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8例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肺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2016-07-31韩艳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肺活量百分比呼气

韩艳

28例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肺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韩艳

目的总结慢阻肺缓解期患者的肺康复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慢阻肺缓解期患者随机划分为肺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2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的药物应用与饮食控制进行治疗,对肺康复治疗组患者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肺部康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肺康复治疗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为(2.0±0.9)L,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78%,用力肺活量为(2.6±0.9)L,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71%,第1秒用力呼气率为73%;对照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为(1.5±0.7)L,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62%,用力肺活量为(2.2±0.5)L,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56%,第1秒用力呼气率为64%。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肺部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提升患者的活动能力。

慢阻肺;缓解期;肺康复治疗;效果

在慢阻肺患者的缓解期当中,除了要对他们采取基础的药物应用、饮食控制等治疗方式以外,还应当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肺部康复治疗,这样才能使其肺部功能与活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改善。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对28例慢阻肺缓解期患者实施肺康复治疗,取得了非常良好的作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在我院2014-01—12收治的慢阻肺患者中选择56例缓解期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2013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经相关检查后确诊,排除患有其他脏器疾病者,所有患者神志清楚正常,对本研究完全知情,自愿参与。将56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肺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28例,分组后肺康复治疗组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者79岁,年龄最小者53岁,平均(65.4±4.8)岁,平均病程(5.5±2.4)年;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者78岁,年龄最小者54岁,平均(65.4±4.6)岁,平均病程(5.3±2.2)年。两组患者男女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的对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可比性充分。

1.2 方法对肺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例如常规对症药物应用以及饮食控制等,在此基础上对康复治疗组患者进一步实施肺康复治疗措施。一是长期吸氧治疗,每天坚持吸氧12~15 h,氧浓度控制在30%,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二是呼吸肌训练,首先是阻力呼气与吸气肌肉训练,选择容量为800~1 000 mL的气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然后将其气体尽量全部吹进气球,3~5 min/次,3~4次/d。其次是腹式和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将呼气与吸之间的时间比控制在2∶1左右,10~15 min/次,2~3次/d,待患者适应后,不用规定训练次数,患者每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行训练[2];三是全身耐力训练,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例如健康操、太极拳、散步、竞走等,运动强度逐渐增加,患者运动时要对其加强保护与观察,确保其心率达到预计最高水平的60%~90%,耗氧量达到预计最高水平的50%~80%,超过这个水平就应当立即停止运动,每次的运动时间根据患者的自觉情况而定,一般控制在20~40 min;四是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科学认识,每周组织患者进行2~3次的集体呼吸操培训,告知患者生活中的各种注意事项等等[3]。对照组患者不进行肺康复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

1.3 观察指标采用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率这5项指标来观察和评定患者的肺功能。对患者进行6 min步行试验,来观察和评定患者的活动能力,6 min步行试验一共进行2次,每次间隔时间20~30 min,取两次步行试验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实验值。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分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基本保持一致,分组治疗后肺康复治疗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观察指标对比(表1)。

表1 肺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肺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对比(±s)

肺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L)1.3±0.5 2.0±0.9 1.4±0.6 1.5±0.7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55 78 56 62用力肺活量(L)2.0±0.3 2.6±0.9 2.1±0.4 2.2±0.5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52 71 53 56第1秒用力呼气率(%)61 73 62 64

从6 min步行试验来看,治疗前肺康复治疗组患者的步行距离为(326.8±12.8)m,对照组为(328.8±13.4)m,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治疗后,肺康复治疗组患者的步行距离为(421.8±24.4)m,对照组仅为(356.7±16.6)m,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病,该病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会严重降低患者的肺部功能与活动能力,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影响极大[4]。由于慢阻肺的病情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即慢阻肺目前仍不能完全根治。多数慢阻肺患者对急性发作十分重视,也能及时接受消炎、止喘等药物治疗。当病情得到控制,病情进入缓解期,不少患者往往感到没事了,停止治疗后,病情就会再次急性加重,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慢阻肺患者即使进入缓解期,其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且这种下降速度比健康人随年龄增加而非功能自然衰退的速度快得多。这样久而久之,肺功能就会逐渐恶化,急性发作也越来越频繁。正确的方法是除了急性期正确治疗外,缓解期也应坚持长期治疗。在缓解期当中,除了要对患者采取基础性的治疗措施以外,还应当对其实施针对性的肺康复治疗,这样才能使患者的肺功能与活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5]。

从本文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对慢阻肺缓解期患者实施肺康复治疗,可以取得比基础对症用药治疗与饮食控制更好的作用效果,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肺功能与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工作当中加强推广与实践。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7(2):67-80.

[2]黄玉梅.如何对慢阻肺稳定期进行治疗及其管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3(10):9-10.

[3]马桂荣.综合康复治疗对慢阻肺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09-311.

[4]罗慧洁.运动和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43(6):99-101.

[5]徐仲强.综合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246-248.

2015-04-17)

1005-619X(2016)01-0076-02

10.13517/j.cnki.ccm.2016.01.037

121000辽宁省锦州市第二医院

猜你喜欢

肺活量百分比呼气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肺活量的故事
2015年湖北籍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与耐力跑水平相关性研究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大学生肺活量与身体素质相关性研究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
哪一个呼气口可以继续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