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数据处理技术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评价

2016-07-31徐进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颈动脉射频斑块

徐进

射频数据处理技术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评价

徐进

目的 应用射频数据处理技术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形态结构和弹性功能的改变。方法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无斑块组(A组)75例,有斑块组(B组)55例,正常对照组(C组)108例。应用QIMT技术和QAS技术获取各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管僵硬度指数,并对其参数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 ①A组与B组的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弹性系数α、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局部收缩压(LOCPsys)均较C组高,顺应性系数(CC)均较C组降低;B组的IMT、α、β、PWV、LOCPsys均较A组高,CC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弹性参数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α、β、PWV、CC间相关性明显。结论 射频超声技术能够定量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形态结构和弹性功能的改变,为早期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梗死;颈总动脉;射频数据处理技术

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ultrasound radio-frequency data,RF-data)是近年来用于检测颈动脉的超声新技术,提供接受完整的射频信号自动、准确地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血管弹性,为临床准确评价血管性能提供了新的手段。颈动脉作为脑部的直接供血血管,其病变可以直接影响到大脑供血。本研究应用RF-data技术检测颈动脉相关指标,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脑梗死组:选择2013-08—2014-12在我院康复中心确诊住院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30例,经超声检查按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A组)75例,其中男39例、女36例,平均年龄(51.24±10.98)岁;有斑块组(B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2.66±6.78)岁。正常对照组:选取来我院健康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C组),其中男76例、女32例,平均年龄(51.06±7.10)岁,均无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冠心病、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吸烟、喝酒者,颈动脉有斑块者剔除。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使用百胜MylabTwic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A523探头,频率5~13 MHz,内置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进行(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技术和超声射频信号动脉僵硬度分析 (quality arterial stiffness,QAS)技 术 分 析 软件,能够在动态监视下对血管前后壁的运动轨迹进行实时跟踪和描记,自动计算血管IMT和弹性测值的变化。

1.2.2 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静息状态15 min后,头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血管,将探头轻置于颈部,于颈动脉窦部下缘1.5~2.0 cm处检查。横切确定最大径后将探头旋转90°成纵切,首先使用二维超声检查各组受检者颈动脉结构改变情况,然后启动QIMT技术和QAS技术,连续动态获取6个心动周期的颈总动脉管径和管径变化幅度,并在SD值≤15后冻结,输入受检者的收缩压(Ps)和舒张压(Pd),依据公式仪器自动计算出下列参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扩张性系数(distend compliance,DC)、顺应性系数(conform compliance,CC)、弹性系数α、弹性系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局部收缩压(local systolic pressure,LOCPsys)等。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对指标变量以及分组变量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三组颈动脉弹性指标的比较(±s)

表1 三组颈动脉弹性指标的比较(±s)

注:与C组比较,*P<0.05,#P<0.01,1 mmHg=0.133 kPa

分组 IMT(μm) DC(mm2/kPa) CC(mm2/kPa) α β PWV(m/s) LOCPsys(mmHg)A组(75) 634.82±113.50* 366.41±99.66# 1.00±0.35* 4.38±1.31* 8.37±2.16* 7.38±1.26* 121.57±10.37*B组(55) 689.80±119.05* 259.60±86.02# 0.64±0.21* 6.86±2.62* 13.71±4.67* 9.48±1.67* 124.03±9.96*C组(108) 549.67±104.82 356.02±92.01 1.08±0.34 3.42±0.81 6.80±1.40 6.35±0.82 110.08±13.20

表2 主要研究参数之间的Spearman相关关系

2 结果

2.1 三组间颈总动脉弹性参数比较 本研究中三组颈总动脉左(L)、右(R)侧各弹性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侧各参数取平均值作为每一观察者颈动脉弹性指标。对三组IMT、DC、CC、α、β、PWV、LOCPsys进行比较,与C组比较,A组、B组颈动脉IMT、α、β、PWV、LOCPsys逐渐升高,CC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值A组>C组>B组(P<0.01,表1)。

2.2 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同一侧IMT、CC、α、β、PWV、LOCPsys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CC、α、β、PWV四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P<0.01),其中CC与其他三个指标为负相关(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梗死大都有动脉弹性功能降低,而大动脉弹性减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1],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血管壁病变是延缓和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形态、功能损害共存的病变,功能损坏出现于形态异常之前,主要表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和动脉弹性功能下降。大量研究证实动脉弹性的改变早于结构改变,准确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的功能性改变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

以往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是超声二维图像发现血管内中膜增厚及动脉斑块的形成,而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不仅有形态学的改变,还有功能的改变,如动脉弹性的降低[3],因此,我们要在动脉形态学改变之前发现动脉功能的早期硬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较正常人增厚,在出现形态改变(斑块形成)后,动脉弹性较正常人及未发生形态改变(无斑块形成)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弹性更加下降。而在缺血性脑梗死无斑块组,从二维上看无形态学改变,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血流未见明显异常,但该组与正常对照组弹性参数进行比较发现,CC、PWV、α、β等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未形成斑块之前,血管壁弹性也已减低,与一些学者采用其他方法检测颈动脉弹性结果一致[4]。从上述统计比较看,虽缺血性脑梗死斑块组与正常组,斑块组与无斑块组间比较IMT有明显差异,但由于大多数IMT测值大多小于1.0 mm,按以往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指标,不能以此判断颈动脉内膜增厚[5]。

经相关分析,QAS技术测量各参数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对血管僵硬程度均有一定的评估价值。随着IMT、β值的增加,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动脉形成斑块可能性也增加,而随着CC值的减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动脉斑块形成的可能性也增大。

综上所述,QIMT技术及QAS技术可准确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血管管壁功能性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而QAS技术可准确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α、β、PWV值较正常人高,CC值较正常人降低。斑块组α、β、PWV值较无斑块组增高,CC值较无斑块组降低。QIMT技术及QAS技术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形态和功能评估具有实时、无创、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使在动脉结构出现异常之前发现动脉硬化成为可能,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DeAngelisL,Millasseau sc,Smith A,etal.Sex differences in age-related stiffening of the aorta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J].Hypertension,2010,44(1):67-71.

[2]冯晓蕾,周琦,姜珏,等.射频超声技术定量评价健康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弹性功能[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10):652-654.

[3]阚艳敏,马琳,杨华,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正常高值血压者颈总动脉弹性的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4):224-226.

[4]乔治斌,高洁,张晓玲,等.血管回声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弹性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8):679-682.

[5]邹春鹏,吴笑英,黄品同,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3):212-215.

2015-09-16)

1005-619X(2016)05-0493-03

10.13517/j.cnki.ccm.2016.05.021

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特诊科

猜你喜欢

颈动脉射频斑块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