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演变及功能研究①

2016-07-23杨国萍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6年2期

杨国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演变及功能研究①

杨国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语义虚化;语用赋值;语用动因

[摘要]网络流行语“你懂的”演变为话语标记语主要经历概念语义虚化和语用赋值两大过程。话语标记语“你懂的”在经历句法结构弱化、语义泛化和情态转移后重获社会交际之“不可说”、共享语境之“不用说”、话语互动之“说不出”3大元语用功能,其演变进程表相是语言内部结构变化和名物化的结果,本质是言语交流明示标记和人际维护需要的结果。

①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匿名审稿人的意见。

1.引言

话语标记语是标记话语单元序列关系的独立语言成分(Schiffrin,1987:31),涵括感叹词、连词、副词、指示代词、短语和小句等多种句法成分。尽管话语标记语不参与命题表达,但能组织话语、阐明话语单位与交际情境间的连贯关系,彰显说话人对所说的话以及听话人在话语情景中角色的立场和态度(董秀芳,2007)。话语标记语虽隶属独立的功能词类,但有别于传统封闭性词类,其范围相对开放,成员数量可以随着语言变化不断增加。现有研究多探讨诸如“完了”“别说”“我看”等成熟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和演变机制,较少关注尚未完全演化的话语标记语或“准话语标记语”结构。尽管成熟个案研究利于辨清话语标记语演变机理,但因多建立在旧有语料梳理的基础上,难免有所遗漏,而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你懂的”作为正在演变的个案,因其近距离可观察性,反而能深化我们对语言演变的直观认识。本文拟以“你懂的”为例,细致剖析其由主谓结构逐步向话语标记语转化的机制,系统归纳其语用功能,并深入解读其背后的语用动因。

2.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界定

一般说来,话语标记语在语音上能够形成独立的语调单位,并与其它语言单位之间形成停顿,借此表达自己的感情态度;在句法上,具有独立标记性,位置灵活;在语义上,编码程序,不涉命题信息;在语用上,对言语交际进行调节和监控;在文体上,多见于口语中(Jucker & Ziv,1998:1-12;Fra⁃ser,2006;Heine,2013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所有“你懂的”结构都是话语标记语。请看下面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及各大报刊网络检索到的例句和笔者改编的对比句。

(1)a.“现在你当然不会懂的,”黑衣人又叹了一口气,“等到你懂的时候,只怕已经太迟了。”

b.“现在你当然不会懂的,”黑衣人又叹了一口气,“等到(XXX)时候,只怕已经太迟了。”

(2)a.郭芙蓉:就你能,就你有学问,就你懂的多!

b.郭芙蓉:就你能,就你有学问,就(你知道的知识)多!

(3)a.你将与我共同承担罪恶和共同分享胜利!我们两个人,我们来统治这个世界!你懂的,对吧?你接受吗?

b.你将与我共同承担罪恶和共同分享胜利!我们两个人,我们来统治这个世界!(你明白我的意思),对吧?你接受吗?

例句(1)a、(2)a和(3)a中“你懂的”并不能在语篇上标记小句关系,其中“你懂的”在例句(1)a、(2)a中缺乏独立句法位置。例句(1)a“你懂的”粘着命题内容,充当定语,限定时间,影响命题意义;例句(2)a“你懂的”虽具情感表达功能,但具有信息实指内容,等同例句(2)b。例句(3)a“你懂的”虽句法独立,但在语义上是对前文命题的肯定性判断,与后文询问(对吧?)紧密相关,具有真值意义,等同例句(3)b。

话语标记语“你懂的”虽不具概念实指功能,但能暗示或导向背景知识,扩展、强化、或削弱语境(Blakemore,1992:138),帮助听者梳理、理解话语意义和结构(王丹荣,2011)。请看例句(4)。

(4)a.大部分信用卡办卡员都是临时工。你懂的!(《上海证券报》2013年8月19日)

b.大部分信用卡办卡员都是临时工。(临时工,)你懂的!

