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调多姿 弹唱人生

2016-07-29杨洁张庆

曲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弹词曲艺扬州

杨洁 张庆

2015年12月23日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在扬州萃园饭店举行,扬州市曲艺研究所专业演员周林正式拜在李仁珍老师门下,学习深造扬州弹词表演艺术。“现在的条件太好了,要珍惜啊!”李老师满含深情对弟子周林说:“一定要把扬州弹词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李仁珍,扬州著名弹词、清曲艺术家、作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首创扬州弹词、清曲“李调”,被誉为“弹词皇后”。她的说表和“李调”的弹唱在扬州弹词、扬州清曲艺术史上于深度和广度上独树一帜。她将扬州弹词推向高雅的舞台,为大江南北的观众所称道。可以说,阅读李仁珍的弹词人生,即可大致了解扬州弹词近55年来的变迁。

天生爱唱的“小红人”

1946年,李仁珍出生在扬州西郊蒋王农村。因家境贫寒,出生不久就被过继到姨妈家生活。那时农村经常有一些文娱宣传队走村串乡进行表演,平时用来排练节目的“俱乐部”就在李仁珍家隔壁。看见别人演戏,小仁珍觉得热闹、好玩,向往着身穿五颜六色的戏服哼歌舞唱。她十分喜欢唱歌,每当锣鼓喧天、弦歌飞扬时,就偷偷溜过去看,连那些田间地头的秧歌号子,也能让她听得入迷。在那里,她受到最初的艺术熏陶,爱上了文艺表演。

每当俱乐部排戏,李仁珍都会挤进去跟着唱。她天资聪颖,声若金铃,记忆力强,别人只念了一遍的词,小仁珍听了就能记住,还能在一边帮着提词。宣传队的演员都夸她是个好苗子,久而久之,她就成为了“俱乐部”里的一员。“开始唱《五姊妹夸夫》,我一唱,大家都笑,我那么小,哪来的‘夫呢?”李仁珍如此回忆当时的细节。逐渐地,她也有了自己的“保留曲目”。小仁珍和同学搭档演《小放牛》,她唱牧童,清澈动听的嗓音,单纯无邪的表情,让她在方圆十里的乡镇小有名气。

李仁珍打小能吃苦,尽其所能为家里分担劳务,挑猪草、烧大锅、拉芦柴,从不偷懒。生活着实艰辛,如她所说,那时吃够了洋葱叶子,企盼有一碗白米饭。艰苦的童年也养成了她乐观爽朗、敢想敢为、不怕困难的性格。上世纪60年代初,适逢扬州曲艺团刚成立,在大队支书的推荐下,13岁的她得以进入扬州曲艺团,勇敢地迈出了走向艺术生涯的关键一步。凭着一段《小放牛》,让她在报考曲艺团时,获得了一路绿灯。刻苦学艺的“李慧敏”

刚开始进入曲艺团,一切既单调又新鲜。单调的是这里不像乡村“俱乐部”那样,整天都是极为热闹的。大家都坐在那里学习,一坐就是大半天。要求也特别严格,每个曲调都要反复练习,很快就让小仁珍的手指磨出了血泡。新鲜的是这里有浓郁的艺术氛围,以前在乡下,都是凭着一副好嗓子,但是在团里听到一位唱净角的清曲老艺人唱起来,感觉“每个字都是‘立在嘴里的”,令她十分惊喜。而她从前在乡间听到的那些号子,原来都有名字,或叫《银纽丝》,或叫《耍孩儿》。她唱的民间小调团里没听过的,也着人记谱。这让李仁珍觉得很新奇,从来不知道乐声还可以记下来。这一切都激发了李仁珍探索曲艺奥妙的动力。

