靠的消费品。近几年中国公民海外消费强劲增长就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这是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能力快速释放的具体体现。以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为主体,对高性能、高品质、安全可靠的消费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就是新常态下的新需求,它要求新供给与之匹配。而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新需求不断扩大的另一面,是以低收入人群为主体的中低端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萎缩。(2)从生产角度看,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招工难、劳动力薪酬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常态,大规模生产中低端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在生产成本攀升、市场需求萎缩双重压力下,如果不能及时向中高端产品转型,中低端消费品生产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冬天,更将是绝境。

所以,在需求结构变化、生产成本上升背景下,河南产业聚集区中低端产品生产企业面临着要么升级产品要么被逐步淘汰的巨大压力,只有抓紧提高技术、生产工艺与组织管理水平,尽快提升产品性能品质,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才能适应新的竞争,求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发展动力变化要求产业聚集区发展模式必须从要素高强度投入转向提高综合竞争力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有水快流”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式地大量投入资源要素。各地区从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入手,通过矿产采掘、房地产开发、工业区建设等方式迅速增加资源要素投入,很快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实现了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但是,资源的大量投入尽管可以获取“一次性”盈利,带来快速增长,却不一定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层面的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目前一些资源大省、一些前些年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地区,能源资源供大于求、房屋空置、工业区招商困难,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充分说明了过度依赖快速、大量资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在深度转型背景下越来越难以为继。

河南产业聚集区发展要适应这种变化,从高强度要素投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增长方式,转向更加注重产业集群培育、更加注重提升产业竞争力、更加强调产城互动发展,通过集聚经济要素、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综合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四、新时期河南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考

进入新阶段的中国经济,需求结构和要素禀赋变化正在驱动产品快速升级,发展动力和竞争格局变化正在驱动产业快速升级。我省产业集聚区应顺应产品、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加快提升产品性能品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应强化供给侧改革,扫除资源流动障碍,支持、鼓励、引导更多资源转向新供给,为提质转型发展释放资源和空间;应更加注重城镇化的综合支撑作用,更加强调产城互动发展,提高综合能力,为提质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应向大中城市与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重心,抢抓提质转型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一)全面推动产品升级

面对新时期消费升级的趋势,河南产业集聚区应鼓励、支持、引导消费品生产企业顺应消费者对高性能、高品质消费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不断提高生产工艺与组织管理水平,努力提升产品性能品质,全面推动产品升级:(1)应加强教育培训,让企业、企业家全面认识经济发展新趋势,认识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提高其提升产品性能品质的自觉性;(2)应进一步加强与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把粗放型劳动力转变为能够生产高性能、高品质产品的精细化劳动力,将河南的人口优势转化为适应新常态要求的劳动力优势;(3)应设立产业产品提升基金,对企业提高技术、改进装备给予一定的财税、金融支持;(4)应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为企业提升产品性能与品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全力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河南产业聚集区应立足自身优势,重点突破,厚植发展优势:(1)差异化竞争。国内各区域在产业升级方面面临激烈的竞争,河南要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2)重点突破。产业升级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不能遍地撒网、一哄而上,要以郑州都市区、中原城市群区域为主,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口优势和市场优势,全力承接与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高端服务业;(3)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配套能力差是河南的弱点,在产业升级时一定要强化集群发展意识,强力推动产业配套能力提升,积极利用互联网推进产业集群在线化,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线上产业生态。

(三)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

新时期技术竞争从传统产业的同一技术层面转向传统行业与新业态同时进行的多维层面,创新、智力型创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但这些创业均需要人才、平台与机制的支撑。河南产业聚集区应调整发展思路、打造创业创新平台、完善创投机制、创新人才政策,积极拥抱智力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强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坚定不移地把企业作为创业创新主体来培育,落实国家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的有关财税政策,允许研发费用提前从成本中摊销,或从所得税额中扣除,或从税前收益中扣除;(2)充分利用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以成果转让费、持股、利润分成等多种形式加大科研人员在创新性成果所获收益中的分成比例,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3)顺应“互联网+”时代智力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大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发展与招商思路,转变招商方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智,将招商指导思想从注重大项目、大资本转向注重智力型、精细化的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注重服务业与新兴产业;(4)集中力量在产业聚集区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高品质创业平台与创业空间,为创新活动、智力型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四)强化供给侧改革,为提质转型发展释放资源和空间