例句(4)a“你懂的”尽管结构完整,然而是似而非的字面实质指向当今社会盛行的“出事都是临时工干的”“临时工是不负责的”等语境概念包,暗示并强化新闻报道的主题——信用卡资料泄密、频繁遭到盗刷等诸多问题的根源于在银行责任心淡化和监管缺失。

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解码指路功能,不但可以标注语篇内部前后话题关系,而且可以联系当前话语命题内容,暗示前文可能有或没有表达的内容,从而把话语表达命题和“事态观察”中得到的命题(语境命题信息)联系起来(Fraser,1999),进而连接更大范围的语篇语境。

3.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虚化与赋值

话语标记语兼具形式和功能特征,其演化实质是词汇结构形式特征符号化基础上,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相互博弈,直至完全程序意义化的过程。话语标记语程序意义源自词汇结构概念意义虚化,或抽象泛化,或范畴映射后残存的依赖语境的抽象意义(Heine,et al.1991:39-44)。概念意义消失和程序意义增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连续统一体上细微量变累积致质变的结果。因此,话语标记语演化过程中存在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并存阶段的假设是合理的,而决定哪种意义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其所处的语言环境。

3.1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语义虚化

词汇结构演变成话语标记语是句法结构改变触发概念意义虚化和语用意义赋值的结果。所谓概念意义虚化是词汇结构借助隐喻、转喻和去范畴化等多种机制在微观层面上弱化语义、宏观层面上泛化语义,直至概念细节逐渐减少到语义核(刘正光,2006:115),并成为独立表达更大范畴的概念符号形式为止。

话语标记语“你懂的”概念意义虚化源于动词“懂”搭配结构调整后的连锁变化。据《汉语字源》和《宋本广韵》,形声字“懂”音从“董”,“忄”(心)表意,其古文字之形像心脏,表示“知道了解”;“董”原指“安插亲信、监察督导、管理”。“懂”由“心”和“董”联合,逐渐引申为“洞悉、掌握、知道”,常见有“懵懂”表心乱,涉及行域到知域的拓展。隋唐五代时期,“懂”逐渐形成“明白、理解”之意。元明时期“懂”字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金瓶梅》《牡丹园》《西游记》《西厢记》《醒世姻缘》等各类通俗小说中均有出现。及至清代,“懂”字在小说文本中的使用更加普遍,尤以《红楼梦》多见。

“懂”字作为谓语动词,最初常见搭配与现代汉语其他动词无二,都是“主语+谓语+宾语”,譬如:

(5)王氏又不懂“饶俊”的意义,把俊字改成纵。(《敦煌变文》)然而实际运用中,宾语时常省略,譬如:

(6)a.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警世通言》)

b.洋东说了几句洋话,陶子尧不懂,又是仇五科翻给他听,无非是应酬话头。(《官场现形》)

或前置,譬如:

(7)a.子平道:“这话我真正不懂了。(《老残游记》)

b.这两句俺每不懂,起动先生讲说讲说。”(《金瓶梅》)

宾语位置的变化反映动词“懂”管制力的削弱,为其宾语(小句)最终脱落和“主语+谓语”结构的单列提供可能,譬如:

(8)a.公子看了,说道:“我不懂,这些人走这样的长道儿,乏也乏不过来,怎么会有这等的高兴?”(《儿女英雄》)

b.只是还不懂:长沮、桀溺倒是异端,佛老倒不是异端,何故?”(《老残游记》)

例句(8)a、b中小句宾语以各种形式从动词“懂”的辖域中脱离出来。主谓结构“主语+懂”与其小句宾语关系松弛,导致语气停顿和语气主次的存在,客观上将主谓结构和小句宾语分隔为两个不同的语音节奏单元。(曹秀玲,2010)鉴于小句宾语自身独立句法地位,动词对小句宾语控制力降低,最终促使小句宾语脱离主谓结构获得真正独立句法地位。另一方面,主谓结构“主语+懂”在与小句宾语分隔后逐渐演变成句法独立的小句插入成份。这种演变趋势在结构上与“I think”从主句主谓结构逐渐演变为认知情态性插入语相类似,呈离散模式;在语用辖域上又与副词性话语标记语演变相类似,呈放大趋势。