起初,评话表演艺术家王少堂教她学扬州评话,扬州清曲表演艺术家王万青教她学扬州清曲,张氏弹词传人张慧祥教她学扬州弹词。她每天鸡鸣即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全身心投入。平时走路也念念有词,揣摩唱腔和动作。白天练还不够,经常夜晚起来,怕影响别人休息,她就默念默唱,拿着琵琶做动作,或者用布塞在琴弦间,这样弹起来不会发出很大声响。日积月累的苦练,使手上的血泡都磨成了老茧。当时生活条件简陋,学员们都挤住在老旧宿舍。李仁珍离家就没带什么生活用品,被子被雨淋湿了,也只能盖潮被子。有次饭菜票丢了,她只能每顿咸菜就白饭。学习生活虽然艰辛,然而李仁珍却感到莫大的幸福,她尽情地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当时,扬州有不少剧团,京剧、越剧、淮剧都常会有演出。凭着曲艺团演员的身份,可以享受免费看戏的待遇。演员们在舞台上精彩纷呈的表演,也给了李仁珍以多方面的艺术熏陶。

后来,团里6名学员集体拜张慧祥为师,专门学习扬州弹词,李仁珍就是其中之一,并以“慧”字排行,取艺名叫“李慧敏”。扬州弹词是一门综合艺术,讲求说、表、弹、唱、演,这对艺人的要求特别高。开始专攻扬州弹词后,李仁珍心无旁骛,勤学苦练,将弹词的每一门功课都做到令老师无可挑剔。第一次的登台经历,李仁珍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只记得当时个子很小,书台很高,经常是观众把她抱上台去。尽管人小,但是她那玲珑剔透的嗓音,顾盼生姿的眼神,还是让她拥有了不少“粉丝”。曲艺表演需要经常一个人独身在外,对于当时还是小女孩的她来说,生活上是个不小的考验。表演完,书场上的观众散去了,孑然一身的她,还要忙着自己烧饭,铺床等。经过实际锤炼,她的齿音、嗓音、喉音等基本功显得格外扎实,尤擅表演,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也很强,逐渐形成了她特有的清新婉转、明丽动人的口风。

擅于创新的“李大胆”

扬州弹词(亦称弦词)是“说说唱唱,说中带唱,唱中夹说,说唱兼备”的一门最富有曲艺特征的说唱艺术,在清乾嘉年间就已相当流行。扬州弹词的主要唱腔曲调有《三七梨花》《沉水》《锁南枝》《海曲》《道情》等,又以《三七梨花》为最主要最基本的曲调,然而这也是扬州弹词一直受到限制的一大原因,就是曲调过于单调。而且扬州弹词大都是随腔伴奏,故常常不能尽如人意。加上唱腔造成的原因,琵琶定弦比正常定弦要低一个大二度,更造成了伴奏色彩的低沉黯淡。李仁珍认为弹词表演的感染力不强,主要还是音乐的问题。弹词的传统曲牌、音乐比较单调、陈旧。“听来听去就是一首《三七梨花调》,不够唱。”学弹词不久,李仁珍就曾将苏州弹词《一顿饭》及扬剧《一锹土》分别移植和改编成扬州弹词,显示出了不拘一格的“创新”意识。多次与王少堂同台演出时,就敢于在说法上与传统说法有所不同,颇受观众称赞,王老高兴地称她为“李大胆”。

上世纪60年代,《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讯》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扬州弹词的音乐比较单调”。受此启发,李仁珍鼓足勇气开始了弹词的创新之路,她将宫调成功运用到扬州弹词的表演当中来,扬州弹词的传统调式是“商调”,李仁珍开始自己慢慢尝试,逐步将“商调”提升为“徵调”,继而又创立了“羽调”、“宫调”。声调宽广后,她就能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设计出不同的唱段来。李仁珍创作了百多首富有特色的弹词清曲新腔,自成一派。她十分讲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以字带声,以声传情。”同时,吸收戏剧的“现身中说法”,广收博采戏剧手法来丰富弹词的表演手段。李仁珍对于音符有一种天生的熟悉感,很快就能自己用简谱记乐谱,并逐渐推广开来,“有些调子我不喜欢,就自己创作新的旋律”。在农村,在城市,在书场、茶社的一场场演出中,李仁珍的“李调”经过她一丝不苟地反复排练、修改、加工,已渐具雏形。