提质转型发展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传统产业自身具有惯性,具有路径依赖。一些传统企业习惯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缺乏深刻认识,而且其竞争优势也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所以在熬、在等而不是转;产业聚集区内一部分从事传统供给的国有企业,产能过剩严重、持续亏损、经营困难,但其体量大、影响大,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也在熬、在等;产业聚集区内一部分从事传统供给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是持续亏损、生存艰难,但背负大量融资,金融机构不希望,甚至害怕它们倒下,所以也在熬、在等。在上述多种因素作用下,我们看到的是大量过剩产能,僵尸企业无法淘汰。

不可否认,传统供给也有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也会存在,但趋势上看,传统供给注定不断萎缩。更为重要的是,在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传统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大量资源已经被传统企业占用,这些资源如果退不出,不能转向新供给,就会有较大一部分变成无效资源。社会总资源是有限的,在传统供给企业占有大量无效资源不能顺畅退出情况下,提质转型发展、新业态发展所能使用的资源就变得非常有限,毫无疑问会影响转型发展。

具体来看,河南产业聚集区应从如下主线推进供给侧改革:(1)停止对僵尸企业、过剩产能的保护,利用资产重组、坏账处理等多种方式,该淘汰的淘汰、该重组的重组,释放经济资源;(2)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调整财税政策,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引导更多资源转向新供给;(3)切实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增加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以公共服务撬动生活服务快速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活服务体系,实现房地产和人口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为产业聚集区产城互动发展构筑坚实基础;(4)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消除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股票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制度根源,营造崇尚质量竞争、崇尚价值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提质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五)强化产城互动发展,为提质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的层次越高,城镇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低的地方的发展机会就越少。如前所述,新常态下,直接通过大量投入资源要素实现快速增长的路子走不下去了,优势产业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经济要素高密度集聚形成综合能力才是区域发展的持续推动力。但是,只有拥有较为完善的城镇功能,才能吸引与支撑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要素集聚。无论是提升产品品质与质量、发展新业态,还是承接高端产业转移,都需要城镇功能的支撑。新常态下我省产业集聚区必须把产城互动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城镇功能,以城镇化水平提升支撑与促进产业层次与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提升产业与产品的竞争力。

为进一步推动产城互动发展,河南产业聚集区应做到:(1)切实推进五规合一,合理确定产业聚集区空间规模。新时期人口将成为区域竞争热点,河南1000多万省外务工劳动力在东部发达地区就地城镇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将导致全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全省户籍人口也会减少。所以全省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布局均应考虑这种可能的变化,产业聚集区空间规模不宜盲目扩大。(2)公共资源配置应适应人口城镇化要求,适度向城镇集中,解决“大班额”等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现象,用优质的公共服务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产城互动发展。(3)深化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扫除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切实实现产城互动发展。

(六)发展重心向大中城市与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区转移,抢抓提质转型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新常态下国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基于产业转移的合作将减少,基于产业产品升级的竞争将加剧,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将凸显。优势突出区域将更快发展,不具优势区域将逐步边缘化。河南产业聚集区只有聚焦大中城市和具有区位优势与产业优势的重点区域,才能抢抓机遇,获得提质转型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具体来看,就是促进发展基础好、综合支撑能力强的郑州都市区、中原城市群(郑、汴、洛、焦、新、许)一体化区域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集中土地、资金、政策等各种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培育综合竞争优势。

发展趋势不明朗、发展动力不足的非重点区域、边缘区域,产业集聚区空间扩张应适可而止,把重点转向提高现有土地利用效率、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上来。通过产城互动发展,促进产业区与城区高度融合,提升城镇化水平,打造生态宜居小城市。

在考核方面,对于大中城市与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区,要加大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发展速度、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考核力度,促进其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对于非重点区域、边缘区域产业集聚区,降低对其总量与速度指标的考核力度,重点考核其土地利用效率、投入产出比、产城互动发展等方面指标。

责任编辑 郭华敏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017(2016)03-0041-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JY092)

作者简介:宋伟(1973—),男,河南鹿邑人,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工业化与社会转型。

猜你喜欢

新常态河南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出彩河南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