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现代农业,怎么加?

2016-08-02周蓉

中国农村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商

本刊记者|周蓉

“互联网+”现代农业,怎么加?

本刊记者|周蓉

做好产品和服务,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增加新渠道,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增值服务,或许才是“互联网+360行”商业模式的真谛。

2 015年的中国,各行各业最喧嚣的概念莫过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广的“互联网+”。这个概念不仅囊括了美国的产业互联网,也一举“并购”了德国的工业4.0,是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然之选。如今各行各业无不将“互联网+”常挂嘴边,农业概莫能外。但“互联网+农业”到底怎么做?

大潮之下的迷茫

“互联网+”的大潮下,各路人马一哄而上,都想做点什么,却又找不到突破口,无力感、焦虑感、惶恐感四处生长蔓延。

不久之前,在记者参加的一项农产品渠道营销培训课上,本身不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培训,培训师却不断被“互联网+农业”怎么做的问题围攻。而这些参与培训的人,正是来自农业生产最前线的农场经营者、农产品初级加工商……,围绕“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他们焦虑要不要做农产品电商,怎么做?由此可见,“互联网+”的浪潮已波及第一线的农业经营主体。

而即使是已经开始着手做的人,也仍然充满迷茫。12月27日,由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首届两岸“互联网+现代农业”高峰论坛上,一位畜牧行业平台商创业者极度担忧,“我做畜牧行业将近20年,现在转型创业半年了,在做一个畜牧行业平台类电商,帮助经销商环节做未来想做的事情。但在做的过程当中时常犹豫,经销商这个层面在互联网时代最终有没有必要?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我的付出在将来是不是可能化为乌有……”

“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大潮,在其他领域,已经有诸多成功案例,而农业界到底应该怎么做?

寻找“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三马”(马明哲、马化腾和马云)的一次发言,其中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

如果我们真正的要做到“互联网+”,或许必须回归互联网的本质——基于时间和空间的通讯服务:一是人和人的通讯。由互联网延伸出的各类技术,打破了人类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帮助我们完成延时通讯。二是人与系统的通讯。这种通讯需求在互联网诞生之后更为普遍,无论腾讯、阿里还是百度,都是通过解决人和人、人和系统通讯的问题,最终产生了商业价值。三是系统和系统的通讯,比如物联网。

如此,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如之前的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一样,这些工具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进而从事更多的工作,给生产与生活带来更大的便捷。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部门各领域扩散与应用、不断释放数据流动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内部及产业间的运用,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的嵌入,在行业间产生反馈、互动与协调,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融合与创新。

“‘互联网+’的本质是融合与创新”,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金永生认为,“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具有全球化、开放性、分布式、交互式、去中心化、海量信息等特征。互联网具备的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精神使信息或数据的潜能得以爆发,转化为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因此,‘互联网+’的推进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互联网改变了商业模式?

言必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互联网真的颠覆商业模式了吗?

“互联网+”已经落地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而打开国际视野,德国却对“互联网”绝口不提。但如果以为德国人自绝于互联网时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德国人近年提出的“工业4.0”,恰恰是德国人基于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自身优势深刻的理解后提出的国家战略。制造是德国的核心竞争力,而人类永远需要制造,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只是把信息化融入进自己本来优势上,以创造出符合时代与个性的进一步优势。

在福建省农科院海峡现代农业博览园的中以示范农场,设置了人工气候室数据采集器。采集器可将蔬菜、水果长势等情况发送到手机或电脑上随时随地查看。

有意思的是,阿里巴巴也很少谈互联网思维;当凡客诚品CEO重新获得雷军巨额投资,并且开始大谈要向小米学习互联网思维的时候,雷军对外却说,小米的偶像是同仁堂和海底捞。或许,忘记互联网思维,做好产品和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互联网+农业”最有发言权的柳传志,也曾这样告诉媒体:“要在网上建一个卖水果的网站,对我们毫不费事,关键就是你卖出去以后,怎么能够及时送到,水果的质量是不是确实能保证。”的确,再好的互联网思维,也不会把三流产品变成一流产品。