同样的琵琶伴奏,到了李仁珍的手中,也有了不一样的表演方式。原先表演者自弹自唱,弹奏琵琶仅用上把位,音域相对狭窄,李仁珍改用上、中、下三把,把琵琶的所有音域都用上了。这样旋律变化多,声腔高低幅度大。她还给琵琶增加了扫、划、滚、轮的和弦表现技巧,在她手中,一面琵琶能够演奏出一支乐队的声效,完美抵达了“用琵琶说话,用音乐说话”的胜境。

声名鹊起的“弹词皇后”

1985年,在李仁珍的演艺生涯中,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当年,她独自一人,来到上海奇芳居书场演出,出现了场场爆满的奇迹,《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连续发表了10多篇评论文章。一个来自扬州的弹词演员,居然在方言不相通的环境中,获得如此惊人的上座率,引起了业内的高度重视。中国曲协上海分会在上海市文联大厅举办了“扬州弹词、苏州弹词经验交流演出”活动,李仁珍作为主角,一人就演出了一个半小时,弹词名家朱介生、顾宏伯等人一致叫好:“李仁珍说表细腻,层次清楚,角色分明,表演自然,功底深厚,气质好,这个人不得了,阿拉上海没。”一时间,“弹词皇后”的美名传遍上海滩。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汝衡赋诗盛赞李仁珍:“扬州弹唱最精真,衰落而今迹已陈,李调多姿凭借鉴,开来继往是仁珍。”上海广播电台还专门为她录制了《李仁珍扬州弹词专辑》。上海电视台为她拍摄了电视纪录片。2008年,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看了李仁珍的表演后,亲笔题词:“听君一曲,天上人间,无以伦比”,给予了极高评价。2009年,《上海日报》英文版用3个整版专访李仁珍,向全球推介、传播中国文化和扬州弹词清曲。

从此,“弹词皇后”李仁珍的名号,就响彻了大江南北。她的“李调”,也被大家所熟知并认可。1990年,她获得首届全国曲艺(鼓曲唱曲)大奖赛表演一等奖,创作、音乐设计三等奖。1992年,江苏省政府授予她全省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江苏省文学艺术奖。1992年,李仁珍随孙家正团长访问朝鲜,朝鲜党中央书记、文化部长称她:“演得好,唱得好,韵味特别浓,既是作曲家、伴奏家,又是演奏家。”199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的李仁珍演唱了一段扬州清曲《望江楼》,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革新书目的“有心人”

扬州弹词有“张家四宝”,也就是《珍珠塔》《双金锭》《落金扇》《审刁案》这几部书。但是,拿到书目,还要依靠演员在舞台上进行二度创作,李仁珍从书目标题到故事内容,从说表语言到音乐唱腔,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经她改编过的节目,所到之处,都大受欢迎。上海戏曲专家翁思再就曾说:“百年来,扬州弹词长期呈现颓势,最近几年却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出了李仁珍这样一位在大江南北都能叫座的演员。”

衡量一位曲艺演员的创作功底,还在于创作新书的能力。早在1965年,她改编创作的弹词《一锹土》,在南京人民剧场公演就曾轰动了江苏曲坛。时称:“南京有个杨乃珍,扬州有个李仁珍。”很多新书目的诞生,都有一种巧合,比如《杜十娘》的创作,就是她坐船到兴化演出时,听了一路的广播剧,颇有感触,一写而就的。“写好了,谱好曲,我都不敢拿上台表演,先是把这段调子穿插在一个熟悉的书目中,看看老书客们的反应如何,没想到,一炮打响,很快就唱红了。”李仁珍唱《杜十娘》,一段琵琶前奏,急切的弦声宛如珠落玉盘。唱腔未开,风高浪急,杜十娘坐在船中百般思量的苦闷情形已呼之欲出。更听得唱腔宛转,时如高壑云飞,时如幽咽泉流。让人分不清眼前是当代李仁珍,还是传说中的杜十娘。