“懂”字句法环境变化诱使其“明白、清楚”的概念语义去范畴化和虚化,导致主谓结构“主语+懂”在语法上不再承担原有主谓表达功能,在语用上情态意义不断增强,为其最终成为句法位置灵活,体现主观认知情态,不影响句子命题信息,只影响句子语用功能实现的话语标记语奠定基础。

然而,现有历时语料并没有找到真正独立使用的“主语+懂”表达式。主谓结构“你懂”演化为话语标记语的关键在于“的”字结构的引入使之名物化,降级为名词范畴,从而将具体动作行为泛化为抽象所指。实际上,“你懂的”作为主谓结构名物化的产物也是主谓结构依存度减低到极致,最终概念隐退①沈家煊(2006)借助概念整合考察语言演变,提出语言表达中既有概念凸显,也有概念隐退(conceptual recession)。一隐一显构成一个概念整体,并导致浮现意义的产生。语言结构在与其他动宾结构整合的过程中发生隐退并使参加整合的另一时间突现出来,最终虚化。一个概念隐退,相应的表达形式发生的变化主要有3种:(1)由重读变轻读;(2)由长变短小;(3)由自由变黏着。的结果。“你懂的”原意指的具体行为在高频使用中借助转喻的A-AB-B模式逐渐泛化为虚指的抽象代名词(见表1),在最大程度维系语义联系的同时,丰富“你懂的”语义预设内容。语义泛化关键在于概念包容性,包容性越强,抽象程度就越高,词汇结构相应的指称意义就会逐渐削弱,而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则不断增强,最终转变为隐含的语境预设,成为交际双方共有知识背景存储于大脑中。

表1:“你懂的”语义泛化步骤

跨语言研究表明,情态表达是语言元语用功能的显性表现,而知觉动词作为话语标记语的主要来源,不但可以表示具体动作行为,而且可以表达情态。“懂”作为知觉动词,本义指“内心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心中有数”等。“你懂的”概念意义原指“你明白”“你知道”“你清楚”等心理认知状态,表现的是整个带谓词性的整体,属于曹秀玲(2010)阐述的主谓结构“我/你V”的范畴。从交际双方心理状态来看,“你懂的”及其语言变体所表述的核心认知情态“甲、乙均知道事件的存在、且甲知道乙知道事件(例句(9)a)”在不同的表述中逐渐扩展为“b.甲知道乙不知道”“c.甲不知道乙知道”“d.甲不知道乙不知道”“e.甲不知道乙知不知道”等4种情态(例句(9)b-e)。词汇结构情态扩展导致原有核心认知情态的淡化和弱化,为语用功能衍生、转移和扩展提供绝佳机会。

(9)a.这个试剂剧毒,你懂的我的意思。(我们都知道,而且我知道你知道剧毒致死。)

b.这个试剂剧毒,你要懂的。(我知道你不懂,但是要学习了解。)

c.这个试剂剧毒,你懂的?(我不知道你居然知道。)

d.这个试剂剧毒,你不懂的?(我不知道你居然不知道!)

e.这个试剂剧毒,你懂的?(我不知道你理解不理解?)