纵观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史,自从互联网诞生、到1.0、2.0及3.0时代,所有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互联网+传统商业”的模型。1.0时代是互联网+信息,2.0时代是互联网+交易,3.0时代是互联网+综合服务。以此,“互联网+”是互联网融合传统商业并且将其改造成具备互联网属性的商业模式的一个过程。

不管是嘀嘀打车,还是用户普及的微信,他们都不着急赚钱,他们要把用户数量积累起来,然后提供增值服务。

“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从信息互联到产业互联。”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在首届两岸“互联网+现代农业”高峰论坛上表示,“(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一个是在线化,另外一点是产业的协同。‘互联网+’能够使我们原来的数据信息价值得到无限的放大,把原来数字化的东西价值能够充分体现”。

所以,做好产品和服务,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增加新渠道,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增值服务,或许才是“互联网+360行”商业模式的真谛。

如何找到属于农业的“互联网+”

“欧洲是全球奶业发展最好的地区,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无人值守进行奶牛的生产,大概2个人能管200头奶牛。正是一系列的互联网技术的体系在里面发挥作用。”赵春江说,“从农田到餐桌,从种子开始一直到生产加工整个环节,我们获取信息、跟踪信息,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的控制,通过信息流控制业务流,放大资金流,这是“互联网+农业”重要的价值体现。”

政府怎么做?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一句带过。谁也没有想到,在十年后的今天,‘互联网+’成了一个国家战略。”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张兴旺在“互联网+现代农业”高峰论坛上表示。

刚刚过去的一年,充分显现了政府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决心。2015年3月5日‘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战略构想;5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7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9月6日,国务院下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10月26~29日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要积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1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一年之内国务院层面数个文件重磅出击。

按照国家关于推进“互联网+”的应用发展的文件,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的邓飞认为,“互联网+现代农业”有三个维度:一是互联网+农业四个环节,即精准生产、扁平流通、透明管理、个性服务。二是互联网+农业资源要素,即农户与企业、土地与资源、资本与金融、市场与信息、技术与人才、体制与法律。三是互联网+农业七大行业,即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饲料工业、农机化行业、农垦、农产品加工业。

在“互联网+”热潮当中,政府怎样做?“主动拥抱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会让人感到温暖和前行的动力,但是如果失去理性也会有风险。”张兴旺表示,在推动“互联网+”行动中,政府也要保持理性,鼓励创新,尊重市场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到对于农业而言,电子商务本身的作用仍然停留在一个业态创新和整个流通格局创新的层面,不能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电子商务本身。

产业如何转型?

农业产业化公司如何拥抱互联网?“互联网+现代农业”高峰论坛上,农商1号CEO罗文胜表示,第一要切忌浮躁,农业加互联网不是快速见效、快速升值的,而是要扎扎实实做体系、做服务,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第二,消费、服务领域的电商大都已经被BAT占据,农业电商这两年应该属于风口,机会良多。但是要防止一个问题,因为农业电商是风口,很多时候会导入一些负能量的东西。扎扎实实靠效率、靠业绩说话,一定不能催、不能急。第三,构建现代农业电商、农业互联网,需要一个生态圈,需要一个开放的生态。农业加互联网的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需要行业共同打造这种生态环境,一旦整体做起来,行业机会将会更多。

产业化公司向互联网转型要注意避免两个极端,罗文胜表示,第一避免把电商公司做成传统企业;第二个不能轻易一步迈进纯粹互联网的氛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在融资、烧钱,但产业公司不能这么做,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怎么借助互联网把优势做大,而不是纯粹烧钱。

农业加互联网,犹如小马过河,只有不断实践摸索,才能走出概念的喧嚣,让“互联网+农业”的“盆景”成为“风景”。

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如之前的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一样,这些工具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进而从事更多的工作,给生产与生活带来更大的便捷。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互联网+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