“文革”过后,李仁珍的艺术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她忽然发现,有那么多的艺术需要学,有那么多的功课需要补,也正是在那个时候,社会对文艺的需求猛增,整个曲艺团都在忙着“演新出新”,拿个话本来,迅速就要作好曲,赶快到台上去演出。表演之余,李仁珍都在忙着“创新曲”,坚持不辍创作了一百多首富有特色的弹词、清曲新调,被称为“李调”,使得扬州弹词的曲调,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变革。例如清曲《运河联曲》,共有9个章节,300多句唱词,由王鸿作词,李仁珍花了好几个月时间为之作曲,上下五千年,从古唱到今,感情激荡,波澜起伏,既合乎传统,又充满新意。有专家评论说,名人作词,名人作曲,名人演出,堪称扬州清曲经典之作。

致力传承的“非遗传人”

《西厢记》《珍珠塔》《落金扇》《审刁案》《玉蜻蜓》《江姐》《六号门》《一锹土》《送礼》《歌吹古扬州》《杜十娘》《咏梅》《张玉良传》……在李仁珍的记忆中,她创作和表演的作品非常多,包括为一些电影、电视剧、戏曲作的音乐设计,但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好的东西传承下去。

作为新中国建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扬州弹词、清曲演员,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使她深深懂得从事这项艺术的内涵与艰辛:“这个曲种太艰难了,因为一个人要演多种角色,评弹艺人最苦,生旦净末丑就是一个人,独当一面。基本功如果有一点不到之处,就不能胜任。”为了培养扬州曲艺接班人,李仁珍费尽心思。在演出之余,她经常给年青的演员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在工作之余,她经常到市文化艺术学校授课,培养曲艺苗子。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经李仁珍指点、传授的弹词和清曲演员达百余人,学生中有些评话演员至今还保留着弹词说口。在李仁珍看来,传统艺术想要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她说:“我认为关键是在灌输,你不灌输他,不宣传,他永远都不知道这么一回事。比如说我的学生,他们原来也不懂,因为他们小,但是我给他们上课,首先要把他们的兴趣提上来,我表演,先用通俗易懂的东西来表演给他们看,他们感兴趣了我再告诉他们,我教你的这些就叫做扬州评弹、扬州清曲。”

李仁珍带徒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两个字是“拼命”,蕴含的意思是竭尽所能、倾囊相授。“只要她们肯学,我就拼命教。”在1988年、1997年和2007年三次去艺校曲艺班教学时,她每天都写教学日记,而且由于上心,自己会整夜睡不着觉。寒来暑往,她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常有学生毕业时,泪眼盈眶地和李老师抱在一起。李仁珍对传承的付出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她把精力全部用在艺术的研究和教学上,家里家外都靠丈夫朱湘涛扛着。由李仁珍辅导的包伟、胡展、赵松艳等多名青年获得全国及省级各类大赛的多个奖项,现在都是曲艺方面的优秀表演人才。退休后,李仁珍仍一直坚持教学,经常到学校和社区讲解传统曲目,几次登上“扬州讲坛”示范表演扬州弹词和扬州清曲,每次均受到全场观众长时间鼓掌欢迎。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动情地说:“李仁珍是一名深受人民爱戴的艺术家,她就是扬州的瑰宝……”2007年5月,扬州市文联、文化局联合举办了李仁珍艺术研讨会,总结与肯定了李仁珍在弹词艺术、清曲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发展扬州曲艺的巨大贡献。2014年12月,李仁珍的个人履历、业绩和优秀作品被编入《中华传统文化名家大典》,同时授予她“复兴中华杰出文化大家”荣誉称号。

如今德艺双馨的李仁珍于古稀之年又正式收了周林这位和她有着18年师生情的弟子,相信她们一定能发扬吃苦和创新的精神,让扬州曲艺这棵常青大树不断开出精美绚丽的艺术之花。

猜你喜欢

弹词曲艺扬州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曲艺泉城》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扬州绒花”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是“上扬州”还是“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