总之,句法结构关系弱化、语义泛化、情态拓展在话语标记语“你懂的”成形中相辅相成,句法限制条件的消失诱发概念语义的虚化和泛化,构成话语标记语演化的前提,情态拓展则使概念语义虚化后,结构的语用功能多样化赋值成为可能。

3.2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语用赋值

语言演变是语言在结构层面和策略层面顺应语境的结果,受到交际双方元语用意识显性或隐性的指导和调控(Verschueren,2000:187-198)。“你懂的”作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话语标记语,语用赋值过程正是说话人元语言意识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是交际双方心智互动的结果。本文简要将话语标记语“你懂的”元语用赋值阐释为“不可说”“不用说”和“说不出”3类。

3.2.1社会交际“不可说”之隐讳与幽默

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往往会形成较多社会行为规范。所谓社会交际“不可说”是指交际双方出于隐讳表达或言语幽默需要对相关信息不作明述,点到为止。前者多因未言内容涉及社会文化习俗忌讳或政治敏感话题等客观因素;后者多因说话人放大语言传播效果的主观需求。

(10)a.吃饭不要把筷子插到饭上哦,你懂的。b.三居室,全明,可作价,你懂的。c.无论谁只要触犯法纪,都要收到惩处,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

例句(10)a中“把筷子插到饭上”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习俗,聚餐时若把筷子插在饭上既是对祖先的亵渎,又往往被视为诅咒餐桌对面坐着的在世之人的死去。然而言语交际中,说话人若刻意点破这个习俗忌讳又会威胁听话人的面子,导致双方尴尬,因此,只能借用“你懂的”指称隐讳信息,提醒听话人。例句(10)b中说话人则刻意利用“你懂的”的隐含信息为听话人构建引人遐想的美景,借此调侃“此房抢手”“欲购从速”等“不宜明说”的信息,增强交际幽默效果。

当然,隐讳与幽默并不能完全分隔,“你懂的”的使用有时也兼具两种因素。例句(10)c涉及到反腐等国内政治生态中的重大敏感话题,说话人作为官方新闻发言人在公开场合既不能不回答新闻媒介关心的问题,又不能在没有授权的情形下过度解读,因此只能借用“你懂的”泛化所指,既回答了问题,又没有违背政治原则,展现了发言人的幽默智慧。

3.2.2共享语境“不用说”之暗示与提醒

信息承载是语言的最大功能,可言语交际的效果和言语投入量并不一定成等比关系。所谓“话不说不明,灯不点不透”固然有理,只是灯若过亮有时反而失去语言“朦胧美”。言者对话轮的过度掌控往往也会挑战其他参与者的话语自主权,会导致交际受挫。(向明友、贺方臻,2008)

(11)嘿嘿,那啥,你懂的,不解释了。

例句(11)话语标记语“你懂的”作为语用暗示指向交际双方都知道但不宜说出的语境概念包,宛如文学小说中常见的“XXX”或“此处省略50字”等形式。说话人刻意使用话语标记语“你懂的”在暗示听话人不应从常规角度理解问题的同时,也为解读话语提供“心照不宣”的语用预设,引发听话人思考。

此外,日常交际中由于信息输入过量或者语境信息的干扰往往导致听者付出的认知努力和取得言语效果不成正比。这时标记性语言往往能为话语理解提供清晰指向,减少听话人思索时间。一般认为,具有凸显提醒功能的表述在音韵上应重读,并做适当音节停顿。

(12)a.向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致敬,真心的,你懂的。(中国网络电视台)

b.广东顺德现公里断裂带,专家出来辟谣了,你懂的。(搜房网)

在当前亚文化流行的时代,很多正面积极向上的意义往往会被刻意扭曲。例句(12)a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提醒功能正是刻意扭转这种倾向的结果。如果删掉“你懂的”,语义上并不会有所削弱,但在语用表达上,“真心的”一词往往会被误解为反语,故此“你懂的(语音重读)”在标记此类现象的同时,也排除了“真心的”的反义。同样,例句(12)b话语标记语“你懂的”指向的不是专家辟谣的可靠性,反而是凸显当下“砖家”言论不靠谱。

3.2.3话语互动“说不出”之延迟与邀约

语言与思维关系学界论述颇多,争论不一(向明友、张兢田,2009),但毋庸置疑,语言表达速度往往跟不上思维运算速度。思维转瞬即逝的特性会导致语言表达空窗,降低语言流利度和语篇完整性。为避免尴尬,说话人常借助诸如“嗯”“额”“那个”“开个玩笑”等话语标记语来填补说话人思考及寻找适当表达时所产生的时间空白,或者邀请听话人参与话语意义共建,保证交际顺利进行。话语标记语“你懂的”在互动中的延迟与邀约功能同样也能在语言信息短路时保障话轮成功交替和交际顺利进行。

(13)甲:你说吧,人这一辈子的际遇其实很难说,你说是福气吧,又受罪;说是受罪吧,能走进这世界又幸运。嗯……嗯……,额……,你懂的,唉。

乙:是啊,真是应了一句老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例(13)说话人甲阅历丰富、看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总结人生经历时,一时语结,不知如何表述。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插入既填补言语空白,避免语结尴尬,又作为邀约暗示,表明自己词穷不达意,希望对方帮忙总结。

3.3话语标记语“你懂的”演变的动态性

话语标记语的语义演变、语用赋值与形态变化是协调互动,相互触发的。作为形义匹配的结合体,语言形态变化可能促成相应的语义演变或语用赋值,而概念语义虚化和语用意义赋值也会间接导致结构体形义搭配由匹配状态变成不匹配状态。熊学亮、许宁云(2005)认为语料的新颖性会导致对原有形义关系的核实和调整,从而产生其内部无法分解的语言产物。实际上,语言形义结构往往因误用或有意图间接推理而不匹配,但其衍生的新颖意义常在高频使用后因思维短路(short-circuited)而固化,从而促使新结构体整体单元性上升,实现形义结构重新匹配平衡。

假定结构体C具有固定形义匹配[F0-M0],如若F0在句法环境中被重新分析为F1,则会与原有M0发生矛盾,产生新颖意义。话语标记语不同其他语言结构演变的核心在于形式演变下概念语义虚化和语用赋值,亦即Mc演变为Mp,直至新结构体C’[F(F0-F1)-M(C-P)]形义匹配稳定。反之,Mc的推理意义Mp若在语言高频使用后固化也会导致其与F0的矛盾,推动F0演变为F1,促使结构体C形义匹配关系重建,产生新结构体C”[M(C-P)- F(F0-F1)]。

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衍生遵循形义匹配受语言环境影响,不断调试直至完全匹配的规律,符合语法化典型特征。相同语言材料的新产结构[你懂的]与原有语法主谓结构表达[你懂+小句]间的矛盾预示新产结构的新颖性。借助熊学亮、许宁云(2005)的逆证推理,我们可以发现,结构表达[你懂+(宾语小句)]原有形义关系受到语言法则影响,悖离主谓结构表达,进入新的语法系统,并在形式和功能特征上重新调整匹配,最终演变为话语标记语。

4.话语标记语“你懂的”语用动因探析

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言语表达反应人的真实感知,是心理思维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话语标记语作为交际中常用的元语言手段,衔接语篇上下文,表达言者对事件发生、状态、过程、结果的态度、评价等,是说话人“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意识的彰显。(席建国,2009:26)因此,任何词汇结构的概念意义虚化和语用意义赋值都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心理现实性的产物。探析话语标记语,恰如案件痕迹检测可以探查犯罪心理过程一样,能够帮助我们窥探说话人真实心理状态中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

就语言表相来说,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成形源自小句结构调整和主谓结构名物化。动词“懂”在“行”“知”“言”三域中的用法拓展促使其脱离宾语小句,概念语义逐渐泛化或非范畴化、语用意义逐渐增强。“你懂的”演变途径基本遵循结构脱落后的短语成分词汇化成认知情态副词性插入语,再语法化成话语标记语的路径(Traugott & Dasher,2002:187;董秀芳,2007),其语用赋值源自话语标记语演变过程中情态拓展、主观性增强和辖域放大后投射在心理上的认知效果。这也印证曹秀玲(2010)研究结论“汉语主谓结构是‘你+ V’系列话语标记语的主要来源,其话语标记功能来自于‘你V’构式的词汇化和语法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主观化和交互主观性”。

就语言本质来说,“你懂的”之所以能逐步演变为具有隐语性质的话语标记语,主要归功其语篇明示标记功能和人际维护功能。首先,言语交际关联性取决于交际语境认知效果和双方努力程度。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是交际双方潜在的共识需求,因此,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总是倾向于以最经济简练的语言传递最多的信息,获取最大的语用效果。话语标记语“你懂的”之所以能为大众所接受恰恰因其模糊而丰富的语用内涵赋予其表达多样意图的可能性,符合言语交际经济省力的考量。交际双方的语境认知构成心理空间中的各种小概念包,成为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语用预设,对应不同情态下能够随着语言语境变化和人认知能力提升而不断丰富的“不可说”“不用说”“说不出”等语用功能赋值。话语标记语“你懂的”在交际中触发概念包,帮助听话人激活相应概念空间,明示标记预设信息,制约听话人对语境信息的选择及其语用推理,促进或引导听话人寻求话语关联性过程,使话语理解更加及时和确切。(何自然,2006:186)

其次,话语标记语“你懂的”凸显语言人际关系维护功能。一方面,“你懂的”在交际中的“不可说”和“不用说”所体现出的礼貌忌讳和语用模糊是中国人强烈的面子观在语言中的直接体现,其所带来的语力降级缓解语言表达冲突性,间接维护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你懂的”在交际中的延迟与邀约能够强化说话人语用求同心理,放大彼此共享的语境认知域,从而产生群体身份认同感,协调话语交际(林素娥,2012),拉近彼此心理距离。因此,话语标记语“你懂的”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其实是说话人调适交际双方心理距离的结果。听话人只需根据语言事实完成语境定位①语境定位(grounding)指的是参照语言事件的语境把一个实体“安置”到一定的认知语境的过程。Lan⁃gacker(1991:249-256)在《认知语法基础I》中曾系统论述过去时在小句中的语境定位作用。,实现语言行为参与者与所揭示实体间的“心理接触”。心理距离越短、接触越直接,语言事实对听话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就越大(杨国萍、韩瑞,2007:1-4)。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社会属性及其残留的模糊语义使其在心理接触过程中变化自如,既可拉大心理距离,造成间接接触委婉表达的效果,又可缩短心理距离,拉近交际双方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传统话语标记语演变,“你懂的”的话语标记功能成形与兴盛具有明显时代特色。就传播媒介来说,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催生了大传媒时代的到来(周志懿,2008),而网络新时代每个人都是语言变革的始发者和参与者。话语标记语“你懂的”之所以能风靡网络论坛,并进入官方表达①2014年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记者问题时用了一句“你懂的”。此后,该词正式进入各大官方媒体的报道之中。,完全归功于其丰富而开放的语用概念包和在语言表达中的灵活运用。网络亚文化圈的兴起也进一步成就了全民“你懂的”式的狂欢,而网络技术发展与网络监管博弈更为话语标记语“你懂的”的隐语化呈现出“你懂的”式的内涵。

5.结语

话语标记语是语言实义概念结构向语篇功能结构长时间演化的结果。作为元语用意识在语言层面的显性表现,话语标记语反映语言结构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语境的顺应。“你懂的”作为主谓结构名物化的产物,其话语标记化历程经历概念语义虚化和语用赋值两大阶段,在明示标记信息、维护人际交往等语篇、人际功能上具有相当作用。

当然,不同于传统“主谓”小句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你懂的”除传统意义的语用功能赋值外,在口语表达上更有借力新兴媒介成为口头禅的趋势。这就为未来话语标记语研究提出新课题:网络时代话语标记语将走向何方?

[参考文献]

曹秀玲2010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5).//Cao Xi⁃uling 2010 From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to dis⁃course marker—grammaticalization of“wo/ni v”[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5).

董秀芳2007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1).//Dong Xiufang 2007 Lexicalization and the origin of discourse markers[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1).

何自然2006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86.//He Ziran 2006 Cognitive Pragmatics—Cognit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86.

林素娥2012新加坡华语“懂”格式的话语特征[J].语言研究(1).//Lin SuƳe 2012 Role of discourse Markers about phrases formed by Dong in Singapore Mandarin[J].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

刘正光2006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15.// Liu Zhengguang 2006 Linguistic Decategorization:An Integral Part of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15.

沈家煊2006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5).//Shen Ji⁃axuan 2006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emergent meaning[J].Rhetoric Learning(5).

王丹荣2011“你懂的”: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流行语[J].当代修辞学(6).//Wang Danrong 2011 A study of the catchword-like discourse marker“ni dong de”[J].Contemporary Rhetoric(5).

席建国2009英汉语用标记语意义和功能认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6.//Xi Jianguo 2009 Pragmatic Marke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 Cognitive Study[M].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6.

向明友,贺方臻2008论“言多必失”:修辞箴言的语用探析之一[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Xiang Mingyou & He Fangzhen 2008 Why“si⁃lence is golden”[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1).

向明友,张兢田2009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Xiang Mingyou & Zhang Jingtian 2009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ction)(4).

熊学亮,许宁云2005逆证与语法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Xiong Xueliang & Xu Ningyun 2005 Abduc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J].Journal of Coelege of Chinese Languagee and Culture of Jinan University(2).

杨国萍,韩瑞2007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载吴尚义(主编),语言与文化研究[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4.//Yang Guoping & Han Rui 2007 A cognitiv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euphemism in English[A].In Wu Shangyi(ed.),Language and Culture Research[C].Beij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1-4.

周志懿2008大传媒时代[J].传媒(7).//Zhou Zhiyi 2008 The mediatimes[J].Media(7).

Blakemore,D.1992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38.

Fraser,B. 1999 What are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 31(7):931-952.

—— 2006 Towards a theory of discourse markers[A].In K.Fischer(ed.),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 [M].Amsterdam:Elsevier:189-204.

Heine,B.2013 On discourse markers:grammaticaliza⁃tion,pragmaticalization,or something else?[J].Lin⁃guistics 51(6):1205-1247.

Heine,B.,U.Claudi & F.Hunnemeryer 1991 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39-44.

Jucker,A.H.& Y.Ziv 1998 Discourse markers:intro⁃duction[A].In A.H.Jucker & Y.Ziv(eds.),Dis⁃course Markers:Descriptions and Theory[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12.

Langacker,R.W.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ume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49-256.

Schiffrin,D.1987 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1.

Traugott,E.C.& R.B.Dasher 2002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7.

Verschueren,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87-198.

【责任编辑刘文辉】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Discourse Marker“ni dong de”(你懂的)and Its Functions

Yang Guo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Key words:discourse marker;semantic bleaching;pragmatic strengthening;pragmatic motivation

Abstract: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internet catchword“ni dong de”(你懂的)in mandarin to discourse marker mainly consist of semantic bleaching and pragmatic strengthening.The discourse marker“ni dong de”is endowed with the metapragmatic function of unsayableness in communication,needlessness to say in the shared context,as well as speech⁃lessness in interaction after series of diachronic changes on syntactical relation loosening,semantic generalization and epis⁃temic modality transfer.The whol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ttribute to structure changes and nominalization on the surface level,as well as the demand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and ostensive inference in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H042;H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16)02-0088-08

[收稿日期]2015-09-18

[作者简介]杨国萍(1983-),男,江西高安人,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语法化。电子邮箱:gpyang01@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话语标记语语义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13BYY018)//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Semantic Struc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Markers”(13BYY01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化在拉美西语国家中传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2015SJB472)//Social Science Fund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Jiangsu Province:“A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in Spanish-speaking Countries in Latin America”(2015SJB472)